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父愛的延續,家族的承擔──追憶劉錦國與家族傳奇

發布日期:
作者:
點閱率:627
字型大小:
2023年汶萊蘇丹陛下恩典御賜,特任命劉孝德出任國會議員。此一殊榮不僅彰顯陛下對劉孝德多年貢獻的肯定,也象徵其將肩負起服務國家與社會的重要使命。消息傳出後,當地僑界與社會各界均表達祝賀之意,盼望他能持續推動民生福祉,為國家建設盡心盡力。
(圖:2023年汶萊中學歷史新聞照片)

2023年汶萊蘇丹陛下恩典御賜,特任命劉孝德出任國會議員。此一殊榮不僅彰顯陛下對劉孝德多年貢獻的肯定,也象徵其將肩負起服務國家與社會的重要使命。消息傳出後,當地僑界與社會各界均表達祝賀之意,盼望他能持續推動民生福祉,為國家建設盡心盡力。 (圖:2023年汶萊中學歷史新聞照片)

﹝整理撰稿:邱翌瑄﹞
2018年,汶萊華人社會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丕顯甲必丹拿督劉錦國。他是華和百貨商場的創辦人,更是華人社會團結的領袖與文化傳承的推手。享耆壽99歲的他,離世後留下的,不僅是龐大的企業版圖,更是一個凝聚力極強的家族,以及一份在汶萊華社與故鄉金門間延綿不斷的情感紐帶。
今日回顧,這個家族的故事仍在延續。無論是商業事業的拓展、社會公益的投入,還是文化活動的傳承,都能看到劉錦國精神在子嗣身上的具體展現。而隨著汶萊華社在新世代的發展與交融,劉氏家族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見,並持續發揮影響力。
從烈嶼少年到汶萊僑領,夫妻齊心共築基業
劉錦國1920年誕生於金門縣烈嶼鄉上林村,一個依山傍海的小聚落。家境雖不富裕,但在儒家文化氛圍中成長,他自小便懂得「勤儉、孝悌」的重要。童年時期,他白天上學識字,課餘時則隨長輩下田勞作,彎腰插秧、鋤草翻土的經驗,不僅鍛鍊了體魄,也讓他早早體會到土地與勞作的價值。正是這樣的背景,為他日後在汶萊發展農業,奠下了堅實基礎。1937年,戰火燃起,日本侵略導致金門局勢動盪,18歲的他被迫離開故鄉。孤身一人,他輾轉新加坡、納閩,幾度陷入迷茫與困境,但始終沒有放棄。最終於1940年抵達汶萊,在姐夫的小商店幫工,白天辛勤勞作,夜裡自學馬來語,逐漸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隔閡,慢慢融入當地社會。七年後,他以多年積蓄的160元購得摩拉路的一片荒地,自建房舍,並取得營業執照,為新生活奠定基石。他將商號取名「華和」,寓意「華人和合、天時地利人和」,這個樸素卻深遠的名字,成為汶萊家喻戶曉的百貨品牌起點。
然而,創業之路絕非坦途。初期市場競爭激烈,資金匱乏,困難時刻接踵而來。但他身邊始終有一位堅強的伴侶||妻子林桂英。夫妻二人相濡以沫,攜手走過風雨歲月,無論是商場打拚還是農田耕作,他們都共同承擔,彼此扶持。林桂英不僅是家庭的支柱,更是劉錦國精神上的依靠,夫妻同心,使「華和」一步步茁壯。這份「家和萬事興」的信念,不僅體現在事業經營上,也深深影響了下一代。七名子女(3男4女)在父母耳濡目染下,養成了勤勉、合作、互助的品格,逐漸在父親晚年時承接家業,將「華和」的精神與事業推向更寬廣的舞台。劉錦國的一生,不只是僑領的傳奇,更是家庭凝聚力與夫妻同心的最佳典範。
事業拓展與子嗣承繼:百貨與農業並舉,家族分工合作
華和的故事,從摩拉路一間不起眼的小商店起步,逐漸發展成為汶萊家喻戶曉的連鎖百貨。紅底白字的「H」商標,早已深植人心,遍布斯里巴加灣市與都東縣,不僅成為購物的代名詞,更見證了汶萊華人自立自強的奮鬥精神。然而,劉錦國並不滿足於商場上的成功,他深知「衣食為民生之本」,於是將觸角延伸至農業。他大膽引進現代化農業機械,建立規模化農場,率先推動本地農業轉型,提升生產力與品質,並多次榮獲政府頒發的「最佳農場」與「先進農業獎」。對劉錦國而言,經商賺取利潤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以農立業,以食養人」||這既是他對社會的承諾,也是他畢生的價值信念。這份理念,深深影響了他的次子劉孝德,使之在父親過世後,仍然堅守農業的責任,並最終因在農業與公共事務上的貢獻而受委任為國會議員,成為承擔國家責任的典範。
隨著華和的版圖不斷擴大,劉錦國逐步將企業交由子嗣承繼,並形成明確分工。長子劉孝偉肩負百貨公司的經營與大陸採購,確保商品多樣化與市場競爭力;次子劉孝德則專注於農場管理與倉儲物流,推動農業現代化,延續父親「食為根本」的理念;三子劉孝君則負責超市經營及東南亞採購,同時活躍於華社,投入公益,積極參與文化活動,繼承父輩「事業之外更要回饋社會」的精神。三兄弟各有所長,卻又密切合作,使家族企業形成「百貨|農業|超市」三大支柱,不僅維持了華和的穩定發展,更讓企業在創辦人辭世後持續壯大。
