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一條麵線,能否牽起一個時代?馬家麵線第四代傳人的記憶傳承

發布日期:
作者: 採訪撰稿:方耀渝。
點閱率:406
馬家麵線第四代傳人馬宗廷。(馬家麵線提供)

馬家麵線第四代傳人馬宗廷。(馬家麵線提供)

風,是金門最不知疲倦的雕塑家。它穿越戰地坑道,拂過閩南古厝的燕尾脊,最終在「馬家麵線」的曬場上找到歸宿||成千上萬條潔白麵線在風中整齊起舞,如同一場無聲的交響樂。這不是靜止的風景,而是一場持續百年的動態儀式,是島嶼的呼吸,也是第四代傳人馬宗廷用一生寫就的流動史詩。
  在這個追求速食文化的時代,為何有人願用一甲子光陰與麵粉、海風和陽光反覆切磋?當「馬家麵線」從家族灶腳走向國際舞台,它細如絲線的身軀,早已編織成一張跨越世代與國界的情感網絡。
  姓氏的重量||承諾與跨越海洋的鄉愁
  「最常浮現的感受,就是『感謝與責任』。」馬宗廷凝視著風中如琴弦般律動的麵線,語氣沉靜而鄭重。他感謝顧客將「馬家麵線」納入人生劇本||成為壽宴祝福、婚嫁賀禮,或尋常日子裡的溫暖依靠。而那份沉甸甸的責任,在於當這份樸實的麵線被當作情感媒介傳遞時,它便不再只是商品,而是以家族信譽背書的情感信託。
  最令他震撼的,是那些要求將麵線寄往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越洋訂單。顧客總在信中附帶一句:「這不是我自己要吃,而是要分給親戚朋友。」這句話讓他頓悟,手中這細如髮絲的麵線,竟能化身為跨越地理界限的「鄉愁載體」,在散居全球的遊子心中,煮出一碗名為「家」的慰藉。
  「所以啊,這條路走得值得。」他總結道,眼神篤定,「因為它從來不只關乎吃,而是人與人之間最純粹情感的流動。」
  「馬家麵線」四個字,對他而言遠超品牌名稱。它是一份以家族百年信譽為抵押的莊嚴承諾。「用自己姓氏當品牌,就等於把家族的臉、家族的歷史都攤在陽光下,沒有退路。」包裝上那個簡潔的「馬」字,從來不是冰冷商標,而是馬家好幾代人積累的信用總和。
  這份體悟在一次與孩子的對話中變得深刻。當被問及「為什麼我們家的麵叫馬家麵線?」時,他穿越家族記憶的長廊後回答:「因為這是阿公、曾祖父留下來的名字。只要這個名字還在,就代表我們還在守護這份手藝,守護這份屬於我們家族的根。」那一刻他清晰意識到,這名字的意義早已遠大於商業行為,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的延續與薪火相傳」。
  根源的呼喚||從同安到金門,一條麵線就是一條命
  馬家傳承的製麵手藝,源頭可追溯至廈門同安。想像當年,祖先們渡海而來,行囊簡陋卻帶著安身立命的手藝。在金門這片風大、土壤貧瘠的土地上,耐存放、能飽腹的麵食自然成了生存關鍵,融入島嶼基因。
  「拉一條麵,就是留一條命。」這是馬宗廷從阿公那裡聽來的話,至今言猶在耳。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一碗熱氣騰騰的白麵線,就是一家人最樸實的幸福。他的父親年輕時常因長時間製麵導致雙手紅腫破皮,卻總是簡單包紮後繼續工作。支撐這份堅持的,是一句重如千鈞的話:「今天停了,明天全家就沒飯吃。」這種在艱困環境中淬煉出的韌性,被馬宗廷視為最純粹的「金門精神」。
