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張國威與光華園文創園區:讓戰地歲月化為餐桌的溫度

發布日期:
作者: ﹝整理撰稿:邱翌瑄﹞。
點閱率:976
字型大小:
張國威(中間白色衣服)與光華園文創園區老兵餐廳兩大支柱:主廚:紀世瑋(右邊),外場經理:呂佳曄(左邊)合影照片。
(圖源:光華園文創園區提供)

張國威(中間白色衣服)與光華園文創園區老兵餐廳兩大支柱:主廚:紀世瑋(右邊),外場經理:呂佳曄(左邊)合影照片。 (圖源:光華園文創園區提供)

走進金門光華園園區的老兵餐廳,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面仍留著歲月痕跡的斑駁牆面,與溫潤木質桌椅交織出的獨特氛圍。午後陽光從窗邊斜斜灑落,映照在牆上的舊字跡與桌面溫潤的木紋上,空氣中帶著微鹹的海風與木頭的香氣。餐桌上,一道道料理熱氣騰騰地上桌,看似樸實,卻蘊藏著土地的氣息與歷史的溫度。這一切的背後,是張國威||大家口中的「威哥」||十多年來對家鄉的觀察、情感與實踐。
  老營區裡的新篇章
  從老營區到文化基地,光華園是張國威送給金門的一場行動,也是一段溫柔而漫長的堅持。「金門有很多營區,但大多封存或閒置。」他常說,這些建築並不只是牆與鋼筋,而是承載記憶的所在。他總問自己:能否讓這些場域重新與人群連結,讓下一代看到金門不僅是「戰地」標籤,更是一座充滿故事與生命力的島嶼。
  這個想法,最終在荒廢多年的光華園心戰中心萌芽。一通電話、幾場深夜會議後,他決定向政府標租園區,並帶領夥伴展開長達一年多的整修。從無水無電、雜草叢生的荒地開始,他一磚一瓦注入新的呼吸,讓它從靜止的歷史符號,成為能分享日常的溫暖所在。
  園區被規劃為三大區塊,其中首區是「光華園老兵餐廳」。張國威希望,人們能在這裡透過飲食與歷史對話,「我想讓人坐下來吃飯的同時,也能聽見這片土地的聲音。」對他來說,光華園不只是修復建築,而是金門記憶的重生。
  用料理說土地的故事
  空間完成只是第一步,賦予生命必須從餐桌開始。張國威相信,食物能連結情感,讓人更貼近土地。開幕後,有人問:「菜不就是雞鴨魚肉嗎?價格跟外面差不多,特別在哪?」那段時間他輾轉難眠,直到明白||價值在細節裡。
  「每一樣食材都必須是金門最新鮮的產物。」他說。這裡的菜色不追求華麗,而是延續老一輩的手路與火候。清晨漁港的小卷、農戶新摘的蔬菜,都是餐桌基礎。他要求團隊尊重食材原味,用耐心燉煮、細火慢炒,把土地的氣息融進每一口滋味。「我們賣的不只是一盤菜,而是一份真誠與感謝。」
  對張國威而言,光華園不只是「做生意」,而是記憶與情感的平台。從選址、設計到菜單,他都親自參與,確保細節能傳達對土地的敬意。這份堅持,讓光華園成為文化復甦的象徵:歷史不必留在課本或博物館,而能透過日常被品味、被傳遞。每當夕陽灑進餐廳,客人一邊品嚐「復興鍋」,一邊與金門的故事悄悄交織||那是屬於這片土地的味道,也是光華園最真誠的心意。
  夥伴並肩的默契
  要讓「把土地的記憶端上餐桌」落實,張國威需要志同道合的夥伴。主廚紀世瑋與外場經理呂佳曄,是光華園最早加入的關鍵角色,他們從修復、規劃到營運,全程參與,為餐廳注入靈魂。
