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星期人物》翁明川-與古為新浸淫茶則竹雕 成一方大家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永富。
點閱率:5,254
字型大小:
翁明川從電視台名美術指導,變身竹雕大師。(陳永富攝) 翁明川從電視台名美術指導,變身竹雕大師。(陳永富攝)

原籍:金寧鄉頂堡人,金城鎮長大
現居:台北市中正區
學歷:金門示範中心小學、省立苗栗中學初中及高中部、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設計組畢業
經歷:國華廣告公司美術設計、中視、台視美術指導。創立樂竹齋竹雕工作室

  自號「竹翁」的翁明川因喝茶而刻竹,因刻竹而愛竹。他浸淫茶則系列竹雕近40年,與古為新、雕刻精緻,兼實用與工藝之美,廣為兩岸名家收藏,卓然成為竹雕一方大家。
  流亡學生浴火鳳凰,四度獲電視金鐘獎
  翁明川民國32年生於金門金寧鄉頂堡,有8個兄弟姊妹。他4歲搬家到金城鎮,父親翁成端在模範街上經營南北雜貨商行,38年兩岸因戰火繼絕往來前,翁父不時搭船至廈門進貨。翁家也經營「新成發碾米廠」,有不小的產業。翁明川母親顏明蔭是後來擔任福建省主席的顏忠誠姊姊。顏忠誠民國27年生於金城鎮後浦。74年元月晉升為第一位金門籍少將,76年再晉升為金門第一位中將。陸軍中將副總司令退役後,民國87至96年接任第10任福建省主席。
  民國47年爆發823砲戰,年僅15歲的翁明川被迫當流亡學生,與9百多位金門中學學生被安排後送台灣繼續學業。他至今記憶深刻的是,當年10月9日父親翁成端送他到料羅搭軍艦,翁父依依不捨,也為愛子在峰火戰亂時獨自赴台前途未卜憂心,他拉著翁明川的手殷殷叮囑:「如果台灣守不住、待不了;新加坡有一位二叔,可以設法去投靠……。」父子一別不知何日再見,兩人都徬徨落淚。
  軍艦次日駛抵高雄港,學生集中在高雄中學等待分發。翁明川與其他同學共45人分發省立苗栗中學,他就讀初中部。苗栗縣客家人居多,到了學校完全聽不懂客家話,學校尚有來自南庄山區的原住民就讀。校方的兩排學生宿舍一排住原住民學生,另一排收容來自金門的學生。
  翁明川說,開學後,金門來的學生課業跟不上;生活上每月要繳120元伙食費,他們這批學生沒領到每人3,000元的遷台安家費,不少同學家境貧寒,供不起他們繼續念書,最後只有5個人順利畢業。
  民國53年,翁明川自省立苗栗高中畢業,靠天分與練習,考取文化大學美術系設計組。57年大學畢業,服預官役於政治作戰總隊。退伍後,欣賞他畢業作品的廣告業龍頭「國華廣告」董事長親自邀請他加入團隊,任公司美術設計;後來跳槽轉任中國電視公司美術指導。62年被高薪挖角至台灣電視公司任美術指導,迄91年退休。
任職台視期間,民國71、75、80、91年,翁明川四度榮獲新聞局優良電視美術指導獎(金鐘獎)。74年,其竹雕工藝創作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現代藝術嘗試獎」初試啼聲,75年在手工業研究所台北展示中心推出「翁明川竹雕小品展」,76、77年參加台北市立美術館「陶瓷及手工藝展」、美國紐約「中華民國故宮博物院特展」。此後各界邀展不斷,包括史博館「竹報平安竹雕展」、福華沙龍「竹雕陶藝茶具展」、台灣省立美術館「台灣工藝大展」、台北世貿中心及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工藝作家示範展」、紐約中華新聞文化中心台北藝廊「竹雕五人展」、松山外貿館「台北國際傳統工藝大展」、宜蘭傳統藝術中心「竹雕工藝大展」、立法院國會藝廊「翁明川竹雕創作展」。
