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何敦凱 × 李鑑文-從一顆可麗露開始,讓金門的風也變甜

發布日期:
作者:
點閱率:39
李鑑文(右二)、何敦凱(右一)及家眷。(禮賀工作室提供)

李鑑文(右二)、何敦凱(右一)及家眷。(禮賀工作室提供)

﹝採訪撰稿:方耀渝﹞
甜的起點:一場從「喜歡」出發的修行
  金門的風帶著鹹味,像歷史在空氣裡留下的餘韻。它從海面吹來,穿過坑道、掠過風獅爺的額頭,也拂過老屋的紅瓦。這座島嶼以「烈」著稱||烈酒、烈陽、烈風,但在這樣剛強的土地上,卻有一種細膩的甜正在誕生。它沒有喧囂的開場,也沒有華麗的包裝,只有香氣在午後的光線裡緩緩蔓延,像是一種無聲的溫柔。這份甜的起點,來自兩位青年||李鑑文與何敦凱。他們創立了「禮賀工作室」,用一顆小小的法式可麗露,重新定義金門的味覺記憶。對李鑑文而言,一切源自於單純的喜歡。那是一種幾乎天真的執著。他第一次吃到可麗露時,就被那外脆內柔、焦糖與香草交融的口感深深吸引。「那是一顆有靈魂的甜點,」何敦凱回憶著訴說:「焦糖的口感,像是時間的味道。」身為餐飲科出身,他有著職人對食物的敏銳與對工藝的潔癖。於是,他開始在家裡實驗。模具、量杯、筆記本,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讓廚房變成了實驗室。第一批太焦、第二批太軟、第三批中間沒熟,但他不厭其煩地反覆調整。朋友們成了最早的試吃者,有人笑說「這比戀愛還難掌握」,也有人開始主動預訂。「我只是想做出那顆『剛剛好』的可麗露,」他說。沒想到,這份執著,慢慢在島上發酵。
  從風味到故事:兩個靈魂的交會
  隨著甜點的口碑越傳越遠,他的好友圈裡開始有人詢問:「能不能幫我多做幾顆?」、「可以跟你們買嗎?」從一份小小的愛好,逐漸變成被期待的手藝。他們開始共同打磨這顆甜點。何敦凱專注於烘焙與火候,李鑑文則注重氛圍與故事。他們的對話經常從烘烤曲線聊到建築比例,從香氣層次聊到金門的風土。「我們想讓甜點不只是甜點,而是一個載體。」李鑑文說,「它要能說出這座島的故事。」
  2019年秋天,他們參加中秋市集,當主辦單位要求填寫品牌名稱時,他們面面相覷,想了好久:「我們一個姓李,一個姓何,那就叫『禮賀』吧。」兩個字,簡單卻深刻。「禮」是心意,「賀」是祝福,每一顆甜點,都是一份對生活的誠懇問候。那一年,「禮賀工作室」正式誕生。他們在包裝設計裡也藏了哲學。禮盒的腰封與盒身之間,刻意留下一公分的縫隙。「生活已經夠緊了,」何敦凱說,「為自己留一點空間。」那微小的留白,成了品牌最獨特的印記。
  共融的甜點:讓在地文化變成形狀
  在金門,文化從來不只是被陳列在博物館裡的歷史,而是活在街巷、屋簷與味道中的生命。對何敦凱與李鑑文來說,「禮賀」不只是品牌,更是一種關於「在地共融」的實踐。他們相信甜點不該只是異國風味的移植,而是能與土地共呼吸的創作。「我們想讓可麗露有金門的樣子,」李鑑文說。這句話聽起來浪漫,卻包含了無數次的討論與實驗。
