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風獅爺的耳語,怡鼓聲響起:蔡懷芝,用生命譜寫瓊林戀曲

發布日期:
作者: ﹝採訪撰稿:徐品豐﹞。
點閱率:250
113年植樹節植樹活動金湖鎮瓊林里里長蔡懷芝手植。(瓊林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113年植樹節植樹活動金湖鎮瓊林里里長蔡懷芝手植。(瓊林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在金門的肌理中,時間擁有兩種流速。一種是花崗岩與紅磚的亙古,鐫刻著明末清初的閩南風華與近代的戰地印記;另一種,是海風與人情的流轉,在聚落的巷弄間低語、呼吸、生生不息。瓊林,這座被風獅爺默默守護了數百年的聚落,便是這樣一顆鑲嵌在時光褶皺中的溫潤寶石。
然而,近些年,一種新的聲音,開始與風的呼嘯、海的潮音對話。那聲音,是沉穩而充滿生命力的鼓聲。它不像戰鼓那般肅殺,而是如心跳般澎湃,從「瓊林怡鼓隊」的年輕臂膀中迸發,撞擊著古厝的磚牆,迴盪在宗祠的飛簷之下。這鼓聲,是一曲現代與傳統的交響,而那位立於指揮席上的,是一位從職業軍人轉身,將餘生全然奉獻給這片土地的靈魂||瓊林里里長暨社區理事長,蔡懷芝。
  雙重奏鳴||里長與理事長的生命協奏曲
  「平時在村里間是里長,在社區也是理事長,身份有不同的任務啦!」蔡懷芝笑著說道,眼神裡沒有身兼數職的疲憊,只有一種全然的接納與從容。這句輕描淡寫的話,彷彿樂章的序曲,揭開了他生命中一場複雜而和諧的雙重奏。
  作為里長,他是傳統血脈的守護者,是人生儀典的引路人
  在金門,里長的角色深嵌於民俗文化的核心。他手中的名冊,不僅是戶政資料,更是一部活生生的「角頭」地圖,記錄著宗族分支與人情網絡。每當喜慶的紅紙染上門楣,他必須按著這古老的地圖,請專人逐家逐戶地「邀請」。這並非簡單的通知,而是一場莊重的儀式,是對血緣與地緣關係的再次確認與鞏固。那聲「邀你來吃喜酒」,背後是數百年來金門獨有的、層層疊疊的溫情脈絡。
  同時,他的身影也總是出現在聚落祭祖與宮廟祭典的最前方。身為「禮生」,他高亢而虔誠的唱誦,是與祖先神明溝通的橋樑。在那香火繚繞的瞬間,他不再是平凡的蔡懷芝,而是整個宗族面向歷史與信仰的代言人。
  而當悲傷降臨,白色的燈籠取代了紅彩,他的角色便轉為最沉靜的依靠。從長輩闔眼的那一刻起,他便成為那個家庭最信賴的支柱。儀式的討論、流程的安排、人手的調度,他用自己的肩膀,分擔著一個家庭在最脆弱時刻的所有瑣碎與沉重。他說:「喪事,是活著的人最重要的一件事。」他的陪伴,讓悲傷有了秩序,讓離別得以尊嚴。
  轉身為社區理事長,他則是未來藍圖的繪製者,是社區心跳的起搏器
  如果里長的角色是面向過去與內在的「守成」,那麼理事長的身份,則是面向未來與外界的「開創」。他的辦公室裡,堆疊的不再是傳統儀軌的典籍,而是一份份向公部門申請的計畫書。「我們社區比較不一樣的是,經常寫計畫,跟公部門申請經費來辦活動。」談起這些,他的眼神會發亮,像一位運籌帷幄的將軍,只不過他的戰場,是社區的活力與未來。
  從「青銀共學」到「瓊林怡鼓隊」,每一個點子都是一顆種子,他則是不懈的園丁,用計畫書作為養分,向各方爭取陽光雨露,只為讓這些種子在瓊林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
  鋼鐵與柔軟||部隊紀律澆灌出的社區之花
從砲火指向的軍旅生涯,到服務鄉里的溫柔征程,這看似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在他身上卻成了一種獨特的、相輔相成的養分。「部隊訓練出來的,就是做事前會先規劃。」他清晰地分析,語氣中仍帶著軍人的精準。部隊教會他的「計畫、執行、查核、行動」PDCA循環,被他完美地移植到社區工作中。一場活動,從事前場地勘察、物料準備,到過程中的動線引導、突發狀況應對,乃至最後的場地復原、成果核銷,每一個環節都在他的腦海中演練過無數遍,條理分明,鉅細靡遺。領導統御的能力,也從帶兵轉化為帶動平均年齡六十歲以上的社區志工。「一件事情交給你,你要有想法,一樣一樣按部就班地把它做好。」他賦予志工們責任與信任,將他們凝聚成一支有戰鬥力的「社區軍隊」。
