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陳勝川:從軍事遺構到教育營地──用建築心法改寫湖南高地的故事

發布日期:
作者: ﹝採訪撰稿:邱翌瑄﹞。
點閱率:313
字型大小:
陳勝川(中間白衣)與湖南高地團隊及友團成員於夜行運動後合影,展現團隊間的熱情與凝聚力。(圖源:湖南高地提供)

陳勝川(中間白衣)與湖南高地團隊及友團成員於夜行運動後合影,展現團隊間的熱情與凝聚力。(圖源:湖南高地提供)

戰地遺構,與被遺忘的高地
從前,湖南高地是一處冷峻的戰地。它位於金門東北角,地勢險要,遠眺可見海天一線,曾是軍隊駐守的重要據點,承擔著守護邊境的戰略任務。當年,這裡佈滿壕溝、掩體與坑道,隨處可見軍事設施與嚴肅的紀律痕跡。
然而,隨著戰地政務的解除與駐軍撤離,這些營舍失去了原本的用途,漸漸沉入沉寂。歲月與東北季風無情地侵蝕著紅磚老屋,曾經威嚴的高地,如今成了荒草叢生的廢墟。大部分經過這裡的人,只看見一片閒置的建物與坑道遺跡,無心駐足。
但在陳勝川眼中,這裡卻藏著另一種可能。他說:「這些場地,如果只是參觀,很快就失去意義;如果被重新使用,它們就能活起來。」這位土生土長的金門建築師在當年金門國家公園曾處長的邀請下,決心為這片沉睡的高地尋找新生命。
建築師的挑戰:讓軍事建物變成營地
一開始,陳勝川並沒有打算經營湖南高地。作為金門在地的建築師,他最初只是受金門國家公園之託,協助將這片軍事遺構完成合法化作業,協助處理建物用途轉換與登記,確保場域擁有正規身份。他坦言:「原本的任務只是讓這裡能被使用,沒有想過要投入營運。」
  但事情有了意想不到的發展。陳勝川本身是童軍成員,當時一群童軍夥伴希望在金門打造一個屬於社區型的自主營運童軍場域,不同於學校童軍的封閉制,他們期待孩子能走進大自然,在營地中學習自理與合作。夥伴們認為,金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與文化環境,應該成為孩子體驗土地的最佳教室。受到理念感召,陳勝川決定加入,共同參與湖南高地的建構與營造。
  然而,第一代營運團隊的核心大哥因工作繁忙逐漸淡出,許多管理事務、經營規劃及露營平台建置,最終都落到陳勝川身上。他笑說:「就是這樣,莫名其妙地,我接手了湖南高地,直到今天。」
  接手湖南高地之前,陳勝川已累積了傳統建築修復、戰地文化場域改造、戶外教育營地規劃、永續建築以及城鄉都市設計等經驗。但湖南高地的挑戰更為複雜,因為它涉及軍方移交的建物,法規繁瑣且缺乏先例。
  「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整修,而是一場合法性與功能性的雙重轉換。」
  他研究軍事建築的法規歸屬,與相關單位一一協商,將建築從軍事用途轉換為民用宿舍,並完成建物登記,確保營地擁有合法經營資格。「我們是全台少數透過正規程序,完成軍事建物轉換的營地之一。」陳勝川說。
  法規只是第一道門檻,接下來是改造:
  ‧保留軍事痕跡:坑道、碉堡等戰地遺構被完整保留下來,作為戶外探索與歷史教育的一部分。
  ‧引入教育功能:增設木平台與活動空間,讓學校與親子團體能在此進行課程與訓練。
  ‧安全重建:全面改善建築結構與衛浴系統,提升住宿與使用安全。
  「光是床架,我就是特別訂製,運到金門再親手安裝。」他笑說,這樣做只是為了讓孩子睡得更安心。
  這些工程,從理念到實作,耗費了陳勝川數年時間與大量心力,而湖南高地,也從一片被遺忘的戰地,逐漸轉型為充滿生機的教育營地。
 從露營場到教育基地:營地即教室
  湖南高地不僅是一個營地,更是一個教育場域。
  「我們希望這裡成為孩子與金門戰地歷史對話的入口。」
  這裡並不是單純的露營場,而是一座以童軍教育為核心的戶外實驗基地。
  每天清晨,孩子們在營區裡展開一天的冒險課程:學習如何搭建帳篷、整理裝備,在教練指導下進行野外生火與簡易炊煮,利用身旁的樹枝挑選柴火到控制火候,每一步都必須親手完成。
  晚上,則在滿天星斗下辨認星座,聆聽導師講述金門夜空的故事,感受自然與人文交融的魅力。
  更重要的是,湖南高地將童軍訓練精神深植在營區的日常。參與者不只是學技能,還可以完成定向越野、生存遊戲團隊任務挑戰、繩結與結構搭建與攀樹等等訓練及教育,學習分工合作與領導。
  這裡沒有華麗的設施,卻有最真實的挑戰;沒有教科書,卻有大自然最鮮活的教材。「小朋友不該只待在教室裡讀書,他們應該走到戶外,親身體驗學習。」陳勝川強調。
  這片營地同時也承擔著金門大學新生營隊的重要角色。每年開學,來自全台各地的新生齊聚於此,進行破冰活動、團隊建設及夜間探索任務。從分組挑戰到在坑道中的實境解謎,他們不僅建立了與同儕的情誼,更透過這座充滿戰地記憶的高地,重新認識金門這片土地。
  「為什麼教育只能在教室講課?來這裡體驗,才是真正的學習。」
  湖南高地,從前是一片冷峻的軍事要塞,如今則成了金門最具生命力的教育基地,連結自然、文化與社區,讓每個踏上這片土地的人,都帶著新的體驗與啟發離開。
