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羅再添金烈大橋創始構想的先鋒者
人物小檔案: 出生地:烈嶼羅厝 現住地:台中太平 學 歷:緬甸華僑小學肄業 經 歷:鄉民代表,九宮碼頭水上工作隊隊長,百貨門市負責人 那天下午,和85歲的再添伯促膝而談。 在金烈大橋即將動工之際,最想瞭解的是當時之所以會有這個構想的動因,再添伯說「很單純的只是為了便利」。那時約略是民國83年(不過,他也提過是在20多年前),他在台中市進德路經營百貨生意,餘暇時間很多,有這個想法後他就開始構思設計,然後寄給縣政府,之後只要回到金門他都會專程跑去縣府督促。他回憶說,縣府參議李增財當時看過他的設計,也佩服地認為「沒法度」成就如此腹案。 他特地找出彩色影印的原始構思圖。在所出示標題為「度假新天堂│大小金門連接形勢圖」的構圖中,涵蓋的範圍不僅僅只是金烈大橋,他首先將整體金門管轄地域分成鄉村區、風景區、森林區、工業區、都市計劃區、一般農業區、特定專用區和山坡地保育區;在大橋工程部分,除了詳細說明主體分期施作的要領以外,對於周遭環境也作了細部規劃,比如南北雙堤公路、堤岸高樓大廈、遊樂摩天大廈、海水淡化處理、海底水晶走廊、海流發電廠站………。 再添伯進一步表示,他所構思的基本意念在於金門的未來發展和地方繁榮,把大小金門連接成一個大島,並規劃海底世界成為國際觀光、投資聖地,他還特別強調「金門可以大福、大貴、大興旺,金門人要團結」。從整體規劃看來,再添伯有關金烈大橋的創始構想雖然沒有高深的專業理論支撐,卻能讓人感受到一位老先生強烈心繫故鄉的赤子情懷。 在他年幼的時候,家人因為日本侵華步步逼近金門而舉家避居緬甸,在當地華僑小學讀了6、7「冊」(約3、4年級),直到日本投降後才又重返故土。回到金門之後,他曾經當過鄉民代表,也在九宮碼頭水上工作隊服務到升上隊長後退役,所以他具有榮民身份,現在每個月還可以領到1萬3千5百元的退休薪俸。再添伯在823炮戰後遷台,膝下有五男二女,在烈嶼老家仍保有舊厝,在台中市進德路和太平鄉則各擁有一棟三層高樓房。 最奇特的是在他店面門口停放的一部高齡34年的乳白色老爺車,這部1977年產裕隆301型號轎車現在仍可行駛(第一批,應該可以算是「碩果僅存」的吧?),三不五時他還會拿油漆幫它「美容」。他說,曾經有人出高價或想用兩輛車跟他換,他都不讓。 在和再添伯長談的這間百貨店經歷過30年的滄桑歲月,其間有過風光,大約在3、4年前因為受到大賣場的影響,生意日益清淡又年事已高而決定收掉。問他在事業經營方面是否還遇過什麼瓶頸,他說他眼光看得比較遠,「有在注意就不會有太大的不如意」。除此之外,從20多年前臺中市同鄉會開創至今,他一直擔任著監事職務。 百貨停業後,再添伯以從事公益的方式過著退休生活。大部分的時間都住在太平鄉,清晨時分他習慣到大坑的山道散步健身,但自認為行有餘力就該多做些功德,所以義務地撿拾他人不要的木材陸續在山道沿途建造了九座休憩小屋,還因此榮獲台中市長胡志強頒發「大坑登山步道優良志工『嘉惠山友』」獎牌的嘉許。目前再添伯長期茹素,除有一點腳傷,身體大致硬朗,而他經歷豐富,見證過抗日、國共內戰和政黨輪替,他的一生無異也可算是半部民國史變遷的縮影。 (楊瀛谷主編)
-
許秀能務實成就非凡新北市政府勞工局副局長