  民國91年於台灣電視公司退休後,為了種竹養竹,也為了留父母在台灣長住,翁明川在竹的原鄉鹿谷遍尋竹居不著,後來在新竹縣關西鎮山區的馬武督覓得一處建地,前有小溪、後有山坡,是一處築夢種竹的佳地。他建屋成立「樂竹齋竹雕工作室」,自號「竹翁」。翁明川說,古語有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他的工作室取君子樂竹「樂竹齋」。
  翁明川與竹為伍,竟日刻竹、耕竹;全心投入竹雕創作。作品展現現代竹刻精湛技藝與美學,96年獲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97年獲南投縣立竹雕博物館典藏,100年入選風華絕代--金門當代藝術家紀錄片、101年獲LV公司典藏。
刻竹愛竹,將茶器小品提升至精緻藝術境界
  「我因喝茶而刻竹,更因愛竹而種竹;我,非竹也,但深信今生今世是離不開竹子了」。
  翁明川出身正統科班的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後碰上台視、中視、華視三家電視台相繼設立蓬勃發展,他恭逢其盛,在最紅的台灣電視公司擔任美術指導長達30年,職場表現傑出。當時電視台廣告以秒計算,日入斗金,工作人員的生命卻以日減;經常日夜顛倒的工作壓力之下,他開始品茗紓壓,喝茶之餘繼而鑽研茶器,創作的卻不是當時市場熱絡的壺藝,反而選擇茶器最微不足道的末稍-茶則、茶匙等竹雕小品。鍥而不捨近40年的創作,雕出了數百件足以傳世的茶則、茶杓、茶匙、茶夾、茶針等作品,將茶器小品提升至精緻藝術的境界。
  說起竹雕因緣,翁明川說,上世紀70年代台灣錢淹腳目,台灣人瘋大陸茶與宜興紫砂、朱泥壺,他不時跑基隆找茶、喝茶;也經常與同事切磋品茗。茶席上,好茶、名壺、佳泉是主角,其他用具卻像是臨時湊數的一般,如茶則、茶撥等乃由桂竹簡單剖製,粗俗且濫製,不鏽鋼製的則剛硬冰冷,與古典茶具格格不入,他怎麼看都不順眼,乾脆自己動手製作竹雕茶則。
  住在台北市,尋竹不易,他曾動過撿拾路旁建築工地竹架的麻竹回家雕刻的腦筋,因不易搬運而放棄。而後乾脆把家中陽台的曬衣竹竿鋸成一截截,一剖為二,試著只用一把美工刀開始雕竹,他一刀一刀的削雕,嘗試刻製心中理想的茶則。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竹子硬度高,翁明川只用美工刀切切削削,割傷了虎口,始至台北後火車站買了人生首套竹雕專用工具。
翁明川說:刻竹有四難-構思難、揍刀難、選材難及保存難。因竹中空而肉薄,想要立雕或轉折很難,加上竹材堅硬,只有經線沒有緯線,用刀不慎易崩易裂,細刻時難度更高。作品完成之後,保存環境的溫度、濕度不對也就前功盡棄了。對一位藝術創作者而言,「竹」其實並非是很好的雕刻素材,他花了40年,從不會削竹到摸清竹子的特性,包括漂白防蛀和煙薰染色等技巧,一切由零開始,才鑽研透徹。
  而竹雕品迷人的色澤、撫玩後的溫潤,以及高難度創作的挑戰,讓他迷戀「竹」越陷越深。