  他們開始尋找能象徵金門的形象,從風獅爺、閩式洋樓與紅磚、到戰地坑道的曲線,而這只是開端,他們正與金門在地多位文創職人討論不同形象的甜點設計,例如以風獅爺為基底的造型為開端或是金門獨特生態鱟見證了金門過境變遷、甚至將戰地坑道的「彈痕」轉化為糖霜的裂紋。金門的故事太多了,用甜點,把這些文化重新說一遍。這種合作不只是表面的設計結合,而是一種「文化共創」的過程。他們與在地咖啡師、陶藝老師、甜點師、文創工作者對話,討論如何在視覺、味覺與觸覺之間找到共鳴。有人提議在禮盒中附上一張手繪地圖,標示每個靈感來自的地點;也有人希望將「可麗露×風獅爺」做成限量公仔。「這些合作讓我們覺得,甜點不只是賣給人吃,而是讓文化被看見。」他們並未急著開設門市,而是一步步建立在地連結。禮賀目前與金門幾家知名店家合作,讓遊客能在咖啡店、酒吧或伴手禮空間中品嚐他們的甜點。「我們會先觀察每家店的客層與氛圍,再決定是否合作,」李鑑文說,「因為甜點不該只是陳列在架上,它需要被理解。」這份慎重,也讓「禮賀」的曝光更有溫度||不是鋪天蓋地的宣傳,而是口耳相傳的信任。隨著品牌逐漸成形,他們開始思考下一個階段。「未來,我們想在金門開一間概念店。」李鑑文眼神裡閃著光。那不會是傳統的咖啡廳,也不是只販售甜點的空間,而是一個關於金門的體驗場域。他們想像,那會是一棟融合閩南紅磚與現代簡約的建築。客人能現場看到可麗露出爐的瞬間,帶走一份屬於金門的故事。
  「那間店不只是為了賣甜點」何敦凱補充,「而是想讓人記得,金門還有很多故事還沒被說出來。」他們希望這間概念店能成為文化交流的平台,讓年輕人、旅人、甚至外地職人都能參與其中。未來,也可能與學校、藝術家合作,舉辦「金門風味研究」,讓更多人理解這背後的文化脈絡。「這樣甜點才不會只是味道,而是一段記憶的延伸。」
  談到品牌與地方的關係,他們的語氣不再像企業主,而更像兩個說故事的人。「金門有它的剛強與孤獨,」李鑑文說,「但甜點能讓這座島變得柔軟。」何敦凱笑著補充:「我們不是想把可麗露帶到世界,而是想把世界的眼光帶回金門。」在這座島上,他們用一顆甜點連結了職人、藝術家、旅人與地方記憶。對他們而言,「共融」不只是地方風格的裝飾,而是一種能夠讓品牌長久存續的力量。禮賀從創立之初,就沒有打算把自己侷限在甜點領域,而是作為「金門味」的一個入口。這幾年,他們積極參與地方產業推廣活動,從食材合作、伴手禮策展到觀光展售,每一次出現都代表著金門新世代品牌的態度||實在、專注、並且具有自我風格。他們常說,禮賀不是要去改變金門,而是讓金門的故事被看見。當地許多中小品牌看到他們的堅持,也開始與禮賀交流,從包裝、命名到共同推出限量口味,都在學習如何用一種新的語言講述地方價值。「如果能讓更多年輕人願意回來創業,那才是最甜的成果。」李鑑文說。他們也不斷思考金門品牌如何走出去。過去金門的名片是高粱酒,如今禮賀希望讓甜點成為另一種「溫柔的代表」。這些都不是為了噱頭,而是讓「產地」真正進入品牌的核心。何敦凱說:「我們希望每一口可麗露都能讓人嚐到金門的誠意,而不是距離。」在他們的眼中,金門的品牌應該有自己的節奏,不追趕、不模仿,而是穩穩地往前走。禮賀想做的,就是用時間淬鍊出「地方的新典範」。這不是一種口號,而是一種信念||即使規模不大,也要在品質與精神上成為榜樣。這不僅是對可麗露的要求,更是對他們所愛這座島的承諾。那不只是合作,而是一種文化共融的延伸||讓金門的故事,在焦糖的香氣、可麗露的光澤裡,繼續流動。除了甜點本身,「禮賀」更重視與在地的連結。何敦凱說:「我們希望每次合作都能產生火花,而不是只是放logo。」他們開始主動與金門不同領域的商家合作。透過聯名與共創,他們讓甜點走出盒子,變成一種「體驗」。像是在某次與在文創合作時,他們嘗試用不同的造型搭配可麗露,讓客人從「商品IP」與「吃的口感」中找出味覺的平衡。「那一刻,我們覺得甜點真的融入生活了,」李鑑文回憶。禮賀也常參與金門的展會與節慶活動,從「金門特色產業嘉年華」到「青年創業市集」,他們不只販售甜點,更觀察消費者的反應與口味變化。有位旅客告訴他們:「我覺得這可麗露吃起來像金門的風||先是烈的,然後慢慢變柔。」這句話成了他們重新審視品牌的契機:甜點不只是商品,而是情感的延伸。