  紀世瑋退伍後赴瑞士學西餐七年,又返台鑽研中餐八年,廚藝紮實。張國威看重的卻是他沉穩、謙遜且願意傾聽的特質。當園區仍是塵土與斑駁牆面時,紀世瑋便與威哥蹲在廚房丈量空間,思考如何保留歷史肌理,同時打造安全便利的廚房動線。他參與每場討論,親手調整設備,只為確保每道菜都能在理想環境完成。
  呂佳曄則負責外場,從修復初期便規劃動線與迎賓節奏,讓場域在保留戰地氛圍的同時,也擁有現代餐廳的溫度。他投入新人訓練,帶領年輕人熟悉接待、擺盤、送餐等細節,鼓勵他們留在家鄉,將服務業當成能累積尊嚴與專業的選擇。
  三人攜手,在開幕前數月反覆試菜百次以上,檢視火候、擺盤與服務流程。紀世瑋專注菜色與廚房,呂佳曄微調外場與培訓新人,而張國威則將理念化為行動,串連整個團隊方向。
  如今,顧客踏進光華園餐廳,感受到從料理到服務的自然節奏,其實是他們從修復期便播下的默契與努力。這裡不僅是用餐空間,更是一場實驗||如何用料理訴說土地,讓歷史在日常中被感受。而在餐廳之外,光華園仍藏著另一個精彩面向||小總部與展覽空間,正等待下一段故事揭曉。
  金門隊與小總部的推手
  除了餐廳核心團隊,光華園文創園區的背後還有兩位重要推手||簡瑞鴻與陳俊恒,讓光華園不僅是老兵餐廳,更成為文化、社群與創新的基地。
簡瑞鴻是「金門隊」執行長,這個由張國威號召、聚集金門創業家的共好團隊,從提案初期就與威哥並肩。他參與政府標租與行政溝通,協助提案與計畫書,確保園區順利落地。營運階段,他更負責改善網路與硬體採購,讓場域能承接多元活動。近期,他也推動餐廳與料理顧問合作,把招牌「復興鍋」研發成料理包,進軍百貨年菜市場,讓金門味道走進更多家庭。
  與他並肩的陳俊恒,來自「二毛旅行社」小總部,自提案階段便投入光華園,專責企劃、視覺設計與宣傳。他擅長將理念化為圖像與流程,讓展覽、活動與餐飲視覺呈現一致風格,兼具歷史感與清新氣息。從大型活動海報到日常小卡,他的巧思讓園區文化更完整。
  簡瑞鴻與陳俊恒分屬營運與設計兩端,卻在各自位置補足光華園的拼圖。前者穩健打造後勤與硬體,後者讓文化與品牌具象化,賦予園區溫度與美感。他們與張國威、紀世瑋、呂佳曄共同支撐,讓光華園不只是一家餐廳,而是一場融合歷史、飲食與創意的文化實驗,為金門開創全新的地標與想像。
  用餐桌延續記憶,打造文化與公益的新場域
  張國威不希望光華園只是「吃飯的地方」,而是結合公益、文化與社群的聚場。他期待人們在這裡透過美食與故事重新認識金門。中秋前夕,楊基機構創辦人辛炳巍老師舉辦「感恩盛會」,地方人士、老兵與年輕創業者齊聚一堂,在老營區的牆面間分享笑聲與掌聲,感受屬於金門的溫度。
  「光華園的每一道菜,都像一個故事。」辛炳巍老師動情地說,特別是那道「復興鍋」||以高湯慢火熬煮,搭配軍中常吃的炸蛋、豬腳、金門土雞肉,寓意人生的酸甜苦辣,需要時間與耐心才能成就美好。這道湯品正是光華園精神的縮影:讓食物承載記憶,連結人與土地。
  為了讓這份情感延續,張國威堅守兩個原則。第一是嚴選金門在地食材,支持小農與漁民,讓客人吃得安心,也讓餐桌推動地方永續。第二是培養年輕人的服務力與職業自信,他希望光華園像一所學校,讓青年學習專業與對土地的尊重,「要從這裡開始,把服務做成金門的品牌。」
  在他的藍圖裡,餐廳只是起點。光華園是金門首例「園區博物館式」餐廳,他期盼這種結合文化保存、餐飲創新與社群交流的模式能推展到更多營區,讓歷史建築與當代生活共存,並為地方創造文化與經濟的良性循環。「歷史不該只留在課本或博物館,而要融入日常,被感受、被分享。」