  工作閒暇,翁明川就往南投竹山跑,請教竹農與住鹿谷的竹子生態老師呂清懷。「為了找適合的竹材,曾經從鹿谷沿著竹林山脈走5、6個小時到嘉義;夜裡又摸黑上溪頭偷拔方竹。」他也請草屯手工藝研究所、林務局研究所協助解決竹子防腐防蟲蛀問題,從竹的材質、紋理、染色、保存,一一摸清,與竹結為莫逆。
  山邊、路邊的竹子,經過他巧手精雕細染,竹筒、竹根、竹莖,每一部分都發揮淋漓盡致,搖身變為創意十足的茶具、墨夾、紙鎮、扇座,把一毛不值的竹子,抬高身價至上萬元。
  他的茶則系列作品,廣為海內外茶藝及藝術名家蒐藏,曾以40萬元高價售出一套茶則,在大陸更受追捧,身價日漲。民國101年5月,並與台灣陶藝家蔡曉芳攜手,和世界頂級時尚精品路易威登合作,設計全球限量三款的「茶箱」,內置北投曉芳窯的茶壺、茶海、茶杯,以及翁明川的茶則及茶匙,構成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現代經典之作,三款茶箱各訂108萬元天價被國內外藏家秒殺搶購,也把翁明川的竹雕藝術推向國際。
  75年個展暴紅 奠定頂級竹雕師地位
  唐朝大茶聖陸羽,窮畢生之力走遍諸山、遍訪名茶,寫出了傳誦千古的《茶經》。
  《茶經》言:「則者、度也、量也、準也。」因茶則被視為茶藝末節,自古對「茶則」的相關傳載不多。
  竹象徵高尚品格,中國人心目中,「竹」有著特殊的地位,更是傳統文人「正直有節、謙謙君子」自勵自許的精神表徵。中國竹雕藝術起源甚早,但逐漸成為一門工藝則在明代中葉以後(16世紀末)。明清以降,江南一帶的文人將竹材刻製成各類文房雅玩與生活雅器,受到人們的喜愛而爭相收藏,至於古代品茗沏茶時茶案的佐器,如宋代的茶筅、明代的茶則、茶匙等,因是小品古代竹雕家多不屑為之。
  翁明川說,近世因從毛筆改為鋼筆、原子筆等書寫用具之改變,以及電風扇及冷氣機普及,傳統竹藝大宗的團扇、摺扇業亦隨之沒落;竹雕茶器則因品茗風盛而漸有出頭機會。
  出身正統科班美術系的翁明川發揮不同的美學眼界及不斷精進的手藝,又翻書參考漢朝的帶鉤,清朝的如意,還有中國結、蘭花、鵝、蟬、琵琶,甚至宜興壺束竹的造型,把許多以前認為不可能的概念,延伸到茶具上,為傳統竹雕賦予融合東西方美學價值。在小小一方茶則上創造出另一個世界,上有秦磚漢瓦、古宅雀替、有斗拱、有榫卯、流水小橋。他的作品刀工細膩、構圖優美質感分明,充滿巧思與禪意,而且溫潤簡樸、符合現代時尚,升級藝術精品,成為「與古為新」的竹雕名家。
  民國75年,翁明川在台北市力霸百貨7樓的台灣手工業研究所台北展示中心推出「翁明川竹雕小品展」,這是他首次個展。展售的茶則每套定價5000元(翁明川當時的薪水才6500元),展示中心文衡主任原本擔心定價太高恐乏人問津,結果90件作品全部售清,創下該中心歷年最風光展售紀錄。還有人不斷下定單要求雕刻;一對夫妻來看翁明川的展覽,坐到半夜央求他割愛售賣蘭花茶匙。
這次個展成功,讓台灣茶藝界驚艷,奠定他的竹雕名師地位,翁明川也一夕爆紅。他的大學恩師王秀雄教授給予「工藝美術為藝術偉大價值的具體展現」評語,也讓原本擔心雕刻茶藝小品有辱師門的翁明川放下心頭大石。
  民國96年12月,翁明川於國立歷史博物館推出「與古為新-翁明川竹雕作品展」,成為金門第二位進入史博館個展,卻是首位以竹雕創作進入國家畫廊的藝術家。「與古為新」個展作品約百件,包括茶則、茶匙、茶筅、茶屏以及文房四寶中的文鎮(紙鎮)、臂擱、餘墨夾、硯屏、竹刀、竹印等;史博館館長黃永川推崇翁明川的竹雕「以獨特的眼觀與細密的心思,觸類旁通,觀照古今,所製的作品,皆能技進乎道,涵有現代人少見的高雅意境,清新雋永」。