  然而,他帶進社區的,絕不只是鋼鐵般的紀律。更深刻的,是那份在軍中培養出的、對「人」的細膩關懷。這份柔軟,在他面對社區裡喪偶的居民時,體現得淋漓盡致。
  「因為我爸爸在八十幾年的時候就車禍過世,那時候我媽媽一直走不出來。」談起這段往事,他語氣平靜,但眼神深處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痛楚。這份親身經歷的失去,讓他對他人的悲傷擁有了一種天線般的敏銳。他不會只是公式化地慰問,而是會主動走上前,用一句「走,來社區泡茶,跟大家說說話」,成為那個溫柔的推力,將一個個封閉在哀傷中的靈魂,重新引領到集體的溫暖之中。
  這份溫柔,編織成了社區最堅韌的互助網絡。社區裡,誰家中面臨喪事,消息傳開,無需大張旗鼓,蔡懷芝一個號召,社區的婆婆媽媽、叔叔伯伯們,便會在晚間自動齊聚活動中心。他們圍坐在一起,手中摺著一朵朵金色的蓮花,動作熟稔而安靜。沒有太多的言語,只有窸窣的紙張摩擦聲,像一場無聲的誦經,將祝福與送別的心意,一瓣一瓣地摺進這莊嚴的法器裡。
  「你接受過人家的幫忙,當別人家需要時,你也會願意出來。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發揮更強大的凝聚力。」他說得平淡,卻道出了社區營造最核心的哲學||用生命影響生命,用善意點亮善意,最終編織成一張誰也不會墜落的安全網。
  傳承與新生||從蚵殼的鹹香到鼓聲的震盪
  如果說傳統是社區深扎於大地的根,那麼創新就是讓枝葉迎風招展、生機勃勃的陽光。蔡懷芝最令人動容的,便是他將兩者完美融合的智慧,讓文化不再只是博物館裡的標本,而是可感、可觸、可聽的活態存在。
  還記得那個與金門大學合作的「青銀共學」計畫嗎?其中一個主題,就是極具地方特色的「剖海蚵」。清晨,社區的資深志工們迎著晨霧與海風,到海邊將附著在石塊上的海蚵採回。隨後,在社區活動中心的廣場上,陽光透過樹葉灑下斑駁的光點,一場跨越世紀的教學在此展開。
  九十多歲、臉上佈滿風霜刻痕的阿嬤們,成了最受歡迎的老師。她們的手,粗糙而有力,握著小小的蚵刀,對準蚵殼的縫隙,輕輕一撬,再一剝,肥美的海蚵便應聲落入碗中。一旁,是孩子們稚嫩而專注的臉龐。他們學著阿嬤的樣子,卻往往不得其法,引得阿嬤笑著用濃濃的閩南語指導:「囡仔人,手要輕,眼神要準!」那一刻,歲月的智慧與青春的求知慾在指尖交會,傳統的技藝在笑聲與耐心的指導中,完成了最生動的傳遞。
  事後,這些由老幼共同剖開的海蚵,成了瓊林宴中「麵線盤」的靈魂食材。當居民與遊客品嚐到那鮮美的滋味時,他們吃下的不僅是海產,更是一段被親手復原的記憶,一場從指尖到舌尖的文化傳承之旅。
  而社區裡最具活力的聲音,莫過於「瓊林怡鼓隊」那氣勢磅礡的鼓聲。這支隊伍的誕生,本身就是一個關於「不捨」與「延續」的故事。它的前身,是開瑄國小的24節令鼓班。109年的一場「風華再現」活動,像一場青春的盛宴,讓這群孩子們在鼓聲中找到了自信與歸屬。然而,畢業的鐘聲總會響起,隊伍面臨解散的命運。
  當時的隊長蔡宜瑜和隊員們,心中對鼓聲的熱愛未曾熄滅。蔡懷芝看到了他們眼中的火光,他問:「你們想不想繼續在舞台上表演?」那個肯定的答案,點燃了一切。他毅然將鼓隊納入社區,他的太太更是親自為孩子們量身訂製表演服,從一件衣服開始,賦予他們新的身份認同||「瓊林人」。
  他不只讓鼓隊表演,更將「共學」的理念注入其中。他申請計畫,推動「老幼共學」打鼓,讓長輩們在震撼的鼓點中訓練肌力與平衡感,讓鼓聲成為代溝的溶解劑。如今,從中秋晚會的溫馨團圓到春節活動的熱鬧開場,怡鼓隊的表演總是能吸引數百鄉親駐足。那整齊劃一的動作,那匯聚了全身力量的擊打,那青春臉龐上專注而自信的神情,本身就是一曲對生命與家園最熱烈的讚歌。
