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社區專欄》打開手的社區:四埔的青年合作實驗

發布日期:
作者:
點閱率:903
字型大小: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四埔社區在前理事長、總幹事與現任美玲姐與志工服務的帶領下逐漸成形。美玲滿滿的驕傲與自信,她笑著說:「真好,我們的社區力量很棒。」(攝影:邱翌瑄)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四埔社區在前理事長、總幹事與現任美玲姐與志工服務的帶領下逐漸成形。美玲滿滿的驕傲與自信,她笑著說:「真好,我們的社區力量很棒。」(攝影:邱翌瑄)

﹝採訪整理:邱翌瑄﹞
  在金門的四埔社區,總幹事黃美玲常說的一句話是:「社區不是我的,也不是理事長的,而是所有願意走進來的人的。」這句話,道盡了她近十年來在社區經營的核心精神||打開手,迎接不同世代、不同身份的人,一起把社區建構得更有溫度、更有未來。
  從老房子出發
  四埔社區的故事,源自一間荒廢十年的老房子。那曾是阿兵哥的廚房,因無人使用而殘破不堪。志工們花了半年時間,把厚厚的灰塵清掉、把破舊的門窗換上、重新粉刷牆面,才讓它變身成為今日的社區據點。這不只是空間的重生,更象徵社區意識的再生。大家因為一起付出勞力而凝聚,也因為「自己的家自己整理」而產生了真正的歸屬感。
  青年加入的力量
隨著金大師生與年輕住戶陸續移入,四埔社區不再只是傳統聚落,而成為金城旁的新興衛星社區。美玲姐深知,「沒有年輕人,社區就會死氣沉沉。」於是她積極尋找合作的契機:有人專長做麵線,社區就拿黑豆與五色豆一起研發特色產品;有人學習食品加工,社區就嘗試醬油、豆油鹹派,並邀請大家來體驗手作。
  這些跨世代的合作,讓青年看見在地文化可以轉化為產業,而長輩也因為年輕人的活力,重新燃起對社區的信心。四埔逐漸成為一個「青年敢進來,長輩願意分享」的共創基地。
  打開手,讓社區被看見
  近年,四埔的「開心農場」與「豆油工坊」不僅提供居民共餐、樂齡課程,也嘗試讓外界透過遊程、體驗走進來。從社區農園摘下的蔬菜,可以直接上桌;阿嬤們用回收紙皮、酒瓶、種子做出的工藝品,成了孩子最喜歡的伴手禮。這些看似日常的小事,卻一步步打開了社區的大門。
  更重要的是,四埔把「分享」當作核心價值。居民種的荔枝、龍眼、南瓜,都會透過群組登記、現場分送,大家限量購買、共享成果。有人說,這裡像是「小農社團」,更像是一個把人情味重新找回來的地方。
  共創未來的藍圖
  等待三十年的社區活動中心,終於即將在四埔動工。美玲姐希望,未來它不只是辦活動的場所,而是一個能合法營運、能帶動青年的「科研活動館」。在這裡,既能共餐、也能體驗產業,還能作為災時的韌性避難中心。
  「社區要走下去,靠的不是一兩個人,而是每一個願意伸手的人。」黃美玲堅定地說。四埔的經驗證明,當社區敢於打開手,願意與青年合作,它就能從一間舊屋,走向一個人人願意進來的家。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