他最近的一次創作展,是108年10月在台北市紫藤廬與辦的「白雲初晴,竹里飄香」翁明川竹雕茶器創作展。
今年5月1日至6月30日,翁明川、翁偉翔父子在南投縣竹藝博物館推出「南投緣、竹山情-與之圓方」父子竹雕茶器聯展。
  父子創訂「賞茶則」論述與成品,引領賞茶則風潮
  竹雕近40年,翁明川自剖心路說,藝術豐富生活,品茗已成一種文化,其器具作品也代表當代美學。傳統竹雕與現代竹雕,工序與技法雖沒有太大區別,但創作題材、創意發想上卻大相逕庭,表現的內容與視覺的審美也隨著時代脈動而轉變。
  受業於文化大學恩師蘇茂生、王秀雄,又受師大教授王建柱的指導;翁明川師法「包浩斯美學」的極簡抽象主義。他認為,創意要貼近群眾,又要引領風騷。一貫的創作理念,主要有「與古為新」及「以簡御繁」兩點。
「與古為新」原意是「終古常見,光景常新也。」就是從傳統中創新,有意識的消化有益的古典文化元素,同時加入現代的審美觀,開發新創意藝術品。
  「以簡御繁」如明式家具所表現造型與簡潔線條的優美。呈現「簡」和「樸」的中國文化精髓。
  所以翁明川刻竹有五大堅持:一、堅持有感而作,沒有好的構思,不動刀,刻出來的作品必須令人心動。二、堅持選用上等竹材,完美呈現竹子如君子般的謙沖美德。三、堅持作品的實用性,好看之外還要好用。四、堅持極簡的美學主張,符合時代風潮;。五、堅持「與古為新」的態度,作品保有傳統內涵,並富含現代美學。
  所謂「作如其人」,他的茶則竹雕,件件簡樸清雅、美而不炫,默默流露出與古為新、嚴謹敦實的創作風範。
翁明川指出,竹性堅實,自古皆言:刻竹不易;一旦施刻,力度或保存不當,便前功盡棄。他雕竹40年從未間斷,以竹之知音自居,賦形予美,亦磨鍊自身謙和內斂的君子節操,也給了竹雕品器新生命,引領台灣邁向精緻品茗竹刻工藝的復興。
  而《賞茶則》作品系列的誕生,使茶則從茶道具提升為賞玩藝術。
  翁明川、翁偉翔父子花了一年多時間,巧思構建「賞茶則」的論述、訂立茶則型制及各部位名稱,主張品茶湯之前,必先用「賞茶則」賞茶葉之「質」「品」「韻」,次第從「品茶」、「識茶」、「聞香」、感受茶湯溢流的清香;及引領「賞茶」的方式與「賞茶」的禮儀。將原本僅用於納茶的「賞茶則」提升為茶席裡的領航者角色,也是品茗的序曲,提升台灣茶席文化的品味與境界,引領兩岸三地賞茶則風的潮流。
  夫妻同心、有子傳承,竹節不息
  翁明川妻子盧月娥受其浸淫茶則藝術的影響,民國98年底在福建茶學院陸羽茶藝中心考取泡茶師,夫妻同心悠遊茶道天地。
  其子翁偉翔(48歲),號「樂竹」。民國79年至98年於各大廣告公司擔任藝術總監與企劃總監,走遍大陸大江南北。96年接手「樂竹齋竹雕工作室」,並開始竹雕創作,次年起陸續個展或與父親翁明川聯展,其竹雕創作與翁明川有全然不同的風格,創多元材質融合,大膽顛覆竹雕單一素材的刻板印象,在極簡中創新意,走出自己的創作之路。
翁偉翔認為,「茶席」是今日茶文化的精髓,而「賞茶則」正是茶席裡的領航者,把即將要沖泡的茶葉盛在「賞茶則」中,依序在賓客中傳遞欣賞其外形上的美,觀茶質、茶色、茶形、聞茶香,這種視覺上的關聯直接關照在茶湯的欣賞上,從這觀點上來說,賞茶可說是品茶的序曲,而盛載茶葉的「賞茶則」同時擔當了引導者的角色。
翁明川、翁偉翔父子同心、竹藝傳承。他們也正致力將原本只是裝盛茶葉的配角「茶則」,提升為藝術精品,成為茶席中唯一可以讓人賞玩的雅緻品器,彰顯「賞茶則」的「主角」地位。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