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繩索使者──吳晨知與金門繩索基地夢

吳晨知,這位決定深耕金門的青年,正在用他的方式,一步一步讓亞洲看見金門。(圖源:吳晨知提供)
﹝採訪撰稿:邱翌瑄﹞
從新北到金門的落地:繩索牽起創業夢
說話節奏不急不徐,眼神卻專注而堅定,他是年僅24歲的吳晨知(外號柳橙汁 教練),說話節奏不急不徐,眼神卻專注而堅定。雖然年紀輕輕,他身上有種不常見的沉穩||那種來自一次次與高度對話、與風樹相伴的力量。
這位來自新北市的年輕人,原是金門大學電機工程系的學生,卻選擇暫停學業,將更多時間投入熱愛的繩索技術與教育推廣。在金門經營攀樹活動,更積極擘劃成立以繩索為核心的協會,立志將金門打造成國際級的訓練基地。對外人而言,電子工程與攀樹幾乎沒有交集,但在吳晨知的生命中,兩條看似平行的路,早在國中時期便悄悄相遇。
「我第一次接觸攀樹,是國二那年參加的一個七天專業營隊。」他回憶起那段經歷時,嘴角揚起了一點笑意。那是一個全然以攀樹為主題的營隊,課程內容包含繩索打結、保護系統架設、攀登技巧與在樹上的安全行動方式。第一次爬上高高的樹梢,四周的景色在腳下鋪展開來,夾著樹葉的清香拂過臉龐,他感覺自己像一隻自由的鳥,站在枝頭俯瞰世界。那一刻,攀樹對他而言不再只是遊戲,而是開啟了一扇連結自然與自我的大門。
七天營隊結束後,他很快便投入助教行列,跟著不同團隊與教練協助更年輕的學員,從旁指導如何打好一個牢固的結、如何調整姿勢節省體力、如何在樹上找到最穩固的支點。對當時還在求學的他來說,這是第一次體會到「教」與「學」的雙向力量--他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在不斷深化自己的技術與對自然的感受力。
高中畢業後,選擇重考一年。就在這段空檔,吳晨知跟著雨林教練(上杉夏海)接受金門縣幸福家庭協會邀請來到金門舉辦攀樹活動,意外發現這裡的樹種、地形與社區環境都非常適合戶外運動。
「我一開始對金門的印象就是戰地風情,但後來發現,這裡的樹、地形和社區都很適合戶外活動。」他笑著說。與台灣本島相比,金門對攀樹活動的限制較少,只要確保安全,社區居民與參與者多半樂於接受,也願意讓課程在自家或社區的樹木間展開。
金門的樹種多樣,從村落邊的老榕樹,到學校操場旁的相思樹,都可能成為天然的課堂。每一場活動,他都會先帶著學員在地面觀察樹木,辨認樹種與樹形,然後再一步步指導大家如何佩戴安全裝備、確認繩索系統,最後才進行攀登。對許多第一次參加的孩子來說,能夠離開地面、坐在幾公尺甚至十幾公尺高的樹枝上,是一種既新鮮又令人心跳加速的體驗。
幾次活動下來,他開始思考如何讓這樣的體驗更有延續性,最終決定報考金門大學,把自己安放在這座島嶼。入學後,他更主動創立「 國立金門大學敏捷攀樹社 」,希望透過這個平台,讓更多人重新認識自然、尊重自然。
對他而言,這不僅是一個社團,更是一個讓人們重新認識自然的入口。他希望透過攀樹,讓參與者在親手觸摸樹幹、俯瞰村落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尊重並守護自然。
「攀樹改變了我的人生方向。」他說,從國二那年第一次攀上樹梢開始,他就知道,自己與樹、與繩索的緣分,會陪伴很久很久。
繩索不只連結樹與人,還能開啟更多可能
幾年下來,吳晨知幾乎跑遍了金門各鄉鎮的小學,成為孩子們熟悉的「攀樹教練」。他笑著說:「我估計至少已經帶過兩百位以上的孩子。」他笑著數算「全金門大概有11間小學,我們的活動幾乎都碰過一輪。」
在他看來,攀樹遠不只是體能活動,而是一條通往自然的路。他將這個過程濃縮成五個步驟||攀樹、親樹、愛樹、護樹、植樹。
「這個過程始於好奇心驅動的『攀樹』,透過親身攀爬體驗,感受樹木獨特的生命力與韌性。在過程中,人們學會克服挑戰,並從而『親樹』,對樹木產生情感與喜愛。當這種情感建立後,便會自然而然地『愛樹』,進而產生保護樹木的意念與行動,實現『護樹』。最終,為了找回最初的感動並延續這份連結,人們會主動投入『植樹』與保護森林的行動,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
他深信,當人與一棵樹建立了情感,就會開始關注它的健康,並進一步留意周遭環境的變化。對孩子而言,這不只是一堂課,而是一顆日後可能生根發芽的種子。
他曾與金門在地商家「湖南高地」、「蓊蓊書店」合作,也與在地協會政府單位多次合作,國立金門大學、金門縣林務所、金門縣幸福家庭協會、金門縣生存遊戲運動協會、斗門社區發展協會、金門金湖消防隊等都有交流合作,甚至這些年來,長期邀約「上杉夏海」、「道法自然」、「倍玖桃」、「玖暘樹藝」等不同臺灣專業團隊攜手,於金門舉辦過建教合作、產學合作、教育課程、體驗推廣與技術交流。