  當夕陽透過老牆縫隙映入餐廳,復興鍋的香氣瀰漫,客人們微笑交談。光華園從戰地營區蛻變成文化與公益的溫暖場域,也為島嶼的未來鋪展出新的想像。
  顧客眼中的光華園老兵餐廳:感動與驚喜
  對許多顧客而言,光華園不僅是一間餐廳,更是他們重新理解金門的起點。第一次踏進這座由老營區改造的空間,許多人都會被那種微妙的氛圍吸引:既有斑駁牆面保留的戰地印記,又有溫潤木質桌椅營造的親切氣息,彷彿歷史與當代在這裡自然交錯。有人細細品嚐湯頭後讚嘆,金門土雞肉、豬肉與金門小農時蔬交織出的層次,讓人嚐到金門海洋與土地的氣息;也有人感嘆,「原來營區也可以這麼溫柔」,那種反差感讓人印象深刻。
  對曾在金門服役或生活的老兵來說,光華園更像是一座情感的歸屬地。有人在用餐後情不自禁地輕哼起當年的軍歌,笑著說:「這裡是屬於我們世代的小天地。」熟悉的旋律在空間中回盪,彷彿把歲月悄悄拉回那些青春的日子。對年輕遊客而言,光華園則是一種驚喜,他們發現歷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或遙遠的影像,而是能透過味覺與氛圍被觸摸、被分享的生活經驗。「光華園讓金門變得更親切,像是把故事端上桌。」有旅人如此形容。
  這些回饋,成了張國威最珍貴的動力。他常說:「光華園不只是一家店,它是一段屬於金門的故事。」從選址、空間設計到菜單研發,他把對土地的情感傾注在每一個細節裡,連牆上的舊照片、桌上的小卡片都帶著想要傳遞的訊息。他希望,來到光華園的人,不論是本地居民、遊客,還是曾經與這座島嶼有過緣分的人,都能在料理與氛圍中感受到金門的真誠與生命力。
  「當你坐下來喝一口湯、嚐一口菜,就會知道我們在做的,不只是餐飲,而是想讓金門的記憶與未來交會。」張國威微笑補充,「光華園是我送給家鄉的一份禮物。」在他看來,每一碗湯、每一道菜,都像是一封寫給金門的情書,既溫暖又充滿期待。他希望,這份禮物能長久存在,讓更多人透過一餐飯,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故事與力量
  未來場域與生態願景
  除了已經開放的餐廳與小總部,光華園文創園區還有兩個尚未揭幕的場域,正悄悄孕育新的故事與驚喜。第一個場域,張國威與長期投入海洋保育的洋聲團隊一起共好攜手合作,洋聲團隊計畫引入大數據監測系統,長期觀察金門周邊海域的特有鯨豚族群。這些監測設備將蒐集聲音與行為資料,繪製鯨豚的活動軌跡。
  而光華園文創園區將與他們合作嘗試將這套設備延伸至島上的水獺、緬甸蟒蛇等,透過科技守護金門的生態棲地。張國威期盼,這裡能成為一個結合教育與保育的平台,讓遊客在親近歷史與美食之餘,也能看見島嶼海洋生命的脈動。
  另一個場域,則是張國威目前暫時保留的小秘密。他希望在合適的時刻,把這個空間當作一份禮物送給金門的孩子們。或許是一個能啟發想像力的小小舞台,也可能是專屬於童年的溫暖角落||無論它最終呈現的樣貌為何,張國威相信,那將是一個能陪伴下一代安心成長、探索自我與環境的所在。
  對張國威而言,光華園從來不僅是餐廳或園區,而是一個持續書寫的故事。當這兩個場域逐步揭開面紗時,光華園也將再一次擴展它的邊界,讓歷史、飲食、生態與孩子們的笑聲,在這片土地上交織成新的篇章,持續向外散發溫度與希望。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