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與風味的交響:翁皓梅×鄭維慶的金門創生之路

翁皓梅(第一排右二牛仔外套)與鄭維慶(第二排右三,咖啡色衣服)在金門辦理地方創生工作坊,與學員們合影。(圖/澄楉永續提供)
從返鄉到相遇:兩條路的交會
在金門的鄉村長大,翁皓梅的童年總是伴隨著土地與牲畜的氣息。父母親與兄長一生投入畜牧業,近六十年如一日地在養殖場裡辛勤勞作。她的記憶裡,有清晨餵豬的聲音,也有夏日午後大人們滿身汗水卻依舊堅持把牲畜照顧好的身影。這種「土地就是責任」的價值觀,成為她最早的生命教育。
然而,和許多金門孩子一樣,她的求學之路並沒有留在島上。高中畢業後,她踏上外地求學與工作的旅程,先後在台灣與國際間的職場中打磨自己。二十多年來,她在行銷公關、公益策略、企業永續顧問等領域深耕,協助過許多非營利組織與在地團隊,幫助他們重新梳理資源、塑造品牌與強化社會影響力。這些經驗讓她不只是一位專業顧問,更是一位懂得在複雜生態中找到突破口的「系統設計者」。
在外的歲月裡,她常常想起金門。每一次返鄉探親,養殖場裡的場景都提醒她:父母與兄長用一生守著的產業,正在遭遇市場萎縮與傳承斷層的挑戰。尤其當地農業副產品浪費嚴重,青年紛紛外流,醫療、交通資源有限,這些問題在她眼中並不只是「個別困境」,而是島嶼未來必須面對的整體結構難題。於是,她心中逐漸浮現一個念頭||是否能把自己累積二十多年的顧問與市場經驗帶回來,為金門設計一套「地方創生×永續策略」的解方?
這個返鄉的決定,並非一時衝動,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累積。她回憶自己剛開始參與社區討論時,許多青年雖有創業夢想,但缺乏資源與信心;她也見過長輩一輩子耕耘,卻因市場瓶頸而無法突破的無奈。她深知,如果只是外地顧問單純給予建議,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於是,她選擇以「陪伴者」的角色返鄉,將自己視為一個能把系統性方法論帶進金門的實踐者。
同一時間,另一條人生道路也在遙遠的屏東悄悄展開。鄭維慶,一位以食品科學為根基的專業工作者,選擇了一條不尋常的路:成為一名「風味開發師」。他解釋,這個職業不只是「調味」那麼簡單,而是透過科學與技術,把料理轉化為大眾可及的商品。這需要運用高溫滅菌、真空包裝、風味數據分析等專業,確保一道原本存在於廚房的佳餚,能在市場上被安全保存與穩定還原。
他曾為屏東漁業署開發石斑魚系列產品,也與社區合作推出洋蔥腐飴拌麵,每一次嘗試,都是將地方農漁產業透過科學轉化為市場商品的實驗。鄭維慶常說:「我的工作,就是讓料理人的靈感,變成工廠裡可以量產的產品。」
兩條看似毫不相干的道路,卻因為「金門」這片土地而交會。翁皓梅帶著對家鄉的情感與永續策略的專業,回到金門探索如何為傳統產業尋找新出路;鄭維慶則以風味開發的技術,尋找能被轉化為市場商品的在地食材。當這兩個人相遇,他們很快發現彼此的專業正好互補||一個懂得觀察問題並設計系統性的解方,一個能把想法落地成具體商品。
於是,一場跨越「策略×技術」的合作,由金門這塊土地啟動。他們要證明:地方的想法,不只是存在於腦海的夢,而是能化為商品、走進市場、進而被世界看見的真實可能。
策略與技術的交響:在金門搭建地方創生的支架
澄楉永續的創立,源於一個返鄉的念頭,也成就了一段策略與技術的合作。翁皓梅帶著二十多年行銷、公關與永續顧問的經驗回到金門,深知單純的建議無法真正解決問題;鄭維慶則以「風味開發師」的專業加入,把廚師腦海中的靈感轉化為能被市場接受的商品。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在這片土地上實驗出一條從策略設計到技術落地的完整路徑。