  就如同湖南高地的企鵝教官說的一句話:「這裡是認識戰地,野外求生的新手村。」
  輕量化觀光:為金門設計另一種旅行
  陳勝川長期觀察金門觀光的發展,發現它比較多的部分在「酒與免稅」的模式上。
  多數遊客來到金門,不外乎是購買高粱酒、伴手禮,或參加免稅購物團,行程以大巴載送、短暫停留為主,很少有機會真正接觸金門的文化脈絡與在地生活。他直言:「觀光不能只是吃吃喝喝,應該讓旅客真實認識金門。」
  為此,他提出了「輕量化觀光」的概念,強調以小規模、深度化的旅行取代傳統團客式的快閃行程。首先,小團體、深度遊是其核心:不同於大巴團的走馬看花,湖南高地的行程設計強調親子互動與沉浸體驗,讓參與者能在營地動手搭帳篷、探索坑道、學習戰地歷史,甚至參與自然觀察,從遊戲與任務中建立與土地的連結。
  其次,他重視減少交通壓力。大巴遊覽車雖方便,卻對金門狹窄的道路與脆弱的環境造成負擔。輕量化觀光鼓勵以小車、腳踏車甚至徒步,串聯各個景點與社區,讓旅行更有彈性與溫度,也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最後,是延伸在地消費。陳勝川認為,觀光收入不該只集中在酒廠與免稅店,而是要擴散到更多在地產業。透過輕量化行程,遊客會參與手作體驗、文化課程,品嘗小農料理或社區餐桌,購買在地特色產品,讓經濟效益惠及更多居民,帶動多元產業發展。
  這樣的觀光模式,不僅重新定義了旅客在金門的體驗,更為這座島嶼開啟了一條以文化、教育與永續為核心的觀光道路,使旅行不再只是過客式的瀏覽,而是與土地共鳴的深度探索。
  營地背後的故事:從家長到實踐者
  其實,陳勝川投身戶外教育與營地經營,起點來自父親的身份,但這份動力的源頭更深。陳勝川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金門人,成長於戰地氣息濃厚的年代。年輕時,他就是校隊中的體育健兒,在田徑、球類運動場上累積了堅強的體魄與意志。他至今仍清楚記得,當年自己從湖南高地一路徒步走到賈村戰技場(今中山林一帶),參加民防自衛軍的訓練。那是身為金門青年的必經過程,在那裡,他學會了野外求生、基礎防衛與團隊合作,體會到軍事訓練的嚴苛與大自然的嚴酷。這段經歷,讓他深刻理解野外生活與求生技能的重要性,也明白恐懼自然並不能解決問題,唯有學習如何與自然和平共處,才能在其中找到生存之道。
  這樣的成長背景,也塑造了陳勝川對教育的看法。他不僅在少年時期加入了童軍組織,學習野外技能與團隊領導,更將這份精神延續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他認為,孩子不應該只待在教室裡,更不該被3C產品所困擾。在他看來,3C帶來的便利也潛藏著依賴與焦慮,而大自然則提供了另一種自由:即便沒有網路與螢幕,孩子依然能在風聲、星光與泥土的觸感中,找到快樂與安定。
  11年前,當女兒年齡漸長,他決定為孩子創造這樣的學習環境。為了讓女兒參加童軍團活動,他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家長投入童軍與親子教育,從籌備營火晚會到帶領野外探索,親身陪伴孩子在戶外成長。這些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學會搭帳篷、生火煮食、辨認職務,也在團隊合作中培養責任感與獨立性。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教室知識,而是能在土地上學習、探索的場域。」
  這份體悟,最終成為他改造湖南高地的初心。曾經冷峻的軍事要塞,如今在他的努力下,轉化為一座讓孩子親近自然、讓家長重拾土地情感的教育基地。對他而言,這不僅是一項建築計畫,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培養下一代在自然中安心生存的實踐。
  湖南高地的下一步:從建築到生活方式
  陳勝川不滿足於現狀,他希望湖南高地能走得更遠,成為金門重要的教育與文化品牌。他計畫著眼於國際連結,吸引國內外背包客與教育團體,將湖南高地打造成具有特色的國際營地。
  「一個場地,不只是地圖上的座標,而是一個能改變人與土地關係的入口。」陳勝川如此形容。
  在他眼中,湖南高地的重生不僅是一場建築改造,更是一場文化與生活的實驗。他用建築語言,為這片曾經冷峻的戰地寫下新篇章:它不再只是記憶的遺跡,而是一個能讓孩子學習、讓旅客理解金門、讓社區重拾土地連結的地方。他沒有只是在蓋房子,而是在設計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讓人們在這裡重新認識金門,並與這片土地建立更深的情感。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