今天的華和,早已超越了一間企業的範疇。它是劉錦國用一生心血鑄造的家族傳奇,也是後代子孫承擔責任、回饋社會的舞台。從百貨到農業,從父輩的創業到子嗣的分工,這段歷程不只是家業的延續,更是精神與價值的傳承,深深嵌入汶萊的社會經濟脈絡,成為當地華人奮鬥史上的重要篇章。
公益與華社:父愛的延續,家族的承擔
劉錦國生前以熱心公益著稱,他始終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信念,不僅在汶萊本地積極捐助教育、醫療與基礎建設,更屢次反哺烈嶼家鄉,贊助學校校舍、廟宇重修,甚至協助改善公共服務設施。他深信,事業有成後應當回饋社會,這是身為僑領的責任,也是家族的榮耀。這份精神並未因他在2018年辭世而中斷,而是深深植入子女心中,成為家族共同的行動準則。
近年來,三子劉孝君便以具體行動詮釋了這份傳承。2024年農曆新年前夕,他捐贈150盞紅燈籠給斯市騰雲殿。當紅彤彤的燈籠高高懸掛於廟堂上時,整座殿宇洋溢著濃厚的喜慶氛圍,不僅增添了節日的溫暖,也彰顯了對傳統文化的尊崇與守護。燈籠點亮的不只是廟堂,也照亮了父輩精神在新世代的延續,象徵著「公益」早已成為劉氏家族世代的共同語言。騰雲殿董事部對此深表感謝,並稱讚這一舉動是社會責任與文化傳承的最佳典範。
然而,劉氏家族的公益不僅限於捐助,更體現在積極融入華社、推動團結的實際行動。2024年9月7日,汶萊福建會館青年團在會所二樓舉辦「月上柳梢頭 相約在福建」甲辰年中秋晚會,劉孝德國會議員與劉孝君皆名列顧問名單。這份參與不僅彰顯了劉氏家族在僑社中的重要地位,更體現了父親劉錦國遺風||透過行動支持社團,凝聚鄉親,促進華人社群的團結合作。
這場晚會準備周全,活動內容涵蓋自助晚餐、月餅品嚐與多項趣味節目,如「破解謎語」、「繪聲繪影」、「月餅傳信」等,旨在讓不同世代的會員在輕鬆氛圍中交流互動。青年團團長蔡信指出,舉辦中秋晚會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藉著佳節讓會員鄉親聚首一堂,在共享美食與遊戲的過程中傳承優良的中華文化習俗。籌委會主席廖添順則強調,節慶活動除了拉近彼此距離,更象徵著華社凝聚力的展現與和諧社會的實踐。
  從燈籠點亮廟堂,到中秋佳節的熱鬧晚會,劉氏家族的身影始終活躍其中。他們延續父輩的價值,將公益與文化視為不可或缺的責任。這不僅是一場場活動的表面熱鬧,更是對父輩精神的真實回應。正因如此,公益與華社參與成為劉氏家族最鮮明的印記,映照著一個僑領家族如何把父愛化為行動,把傳統轉化為當代的力量,讓華人社群在汶萊的土地上持續發光發熱。
  鄉情不減,心繫金門:一盞燈,一個家族,一段傳承
  儘管離開故鄉金門烈嶼已有七十餘年,劉錦國始終沒有割捨對家鄉的情感。對他而言,金門不只是出生的地方,更是心靈的根。多年來,他以實際行動表達對故土的眷戀:捐助烈嶼的公共建設,資助廟宇修繕,甚至為鄉公所添購設備,改善民眾洽公的環境。這些善舉雖然跨越海峽與時空,但卻讓金門鄉親時刻感受到這位旅居海外僑領的關懷與支持。
  進入晚年後,劉錦國更不忘以身作則,常常帶著子孫返鄉祭祖。他對家人再三叮囑:「慎終追遠,不忘本。」這句話成為家族世代的信條,也讓年輕一輩深刻明白,無論身處何地,都要記得自己來自何方。這份跨越時空的鄉情,也在他子嗣的行動中延續。無論是資助教育、參與華社活動,還是帶著孩子回到金門尋根,劉家後代都努力踐行父輩留下的精神。
  好友呂合成回憶道:「劉錦國雖然人在汶萊,但他的心一直在金門。」這句話或許最能道出他的內心寫照。事業上的成功並未沖淡他對家鄉的感情,反而隨著年歲增長而愈發濃烈。他知道,唯有將這份情感深植於家族教育中,才能確保子孫不忘根本,持續回饋鄉里。
  2018年,劉錦國辭世,結束了近一世紀波瀾壯闊的人生旅程。他留下的,不是冰冷的數字與財富,而是一個仍在持續奉獻、影響社會的家族。從汶萊華和百貨的紅色「H」字招牌,到斯市騰雲殿高掛的燈籠,再到福建會館中秋晚會的熱鬧人潮,人們處處可以看到這個家族的足跡。他們繼承的不只是企業,更是對華社的承諾、對文化的守護,以及對金門故鄉的深情。
  一盞燈,可以驅散黑夜;一個家族,可以凝聚希望。劉錦國畢生的精神,如同一盞長明燈,照亮了過去的奮鬥歷程,也指引著後人的方向。今天,這份精神仍透過子孫的實際行動,在汶萊華社的大地上閃耀光芒。它不僅是對父輩的傳承,更是對未來的承諾。劉家家族的故事,正如同中秋的圓月,既承載故鄉的情懷,也映照世代不息的傳承與光榮。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