在金門,他們選擇從最迫切的產業挑戰切入。首先是豬肉。金門豬以高粱酒糟飼養,肉質鮮美,但長年面臨兩大難題:缺乏冷鏈生鮮體系,以及退役種豬淪為農廢難以處理。於是,兩人以「可溯源金門豬」為核心,打造自有品牌「58度D」。從最初的問題盤點,到品牌設計、加工開發,再到包裝推廣,他們全程參與,最終推出豬肉乾、肉條等產品。這不僅展現了酒糟飼養的肉質優勢,也把長期困擾在地的農廢議題,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契機。
接著,他們把目光投向海域。金門人熟悉的「海石花」與「海木耳」飲品,曾是夏日的清涼記憶,卻因保存不易而逐漸淡出市場。翁皓梅敏銳地捕捉到這份集體記憶的價值,與鄭維慶攜手合作,運用現代化滅菌與常溫保存技術,成功開發出「海木耳石花凍」。這不僅讓傳統飲品再生,也賦予它新的文化意義||從家庭廚房裡的手工涼品,轉化為能登上伴手禮架的現代商品。
他們還看見另一個被忽視的問題:金門芋頭雖享有盛名,但外型不佳的次級芋頭長期被棄置,造成農民困擾。於是,他們收購這些次級芋頭,開發成「沖泡式補養飲」。這款產品不僅符合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需求,也讓原本被浪費的農產獲得新價值,真正實踐了「從問題出發,設計解方」。
這些案例背後,正是兩人「策略×技術」的互補。翁皓梅以系統性思維觀察產業問題,提出品牌與市場的長遠設計;鄭維慶則以食品工程的專業,透過高溫滅菌、真空包裝、熱穿透測試等技術,把這些想法轉化為穩定可量產的商品。兩人的合作,讓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構想逐步落地,從農廢到商品、從童年記憶到伴手禮,金門的產業因此有了全新的可能性。
這種合作模式,讓「澄楉永續」不僅是一個顧問公司,而是一個完整的孵化器的顧問團隊。他們陪伴在地品牌走完從概念到市場的每一步,甚至進一步打造「浯嶼拾光」平台,提供免費上架與共銷機制,讓更多有想法的創業者能被支持。對他們來說,產品只是起點,更重要的是透過產品示範,建立起返鄉青年的信心與模組,證明在金門也能實現永續創生。
他們相信,金門的競爭力並不在價格,而在「故事」。無論是酒糟豬肉的鮮美,還是海石花的夏日記憶,抑或是芋頭的樸實滋味,這些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底蘊。當策略與技術相互交織,這些故事便能被轉化為商品,進而走向更大的市場。
「我們不只是給建議,而是與地方品牌一起走完全程。」翁皓梅說。
「我的專業,就是讓地方的想法,變成能被世界看見的產品。」鄭維慶補充。
兩句話,恰好勾勒出這段合作的核心||策略與技術的交響,在金門這座島嶼奏響。
金門的可能性:文化與食材的交響
當鄭維慶第一次接觸金門,他看見的不只是島嶼的地理位置,而是深藏於飲食背後的文化厚度。金門長期處於軍管體制,又是國之邊界,數十年間聚集了來自台灣各地甚至外省籍的軍人,他們帶著各自的飲食記憶,在這座島嶼上交融,與當地的農作物、海產融合,形成了金門獨特的飲食文化。這裡的每一道料理,都不只是食材的堆疊,而是一段歷史與集體記憶的載體。
牛、豬、羊以高粱酒糟飼養,肉質鮮美,象徵著高粱與畜牧產業彼此依存的循環;高粱、地瓜與芋頭,都是具有地理標章的產物,既是農村日常,也成為金門飲食身份的重要符碼;至於海域裡的石花菜與海木耳,更是夏日午後最親切的記憶,伴隨著一代又一代金門人成長。這些食材,並不單純只是風味上的差異,而是構成金門飲食文化的一張張底片。
