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在海風中重生:林清渠的金門文化復興之路

發布日期:
作者: ﹝採訪撰稿:徐品豐﹞。
點閱率:729
華南汽水廠合影。(林清渠提供)

華南汽水廠合影。(林清渠提供)

潮聲召喚||歸鄉的序曲
  潮水拍打著花崗岩岸,節奏恆久如亙古的嘆息,每一次湧退都在訴說著島嶼的千年記憶。林清渠推開一扇飽經風霜的木門,門軸發出吱呀的聲響,彷彿是時代的低語。門內,是積塵的過往與記憶;門外,是他傾注心血、致力復興的島嶼未來。
  這位在小金門出生、在臺灣生活了三十年的遊子,最終選擇將生命的航線駛回原點。他的返鄉,不是一個故事的結束,而是一場以文化為名的嶄新出發。站在烈嶼鄉的海岸線上,他能同時看見過去與未來||左側是童年嬉戲的沙灘,右側是他親手參與修復的古厝群。海風依舊鹹澀,但吹在臉上的感覺,已從當年的離愁變成了今日的責任。
  時代的命定||歸鄉的深層召喚
  談起返鄉的初衷,林清渠的語氣平靜而深刻,他將其歸因於一個時代的集體命運。「講起來是一個時代的命,不是我個人要回來。很多人都會這樣子,少小離家嘛。」金門,作為資源匱乏的離島,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無法承載年輕學子的求知夢。赴台求學,繼而在異鄉成家立業,是整整一代金門青年的生命軌跡。
  「我們那一輩,幾乎所有同學都離開了。」他回憶道,眼神飄向遠方,「金門當時除了務農、捕魚,就是到台灣找工作。島上連一間大學都沒有,年輕人不走不行。」這不是選擇,而是時代的必然。然而,離島遊子的心中,始終繫著一條看不見的線。
  血緣的牽絆是剪不斷的風箏線。「父母終究要回來,因為這裡是根。」他解釋道,即便父母曾隨子女赴台居住,但落葉歸根的想法深植心中,他們終會回到金門。當父母歸鄉,年歲漸長,身為人子的責任感便油然而生。「高高年紀大了,兩個老人家在這裡怎麼辦?……總要有人在啊。」這份對父母晚年生活的牽掛,成為他返鄉最直接、最質樸的動力。
  「我回來主要是可以陪父母,陪伴人生最後一程。」然而,對他而言,返鄉絕非僅僅是回歸家庭生活。擁有創業背景的他,帶著一份清晰的使命感:「我回來不是要安逸,是要做事。如果只是回來住,那金門不會因為我變得更好。」於是,陪伴父母之餘,他將社區營造的專業投入到這片土地,從改善環境入手,開啟了漫長而艱辛的文化復興之路。
  孤獨的播種者||在冷漠土壤中點燃星火
  返鄉的道路並非總是被理解與歡迎。林清渠坦言,最大的挑戰並非資金,而是公共事務的冷漠與社區參與的疲乏。
  「這裡的年輕人少,對公共事務這一塊,很多年紀大的人覺得這是政府的資源,是『公家的事』,與個人沒有利害關係,就沒有那種熱心。」他發現,在地年輕人因生計與教育背景所限,對社區營造普遍缺乏熱情,反而是從臺灣返鄉的退休或創業者,更願意投入這項事業。
  這種「孤獨感」在社區營造中尤為明顯。他曾滿腔熱忱地帶領社區居民,一步步教導他們如何提案、如何執行計畫,希望將經驗與責任交接下去。「我帶你,怎麼做、怎麼提案、怎麼執行,都告訴你了。但我沒有在做之後,你自己又不會做,那就沒有延續了。」這種無力感,是他工作中經常需要面對的困境。
  最艱難的時刻,他會獨自走到海邊,聽著潮聲思考。「有時候真的會問自己,這樣做值得嗎?」但他總能在海浪聲中找到答案:「文化工作就像潮水,一波退去,一波又來。重要的是持續不斷地推動。」
  但他從未想過放棄。「放棄我倒沒有想。我會碰到困難,但碰到困難,改變一下思考方式是可以的。」他的信念樸實而堅韌:「文化要有人扛,不能等政府,也不能怪別人不做。」這份堅持,讓他在看似貧瘠的土壤中,硬是憑著耐心與創意,點燃了星星之火。
  希望的座標||從保障宮到汽水廠的再生奇蹟
  在眾多案例中,搶救百年小廟「保障宮」的經歷,最能體現他的堅持與社區動員的力量。這座擁有彩繪大師林天助作品的小廟,當時面臨被拆除重建的命運,材料都已備齊。
  「死馬當活馬醫!」林清渠與比他更積極的金門大學林美吟老師並肩作戰。他們四處奔走,先是說服家族,將保障宮登錄為歷史建築,使其免於被拆。接著,他們展開了一場艱辛又動人的募款之旅。除了申請政府補助,他們義賣作品,甚至林天助的後代也慨然出資。最令人動容的是,林美吟老師在計程車上向素昧平生的司機講述保障宮的故事,竟成功募得一萬多元。「這不是錢的問題,是那種心,有這種心要來奉獻,為了保護傳統建築。」