  然而,承接這份家業並非順理成章。童年記憶裡充斥著夏日中暑的暈眩與冬日雙手龜裂的刺痛,他曾對這份辛苦的勞作心生抗拒。人生的轉折點發生在一個平凡午後,他看見父親頂著烈日工作至中暑,卻仍堅持要將最後一批麵線收妥。「我突然明白,他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守家』。」父親那份沉默的堅守,讓他毅然決定扛起這份名為「家族的根」的責任。
  這份跨越世代的傳承,也凝結在每個實體細節裡。馬家麵線特有的「八字結」,不僅為了美觀,更在金門文化脈絡中蘊含著長壽安康的祝福。它是神明祝壽、長者生辰與新生命降臨時,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祝福符號。即便機械化能提升效率,這項充滿儀式感的傳統工法依然被完整保留,讓每束麵線從形態到內涵都飽含誠摯祝福。
  風土的饋贈||與風、日光對話的金門獨有韻味
  若說手藝是馬家麵線的靈魂,那麼金門獨特的風土便是賦予其生命力的魔法師。冬季乾燥凜冽的東北風,夏季強烈充沛的日照,構成得天獨厚的天然曬場。「別的地方做麵線得靠機器烘乾。我們只要把麵掛在麵桿上,讓它和風、和太陽一起呼吸,就能自然成型。」馬宗廷語氣中帶著自豪,「金門的風和日頭,才是我們真正的師傅。」
  他常笑稱,當客人驚艷於麵線的獨特口感時,秘訣就是:「這裡的風和太陽,都在幫我們的忙!」經過自然風霜洗禮、陽光親吻的麵線,口感特別Q彈韌性,帶著一股難以言喻的「太陽香」,這是任何現代化廠房都無法複製的「風土之味」。
  在從麵粉到成品的繁複製程中,最考驗功力的環節是「拉線」。將粗麵團在頃刻間均勻地拉成細長不斷的麵線,力道、速度與節奏的精妙拿捏,非數十年功夫不可得。「要跟麵對話。」父親當年這句教誨,他如今已能深刻領悟||那是一種超越語言,用心感受麵粉筋性延展的「手心的記憶」。
  同樣關鍵的是「曬麵」。何時收麵最能保留風味與韌性,全靠老師傅觀察天色、感受風速濕度後的瞬間判斷。曬時不足易腐壞;曬時過度則麵線失去靈魂。馬宗廷因此自稱為「和風太陽交朋友的人」。這些看不見的細節,正是成就極品麵線的靈魂所在。
  為了讓品嚐者能「在一碗麵線裡,讀到整個金門」,團隊開發出七款特色風味麵線。高粱口味是金門的酒鄉印記;紫地瓜是土地的豐饒色彩;番茄與南瓜則是農家灶腳裡的溫暖家常味。然而研發之路充滿挑戰,尤其在堅持使用天然食材著色上,失敗與報廢是家常便飯。但當客人品嚐紫地瓜麵線後感嘆:「這碗麵的顏色就像金門秋日的田野,充滿生命力。」時,他覺得所有堅持都值得了||他們成功將「土地的故事」煮進了每根麵條。
  至於畫龍點睛的醬料,馬宗廷有其精闢見解:「麵線本身是純粹的『舞台』,提供乾淨背景;而醬料則是技藝精湛的『演員』。」單吃白麵線是欣賞一場純粹的獨舞;加入醬料則讓整個舞台鮮活起來,上演味覺的精彩戲劇。
  品牌的羽化||第一品牌的壓力與文化出海的願景
  被譽為「金門麵線第一品牌」,馬宗廷坦言最初感受到的是巨大壓力。「這四個字意味著顧客期待更高,標準更嚴,容錯率幾乎為零。」任何微小疏失在「第一」的光環下都會被放大。這份壓力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讓團隊在品質把關上不敢鬆懈。
  然而,轉機發生在一個平凡午後。他聽到一位金門老鄉親帶著外地朋友走進店裡,用自豪語氣介紹:「來,這就是我們金門的麵線第一品牌!」那份發自內心的認同與驕傲深深震撼了他。這份來自土地與鄉親的情感連結,比任何獎項都更具說服力,激勵他必須做得更好。
  在日益多元的通路佈局中,他最看重的仍是「在地現場」的實體體驗。他堅信,唯有讓客人親臨麵線觀光工廠,目睹成千上萬條麵線在海風中搖曳的壯觀場景,呼吸混合海風、陽光與麥香的空氣,才能將金門的味道與產品產生最深層次的情感連結。這種「五感體驗」是任何線上頁面都無法替代的靈魂觸動。