在鄭維慶與翁皓梅眼中,金門產品的價值並不在於與外地比拚價格,而是「故事」。戰地文化、軍旅飲食、島嶼記憶與在地食材的結合,正是這座島嶼最具競爭力的市場武器。當產品能帶著這些故事被端上桌,就不僅是一份食品,而是一段文化的再現。
正因如此,他們目前正在推動一項新計畫||與金門光華園的老兵餐廳合作,把當年軍中最具代表性的盛宴「復興鍋」重新帶回大眾視野。復興鍋在軍中曾象徵「團結與犒賞」,是士兵們在節慶或重要場合最期待的一道料理,大鍋燉煮的氣味,承載著無數退伍軍人的青春記憶。如今,他們希望運用現代食品科技,透過真空滅菌與保存技術,將這份象徵「軍旅歲月」的鍋物轉化為可保存、可運輸的料理包。
未來,這份承載金門獨特記憶的「復興鍋」將不再局限於島上,而能被直接送到台灣的家庭餐桌上。對他們而言,這不只是一次產品開發,更是一種文化再現||讓軍旅的餐桌風景跨越時空,讓更多人透過味覺,重新認識金門作為「邊界之島」所孕育出的融合飲食與厚重故事。
合作的火花:策略×技術的互補
兩人的合作關係,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讓地方的想法,變成能被世界看見的產品。」這並不是一句漂亮話,而是他們一次次攜手實踐後最真實的體驗。翁皓梅善於捕捉地方產業的痛點,並從市場策略、品牌設計與永續角度提出方向;鄭維慶則將這些想法交到實驗室與工廠,用食品科學與工程技術逐步拆解,再透過滅菌、真空、熱穿透測試等方法,把料理的風味「鎖住」並轉化為能量產的商品。當策略與技術拼湊在一起,就像完整拼圖般互補,讓原本「看似不可能」的構想得以具體落地。
他們最難忘的,是從「退役種豬肉乾」到「海木耳凍飲」的過程。這些點子最初只是討論時的靈感,帶著一點「天馬行空」的氣息,卻因為雙方的合作逐漸有了脈絡:從在地問題切入,經過專業設計,再到工廠試驗,一步步被拉進現實。當第一批產品完成並被消費者接受時,那份成就感讓他們更確信,彼此的合作是讓金門產業翻轉的關鍵。
鄭維慶回憶與翁皓梅的合作時說:「最驚喜的是我們在風味與市場洞察上的默契。她總能看見一個產品背後的文化故事與消費者需求,而我能立刻想到要用什麼方式把它做出來。我們甚至開發了一套『風味模組化系統』,能快速拆解食材元素,進行不同組合的重組測試。」這套系統的核心,是將食材的特性與風味數據化,並模擬多種可能性,以加快產品開發的速度。透過這種模式,他們能在三個月內完成從概念到商品化的全流程,這在食品開發領域裡可說是相當高效率。
這樣的敏捷模式,不僅幫助他們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突圍,也讓地方品牌在有限資源下看見「快速試錯、快速調整」的可能。對翁皓梅與鄭維慶來說,每一次成功的產品,不只是市場上的亮相,更是對「地方創生」這條路的再次印證:當策略遇上技術,夢想就能成為商品,而商品背後的故事,則能被更多人看見。
展望未來:從金門走向世界
未來,他們的目標不只是開發更多產品,而是建立一個「金門風味數據庫」,把島嶼的飲食文化以科學方式保存與推廣。
同時,「浯嶼拾光」平台將持續壯大,讓更多金門品牌能上架、被看見。長遠來看,他們希望透過跨境電商、國際展會,讓世界透過味蕾認識金門。
「金門的味道,不只是食材的味道,而是背後的人、土地與故事。」翁皓梅說。
「我的專業,就是讓這些故事成為消費者可以品嚐的商品。」鄭維慶補充。
他們相信,當策略與風味相遇,金門的未來將不只是「戰地記憶」的延伸,而是一座充滿生命力、能以文化與美味征服世界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