  一顆可麗露的信仰:從工藝到哲學
  可麗露是一種極端考驗「時間與火」的甜點。外殼需焦脆如琉璃,內裡則濕潤如雲。何敦凱對烘焙的理解,是靠耐心換來的直覺。「火有性格,你得懂它。」他能憑氣味分辨糖的焦化程度,能從表層的微光判斷甜點的成熟。那是一種感性的精準,像藝術家,也像工匠。
  李鑑文則把茶飲風味的層次概念帶進甜點。「茶講究前中後調,可麗露也一樣。」他讓香草、奶油與焦糖的香氣在口中形成節奏。對他們來說,每一顆可麗露不只是食物,而是一種表達方式。當他們談到「金門的味道」時,答案出乎意料的一致||高粱。這座島嶼最具象徵的氣味,就是那一抹酒香。於是,他們嘗試將高粱融入可麗露。這過程並不容易。高粱的烈性會掩蓋甜味,酒精揮發又會破壞結構。他們反覆調整比例、烘烤溫度與靜置時間,前後超過十次試驗。終於,成功了。那是一顆散發淡淡酒韻的可麗露,焦糖的苦中帶甜,尾韻裡藏著高粱的香。「那顆甜點,讓我們找到金門的靈魂。」李鑑文說。它不僅僅是一種味覺,而是一種精神的對話。這份「剛中帶柔」的平衡,就像金門的風土||堅定而溫柔。
  「如果只能做一件事,就將其登峰造極。」
||桑島慈悟郎,《鬼滅之刃》
  這句話,成了他們的座右銘。他們相信:創業不是要做很多事,而是要把唯一的那件事,做到極致。何敦凱說:「如果烘焙有信仰,那就是誠實。把每一顆甜點都當成對生活的回禮。」李鑑文則補充:「我們不只想讓人吃到甜,而是吃到溫度。」這兩句話,一剛一柔,構成了禮賀品牌的核心靈魂。
  「You should think of your energy as if it's expensive, like a luxury item. Not everyone can afford it.(你應該把自己的精力視為昂貴的奢侈品,不是每個人都配得上。)」|Taylor Swift
他們不追求擴張,不迎合潮流,不求速度而犧牲品質。李鑑文說。對他們而言,專注與誠實才是最昂貴的資產,只要你東西夠好,不用擔心不被看見。
  走向世界的味覺記憶
  隨著品牌逐漸被更多人看見,他們沒有停下腳步。兩人每年都會安排時間出國旅行與考察,從首爾的餅乾小店、曼谷的街角甜點,到東京的極簡烘焙空間,他們觀察、學習、記錄。「我們不只是去玩,而是去學習別人的優秀模式,」何敦凱說。「那是一種學習的修行,讓品牌始終保有競爭力。」他們會觀察店家的動線設計、服務節奏與產品細節,回來後反思:「這些經驗,怎麼能轉化成屬於金門的樣子?」這樣的學習讓「禮賀」不只是金門的甜點品牌,而是一個不斷進化的文化載體。何敦凱說:「我不想讓味道一成不變。」他們正在開發季節限定口味,讓甜點也能隨著四季呼吸。春天或許是荔枝與玫瑰,夏天是熱情的泰式茶,秋天加入佛手柑及紅茶葉,冬天則以濃郁可可收尾。「每一個季節,都該有屬於那個時光的味道。」李鑑文說。未來,他們希望打造出「旅人專屬的甜點記憶」||當你到金門旅行時,能帶走的不只是照片,而是一口屬於當下的味覺瞬間。他們相信,甜點只是起點,文化才是終點。「我們不只是做可麗露,而是用它讓人重新認識金門。」他們希望未來的金門,不再是單一的印象,而是一座有層次、有香氣、有生命力的島嶼。「禮賀」不是甜點品牌,而是一場修行。他們用專注、時間與火,將一顆可麗露做到極致。也成了金門的新名片。風依舊在吹,但如今,它的氣息裡,多了一點焦糖的甜。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