  更令人感動的,是鼓聲之外,品格的養成。這群孩子打完鼓,會自動自發地留下,默默地跟著社區志工一起搬器材、收拾場地。他們最有禮貌的一次,是活動結束後,隊長帶著所有隊員,去向鎮長、主持人和評審鞠躬道謝。這個我沒有教,是他們自發的。談起這群孩子,他的驕傲溢於言表。他正逐步放手,讓鼓隊學習自理,從搬鼓、架鼓到鼓曲編排,培養他們的自主性。因為他知道,文化的傳承,最終要內化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而那震盪的鼓聲,終將成為他們未來人生路上,最堅實的底氣。
  未來的藍圖||描繪一條年輕人回家的路
  站在瓊林這片積澱了「億」萬文化底蘊的土地上,蔡懷芝的目光看得更遠。他的終極夢想,是繪製一幅能讓年輕人願意返鄉、能夠安身立命的藍圖。「下個階段,我們要發展瓊林街,讓這些商店更多、更好。」他深知,僅有文化情懷不足以留住年輕人,必須有產業的活水注入。社區的「文創藝棧」正是這個夢想的起點與試驗場。這裡不僅販售著以風獅爺、閩南建築為靈感的文創商品,更是一個創意的孵化器。從充滿設計感的手提袋、馬克杯,到結合傳統與時尚的「花帔傘」(一種傳統婚俗用品),他們熱切地歡迎社區裡所有有志者一起來「玩文創」。我們有文化底蘊,但別人不一定知道。怎麼把這『億』萬的底蘊發揚出去,很重要。為此,他的腳步從未停歇,台灣、大陸兩地的文創商展,他幾乎從不缺席。這不僅是為了銷售,更是為了開拓視野,在與更廣闊世界的碰撞中,激發出屬於瓊林的、獨一無二的創意火花。
  面對現行社福資源多集中於65歲以上長者的限制,他也有著獨到的突破之道。他認為,社區活動不應是割裂的,而應是融合的。他像一個資源的魔法師,向環保局、文化局、漁會等不同單位申請計畫,設計出能讓「老中青三代」共同參與的活動。
  他曾辦過「多肉植物牆」活動,要求居民帶兩個杯子來。一個種好多肉植物帶回家,點綴自家的窗台;另一個則留在社區,共同拼湊成一面屬於整個社區的、生機盎然的植物牆。活動中,從90歲顫巍巍的阿公,到被父母牽著手、滿臉好奇的小朋友,都在泥土與綠意中找到了共同的樂趣。
  另一個「平安御守」活動,他請來在地藝師,用皮革教大家製作精緻的御守。阿公阿嬤帶著孫子一起彩繪,將祝福畫在皮革上,再到供奉保生大帝的廟裡過香火,祈求平安。這不僅是一個手工藝活動,更是一場關於家族之愛與民間信仰的沉浸式體驗。「你辦的活動應該是老中青三代都可以結合,這樣才能把年輕人、小朋友和爸爸媽媽、阿公阿媽一起拉進來,共同玩一個活動。」這是他深信不疑的理念,也是讓社區血脈永續流通的關鍵。只有當社區對每個年齡段的人都有吸引力時,「回家」才會成為年輕人心中一個溫暖而可行的選項。
  守護與開創||風獅爺見證下的生命交響詩
  蔡懷芝是如何看待那些滿載智慧的社區長者?他毫不猶豫地說:「他們所知道的實在太多!我們瓊林是古老的聚落,做事前請教長輩,注意那些小細節和禁忌,才不會格格不入,才能遵循古禮。」這份對傳統的謙卑與敬畏,是他所有開創性行動的基石。
  在他身上,我們清晰地看見,「守護」與「開創」並非一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讓他得以翱翔的雙翼。他用部隊鍛鍊出的鋼鐵意志,扛起了社區裡最繁瑣、最沉重的事務;卻用一顆因經歷過失去而格外柔軟的心,去承接每一個居民的生命重量,無論是喜悅還是悲傷。他深深地彎下腰,向傳統與長者的智慧致敬,聆聽風獅爺在風中的低語;同時,他也昂首闊步,用激越的鼓聲、創意的商品和跨代共融的活動,為古老的瓊林打開一扇通往未來、充滿陽光的大門。
  風獅爺依然靜靜佇立在村頭巷尾,祂們的石刻身影歷經風雨,目光沉靜而永恆。而在祂們的見證下,蔡懷芝||這位用生命譜寫瓊林戀曲的指揮家,正帶領著他的社區交響樂團,演奏著一曲關於根脈、關於新生、關於愛與未來的磅礡樂章。怡鼓聲聲,不僅敲響在瓊林的紅磚古厝間,也正一聲聲,叩擊著每一個渴望家園美好的人的心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