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事吾聞》照片憶舊--823流亡臺東的金馬籍學生
這缺了一角的照片,是民國51年在臺灣省立臺東師範學校就讀的6名金門、馬祖籍學生合照。
前排左為來自金門縣金寧鄉榜林村的應屆畢業生姚清華,前右為金門籍沙美鎮的張水良。後排4人均為來自連江縣(馬祖)的保送臺東師範學校一年級生。
姚清華回憶說,當年金馬籍學生在臺東師範學校的身分很微妙。外省師生認為金馬生均為臺灣島外的「外省籍」,認同金馬生為「外省人」;台灣省籍的師生則認為金馬學生會講閩南語,是同宗、同根源的閩南語系,視同「本省人」所以也不排斥。
姚清華畢業那年,臺東師範學校全校就只有6名金馬籍學生。當年是後排那4位馬祖來的學生(姓名均已佚忘,也沒連絡,不知下落。)有感於同為來自戰地的離島生,渡海翻山到遙遠的後山臺東師範學校共讀,無乃一生難得機緣,馬祖學弟主動邀約姚清華、張水良到校外的攝影店合影留念(照片拍攝日期51.7.3)。並在小吃店聚餐歡送姚清華、張水良兩人畢業,6個離島窮學生當時身上都沒餘錢可花,每人各點一碗麵,各自付帳,互道珍重,留下人生友誼珍貴畫面。
姚清華(民國32年3月7日生)47年10月寄讀臺灣省立臺東中學高中部一年級。51年他臺東師範普師科畢業。95年8月1日自金門縣賢庵國小校長退休,服務教育界44年。
民國47年爆發「八二三砲戰」時,姚清華年僅15歲。當年10月9日,他帶著媽媽楊瓊女給的一兩黃金,祖母王錦塞給他的一只金戒子,以及用軍用木箱裝的幾件換洗衣物,像逃難似的跟著一、二千位金門民眾及學生,擠上「217」號登陸艇,從料羅港開航,在海上搖晃24個小時左右,始於10日傍晚抵達高雄港,開始他流亡學生歲月。
流亡學生次日在高雄中學辦理分發全省29所省立中學寄讀。姚清華同村的同學商議,與其任由分發,榜林村人分散各地,不如一起志願前往沒有人要去的臺東中學,反而可互相照料。於是姚清華、吳西郎、許文科、許景山、呂水木等5個榜林村人,和其他19位初一到高三的同學共計24人,由當時金門中學幹事薛永義帶領,搭了6個多小時公路局客運車前往遙遠的台灣後山臺東中學報到寄讀,是金門流亡學生離家最遠的一群。
榜林村另位學生呂誠惠,被分發至臺灣省立苗栗中學寄讀。
姚清華說,當時疏散赴台民眾、學生每人發給三千元安置費。臺東中學以金門流亡學生住宿免費,伙食學雜費由台東各界捐款項下支應,學生用不到錢,並未分發給學生。而是移用於鋪設水泥籃球場。不過校方倒也相當照顧金門學生,寒暑假返金,學生可向校方申請發給每人200元的旅費。姚清華只申請過一次。他高一下學期暑期即考上省立臺東師範學校,而離開臺東中學高中部。
民國51年,姚清華自臺東師範普通師範科畢業返回金門投入教育工作,先回榜林國小當老師教書,先後進修台北師專特殊兒童教育組、台北師院初等教育系(授學士學位),在教育生涯整整走過44個年頭,服務於榜林、賢庵等國小,愛華與湖埔分校,以及金城國民實驗中小學莒光分部(國小部)擔任教師、主任,並於74年8月起調升校長,擔任開瑄、安瀾、多年、賢庵國小校長,春風化雨,作育英才,桃李滿天下,堪稱是「教育界的老兵」。
兩岸砲聲早已消聲,砲戰造成金門人大量遷徙台灣潮,以及9百多名金門中學流亡寄讀台灣各省立中學,之後在台金兩地成家立業,在各行各業闖蕩發展,造就金門人菁英出頭的黃金年代。可惜當年金門流亡學生的相關史料留存不多,個人持有的照片影像也不多,姚清華校長這張缺角的「金馬學生在臺東」照片彌足珍貴,也填補了流失的823砲戰歷史記憶之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