  同時,他不敢輕忽「電商」與「跨境銷售」這兩隻未來振翅高飛的翅膀。特別是對於散居全球的海外金門人與台灣人而言,穩定可靠的購買管道不僅是便利,更是「鄉愁的出口」,是維繫文化認同的臍帶。而進軍國際市場,更是將金門在地文化推向世界舞台的路徑。
  面對成長於數位時代的年輕世代,馬宗廷保持開放與學習的心態,從構思「麵線零食化」到鼓勵學子用社群媒體重新演繹品牌故事。他深刻體悟到,當代行銷核心不在於販售產品,而在於創造「有故事、有溫度、有共鳴」的沉浸式體驗。
  文化的脈動||麵線,是連結,是祝福,更是家的味道
  在馬宗廷心中,麵線之於金門文化的核心意義在於「連結」與「延續」。它代表了金門人對生活最樸素的願望||「長壽平安」、「長長久久」。因此,無論是長者壽辰、新人婚嫁還是年節慶典,餐桌上必定會出現一碗象徵圓滿與祝福的麵線。它早已不只是食物,而是承載集體情感的文化載體。
  他回憶童年,最鮮明的畫面之一就是長輩壽宴上那碗熱氣蒸騰的豬腳麵線。全家人圍坐一桌說著吉祥話,長輩臉上洋溢滿足笑容,那種溫馨緊密的家族氛圍,其情感重量遠比麵線本身更令人懷念。因此,麵線就是「家」的具體象徵,是維繫親情、凝聚家族的紐帶。
  在經營過程中,無數顧客分享的生命故事,讓這份事業的意義徹底超越商業範疇。一位長年在外工作的金門遊子告訴他,母親病重彌留之際最後想吃的就是一碗馬家白麵線。現在他每年清明都會煮上一碗放在母親牌位前:「這不僅是她最懷念的味道,也是我和她之間最後的連結。」聽到這個故事時,馬宗廷坦言眼眶瞬間濕潤。
  還有一對新人,第一次約會地點選在馬家門市的試吃區。決定共度一生時,他們特別請求將「馬家麵線」作為婚禮伴手禮。新娘甜蜜地說:「因為這裡是我們愛情故事的起點。」那時候馬宗廷才深刻發現,原來這細長的麵線早已悄無聲息地走進無數人的人生旅程,成為他們生命中歡笑、淚水與記憶的一部分。
  若一位初次到訪金門的遊客只能帶走一包馬家麵線,馬宗廷最希望他帶走的印象不僅是「好吃」,而是「金門的堅韌」。「金門自然環境艱苦,風大、土壤貧瘠,但也正因如此,才養成金門人『不怕苦、能耐風雨』的堅毅性格。」他誠懇說道,「我們的麵線也一樣,必須經過反覆揉壓、強風吹、烈日曬,才能成就獨特韌性。這整個過程就是金門人生命態度最真實的縮影。」
  逆風的試煉||疫情寒冬與天然保存的永恆命題
  談及經營過程中的至暗時刻,馬宗廷毫不猶豫指向疫情三年。彷彿一夕之間,觀光客歸零,店裡有時一整天下來的客人用一隻手都數得完。然而麵線生產無法說停就停,員工生計需要維持。看著倉庫裡成品堆積如山卻不知銷路何方的無力感,遠比身體勞累更令人窒息。
  「那時候最可怕的不是『沒生意』,而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每天看著心血可能付諸東流的巨大心理壓力。」他回憶道,有一次深夜獨自走進倉庫,環視滿滿庫存,「天都要塌下來」的絕望感瞬間將他淹沒。放棄的念頭確實閃過腦海。
  然而隔天清晨,看見團隊夥伴依然毫無怨言地堅守崗位,那份風雨同舟的情義點燃了他內心的不屈。同時,顧客的支持成了黑暗中指引前路的光。他們被迫加速轉型,全面擁抱電商,嘗試與直播主合作。看著螢幕那端湧入的訂單與溫暖留言,給了他們出乎意料的支持。正是這份來自團隊與顧客的雙重力量,幫助他們撐過了經營寒冬。
  另一個長期挑戰是「天然風味」與「長效保存」之間的矛盾。他們堅持傳統天然日曬工法來成就獨特風味,但現代消費者,尤其是國際市場客群,期望更長保質期。這形成兩難抉擇:若要延長保存需要添加物,但這背離了追求天然與純粹的初心。