  另一個比較僥倖的案例就是佛祖廟成功的保留,他們不僅保留下了廟體,更因原址要蓋新廟,說服宗親再將舊廟捐給文化局,並尋得公有地放置,聘請專業移廟公司將整座廟宇平移百公尺。這個過程凝聚了專家、家族、政府與無數陌生人的信念,成為他口中「最有新聞度也最熱門,也最最成功」的案例,這也完美詮釋了「文化是信念的聚合」。
  另一個展現他靈活韌性的案例,是將殘破的老汽水廠修護後再轉型為文創空間。但才開始營運,卻迎面撞上新冠疫情,遊客絕跡,空間再度面臨「養蚊子」的窘境。
  在絕望中,他挖掘場域的歷史脈絡,研發健康取向的特色汽水。「我沒想過汽水會養活一座文化空間,但它真的做到了。」他笑著回憶。這款「無心插柳」的產品,成了支撐空間運轉的生命線,雖然無法賺大錢,卻能讓工廠持續運作,保住了這個文化基地。「這是比較沒有預想到的成果,但覺得很欣慰。」這份欣慰,是行動者在逆境中創造生機後,最純粹的滿足。
  微光的革命||由下而上的社區煉金術
  林清渠的文化策略,核心在於「從小尺度著手」的由下而上模式。他堅信,真正的改變在於人的參與,而非宏大的硬體建設。
他在海邊推動的公共藝術牆計畫,便是最佳例證。他申請有限經費,不委外施作,而是「帶著老人家做陶藝,然後把作品貼在牆上」。
  兩年下來,一道由社區長者共同創作的四十公尺陶牆,成為海岸線上的亮麗風景。牆上的每一片陶板都訴說著一個故事。
  參與感的魔力,在一次社區旅遊中得到了印證。當他帶著這些參與創作的老人家出遊時,竟有八十多位長者積極報名,且大多是自費參與。「從這裡我們才知道,他們因為這個活動參與,才會產生興趣……那就是一個社區共識。」他強調,社區營造的核心正是「共同參與」,唯有親身投入,才能將疏離的個體凝聚成有溫度的共同體。
  傳承的燈火||課堂內外的文化扎根
  為了將文化的種子播撒給下一代,林清渠在金門大學開設了別開生面的通識課。從紅磚藝術、手作窯到汽水製作,課程充滿在地特色與實作樂趣。
  起步時一無所有,他帶著學生在網球場後的空地,用廢棄耐火磚自築土窯,取當地紅土捏陶,完全利用在地資源。「完全沒有的情況下,用當地的東西做窯、拿泥土來燒,他們才會『嗯~是啊!』」這種從無到有、親手創造的體驗,是最深刻的教育。
  他最難忘的一個學生,原本對家鄉文化毫無感覺,卻在親手燒製出第一個陶杯後,開始主動研究金門的陶瓷歷史。「這就是我要的||不是教他們技能,而是點燃他們對自己文化的認同與好奇。」
  面對金門青年高達九成外流的現實,他除了透過課程啟迪,更著眼於創造一個能吸引人才回流的「文化磁場」。他正在推動兩岸藝術家交流計畫,希望將金門打造成為文化的橋樑。「這個工作可以讓我們走出去,也讓他們走進來。」他規劃提供自己的工作室作為基地,即便資源匱乏,也希望能為這座島嶼打開一扇看向世界的窗。
  島嶼新章||文化復興的漣漪效應
  林清渠的努力開始產生漣漪效應。曾經沉寂的社區逐漸活絡起來,越來越多返鄉青年主動找他商量如何活化自家老宅。一位原本在台北工作的年輕設計師,受到他的啟發,回到金門將祖傳的古厝改造成結合傳統與現代的民宿。
  「這就是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只有我在做,而是形成一種運動。」林清渠說。他現在的角色更像是催化劑,協助更多返鄉青年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復興之路。
  逆風順心||文化長路的生命哲學
  在許多人看來,林清渠的返鄉是一場逆風而行。但在他心中,這不過是順應內在價值與生命責任的必然之路。
  「有人問我後不後悔從都市回到小島。」他望著窗外的大海,平靜地說:「但我覺得,不是我選擇了金門,而是金門選擇了我。這裡需要我,而我,也需要這片土地來安頓自己的生命。」
  他的故事,不僅僅是個人的選擇,更是一代離島青年與家鄉關係的縮影。他從陪伴父母出發,將孝心擴展為對整個島嶼文化的責任,用一磚一瓦的修復、一次又一次的社區動員,證明了當一個人選擇為土地負責時,土地也會以它重新煥發的生命力予以回報。
  夕陽西下,斑駁的牆面上光影舞動,彷彿過去與現在正在對話。遠處,孩子們在陶牆前嬉戲,老人家在樹下閒話家常,幾個大學生正在測量老宅,準備下一個活化計畫。
  「你看,」林清渠微笑著說:「文化復興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讓過去的美好成為未來的養分。」他不是單純的歸鄉人,他是點燈者,在鹹濕的海風中,為金門的文化未來,點亮了一盞溫暖而堅定的燈火。這燈火正在蔓延,終將照亮整個島嶼的明天。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