工業繩索作業與攀樹最大的不同,在於它被廣泛運用於高空維修、建築外牆檢修、甚至消防救援等專業任務。這類工作對裝備的要求極高||從安全吊帶、保護扣具到專用繩索,每一件都必須符合標準,容不得半點馬虎。
「裝備是安全的基礎,不管是攀樹、攀岩、工業繩索或救援等,一套完整的專業裝備從一萬多到五萬左右。」他很清楚,這對年輕人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投資,但沒有專業裝備,就沒有安全保障。
這些經歷讓他磨練技術,也接觸到多元的應用場景,例如高空維修、建築外牆檢修、甚至是消防救援等工業繩索作業。他深知裝備是安全的基礎,因此即便一套專業裝備動輒數萬元,他仍堅持投資,因為這是對自己與學員負責的必需。
對吳晨知而言,繩索是一種媒介,它不僅能帶人攀上樹梢、岩壁,還能成為連結技能、自然與社群的橋樑。而他,正一步步用繩索,在金門這片土地上,編織屬於自己的教育與冒險故事。
繩索教育藍圖:讓金門成為國際級訓練基地
吳晨知的下一步,早已在腦海中成形。
他計劃在八、九月間,成立一個以繩索為核心的全國性協會,總部都設在金門。協會將著重於教育推廣與技術。
協會的藍圖清晰,除了提供專業課程,他更計劃在金門建立 「引導員」、「繩索技術員」、「消防繩索救援」 等分級證照制度,涵蓋教育、高空作業、工業繩索、攀岩等多種專業應用領域。柳橙汁強調,繩索技術的價值在於應用,而非技術本身,這些技能不僅能用於戶外探險,更能轉化為職業所需的關鍵能力。
他特別強調,繩索技術應用的價值遠遠超過學習繩索技術本身,我們應當將繩索技術視為一項工具,而協會的目的希望透過扎實課程與客製化設計,讓技術可以融入應用領域。
「有些證照是針對兒童或探索、引導教育目的,讓他們在安全環境中建立未知挑戰能力、對自然的尊重與基本技能;對成年人來說,這些技能可以轉化為職場競爭力。」他說。
在選址方面,吳晨知的眼光毫不動搖||金門,就是最理想的繩索訓練中心。
與台灣本島相比,金門氣候穩定,相較臺灣受到颱風與地震,地形多樣卻不極端,既有平坦的農地與緩坡,也有適合高空作業與垂降訓練的建築與天然地形。加上島上散布著許多不同樹種、林地與岩壁,以及目前金門本地 5樓以上的建築大量增建,這些天然的場域與房地產發展趨勢不僅能支撐繩索技術課程,更能發展成為繩索專業的綜合訓練場地。
他認為,金門獨特的地形與氣候條件,正是打造專業訓練中心的絕佳優勢。島上多樣的樹種、林地、岩壁,以及日益增建的高樓建築,都能成為產業動能與繩索技術的綜合訓練場地。
「金門的地形很適合做訓練中心。」他語氣篤定,規劃多個專屬場域,將其打造成培育繩索人才的基地。
他以香港的經驗作為參考||在臺灣對於工安與繩索技術應用尚未普及的年代,香港就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繩索訓練體系,吸引亞洲各地的學員前來受訓,再將技術帶回自己的國家或地區。這樣的模式,不僅促進了技術的交流,也為當地帶來了經濟效益。希望金門也能建立完善的繩索訓練體系,吸引世界各地的學員前來受訓,最終帶動觀光與產業發展。
在他構想中,金門的課程不該只是短暫體驗,而是提供深度、連續數日的專業營隊或專業技術課程,讓參與者從零基礎學會各項技巧,最終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
「那七天的經驗讓我從一個學員變成了助教,最終成為教練。」他回憶道,「深度體驗的力量很大,它不只是技能的提升,更能在一個人心裡種下種子,甚至改變他的人生方向。」
吳晨知相信,當金門結合自身獨特的地理環境與繩索專業,就能同時成為教育基地與觀光亮點。這不僅是他的創業目標,也是他希望帶給金門的新可能||一個讓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在島嶼的藍天與樹冠之間,找到高度與視野的地方。
用繩索牽起人與自然的連結
採訪尾聲,他帶我看了幾張活動照片||孩子們在安全繩保護下,慢慢攀上大樹,臉上既緊張又興奮。有人抵達樹冠層時大喊「我看到海了!」有人則安靜地坐在樹枝上,看著遠方發呆。
「一棵樹,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眼界與感受。」柳橙汁如是說。他用一條條繩索,不僅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這座海島上,攀出屬於自己的青春高度,同時為金門的未來,編織出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繩索基地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