  為解決這個難題,他們正與食品科學研究單位合作,希望透過無菌包裝技術、脫氧劑運用或包材革新,在保留原味的前提下延長產品生命週期。這條尋求平衡的道路充滿挑戰且成本高昂,但馬宗廷堅信,這是「馬家麵線」想要走向世界必須克服的現實課題。
  未來的藍圖||讓馬家麵線,成為金門的代名詞
  展望未來,馬宗廷心中懷抱著清晰而宏大的夢想:讓「馬家麵線」成為「金門的代名詞」,如同一個閃亮的文化符號。如同世人提到日本聯想到壽司;提及義大利浮現披薩與義大利麵;他殷切期望,當全球各地朋友說起金門時,第一個直覺反應就是:「啊,就是那個有著美味馬家麵線的島嶼!」
  短期五年內,他期望帶領品牌在台灣本島市場扎下更穩固根基。不僅是特色伴手禮,更要讓馬家麵線成功融入家庭日常飲食場景,成為「台灣家庭廚房裡的必備常備食材」。
  將目光放遠至十年,他目標明確地指向國際市場。這不僅是商業擴張,更是「文化輸出」與「自信展現」。他觀察到,越來越多旅居海外的金門人、台灣人,乃至對東方飲食文化感興趣的外國朋友,都對這份離島風味展現出好奇與喜愛。「如果有一天,在紐約的亞洲超市、巴黎的特色食品店,甚至國際航線的飛機餐裡,也能看到『金門馬家麵線』料理,那將是整個金門島最大的驕傲。」
  對於有志投入地方飲食文化傳承的年輕人,他給予誠懇建議:首先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這條路靠的不是一時熱情,而是數十年如一日的深耕。同時不要小看「老東西」的價值。傳統食物或許外表樸素,但其中蘊含的智慧、故事與情感連結是其歷久彌新的根本。只要在保留核心精神基礎上注入當代創意,傳統便能優雅轉身,在新時代重新發光。
  最後他強調:「不要害怕過程中的失敗與挫折。」因為每次嘗試都是在幫你更接近那個最真實、最能打動人心的味道。「只要你願意真心誠意地守住『真實』的初心||對食材真實、對工藝真實、對顧客真實||那麼,時間終將會為你證明一切的價值。」
  終章:細碎光陰中的確幸
  風依然在吹,只是換了方向。曬場上的麵線在晨曦中再次掛起,開始新一輪與自然的對話。馬宗廷站在麵線林中,身影與隨風擺動的麵線重疊||它們同樣經歷過揉壓、拉扯、風吹、日曬,卻也因此練就了驚人韌性。
  「風不會停,太陽明天依舊會升起,我們的麵線就要繼續做下去。」這句話道出馬家麵線的經營哲學,也映照金門人的生命態度。在這裡,每條麵線都是微型文化載體,它們即將被裝箱、飄洋過海,在洛杉磯的華人廚房、在東京的台灣料理店、在新加坡的家庭餐桌上,繼續講述金門的故事。
  那些發生在門市裡的溫暖片刻||孩子試吃時發亮的眼神、異鄉遊子留言中的感動||這些細微瞬間如同麵線般織成無形的情感網絡。它們證明,這條路不僅走得通,更走得深遠。
  「我們做的從來不只是麵線,」馬宗廷望向遠方,那裡有新一批麵線正在風中定型,「我們在做的是讓世界認識金門的另一種方式。」
  當最後一批麵線在午後收下,曬場暫時回歸平靜。但馬家麵線的故事卻從未結束||它正以新的形式、新的語言,在全球各地繼續延展。這條由麵粉與堅持鋪就的道路,正如風中的麵線,看似柔軟,卻擁有穿越時間的力量。
  在不久的將來,當有人在巴黎的亞洲超市拿起一包馬家麵線,或在紐約的餐廳菜單上看到「金門麵線佐高粱肉燥」時,這條跨越百年的文化之路,便完成了從家族傳承到世界對話的壯麗旅程。而這旅程,才剛剛開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