人物小檔案: 出生地:金城後浦 現住地:臺北板橋 學 歷:莒光國小、金城國中、文化大學社工系、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經 歷:臺北縣政府社會局專員、臺北縣(新北市)政府勞工局副局長 進入新北市政府辦公大樓,立即會被縣府從業人員的服務態度所折服。走近櫃檯詢問勞工局所在樓層,一直堆滿親切笑容的當班人員會用謙恭的話語告訴你所應搭乘電梯的確切位置,並起身離開位置引導你到分隔明確的電梯處。上到勞工局所在樓層,副局長許秀能正在辦公室同下屬討論個案,和正、副局長共用的秘書說明來意後,秘書同樣盛情有禮地請你在會客室等候,同時隨即奉上茶水和糖果餅乾,沿途而來真的會讓你有「上輩子欠他們似的」的錯覺。話說回來,這不啻即應是民主體制對公務機關最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但新北市政府卻落實得極為徹底。 待許秀能個案討論告一段落,筆者立即被請進辦公室。從和許秀能初次謀面多天以來,我一直對許秀能僅40來歲的年齡,即能高升到全國最大縣市所在地「副局長」│也就是局處最高層級事務官一職甚感好奇。許秀能說,她每天投入工作許多時間,不管是過去的社會局,或是現在的勞工局,她平常7點鐘出門,通常都要工作到8、9點以後才會下班,另外經常假日也有活動,除了在銀行上班的先生支持,婆婆和褓姆也會協助料理家務,小孩一個唸國二、一個唸高三都算乖巧,功課方面也不錯,所以才能讓她可以全心投入工作。她切入關鍵原委一再重申,能夠讓她在職場上沒有後顧之憂,最應感謝她的先生給予全力支持。 雖然如此,能夠成就這番事業自然也有她特殊的家世背景。許秀能出生勞工家庭,到台灣唸大學時開始半工半讀,因為大姐很早即過世,形同長女的她還要幫忙分擔弟妹的學費,再者她也意識到孤苦伶仃地在臺北生活的自身處境,所以她在大學前期便下定決心參加公職考試。大四的時候她如願考上普考,畢業隔年通過高考就被分發到臺北縣政府。她強調,在公部門中屢被拔擢還是得靠自己,在完全沒有人事背景的條件下能夠常獲升遷,最主要還是長官看得到她很務實的在做事。從79年2月進入臺北縣政府社會局擔任基層課員,82年5月她便升到課長,87年間再升專員,到91年12月適遇勞工局副局長出缺而被延攬,一路走來都可以看到她「一步一腳印」付出努力而被賞識所收割的成果。 關於這般看似「順利」的過程,許秀能自認滿意,同時也深覺幸運。然而身處公務部門,她也對「人在公門好修行」甚有體悟,對此她強調主要就是得站在民眾的立場設身處地為民付出,因而她經常要求同仁應該在不違反法令的前提下,盡其所能的幫民眾服務。許秀能提到她過去從事的工作主要是社會福利業務,所以特別能夠和民眾有貼近一體的感受。從事公職以來碰到過許多需要堅守崗位、機動處理的危機事件,例如84年農曆大年初三清晨六時許,板橋地區發生台灣歷年來最嚴重的瓦斯氣爆意外,大火焚毀119戶房屋,她必須得犧牲假期前往善後;又如88年921大地震致使新莊市民安路「博士的家」倒塌,她四點多便出門趕赴現場;再如89年11月象神颱風重創汐止地區,當日全市有八成面積被水覆蓋,停水、停電、停話,對外交通全部中斷,有15萬人口的汐止市頓時像座死城時的危機處理。如此斑斑,都是她這一生親身經歷而難以抹滅的傷痛記憶。 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87年1月淩晨中和「慈民安養中心」發生火警,造成癱瘓老人11人死亡、10人輕重傷,她1點多便起床等候同事接往現場進行災害救助、慰問和安置。她說,這個事件喚起民眾對未立案老人安養護機構的重視,社會瀰漫政府應對此類安養機構積極輔導立案,使老人安養、安全保障、生活愉悅與人性尊嚴等方面都能顧及的聲音,從而引起「老人福利法」執行方式的熱烈討論,進而促使逐漸落實。此外在93年間,許秀能以「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對中高齡失業者再就業之影響│以臺北縣某公服計畫進用人員為例」作為論文主題,順利取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也顯現了她對社會工作的全面關注。曾經也有學校單位邀她在公餘能兼些課,雖然她也有心嘗試,但卻因為實在撥不出時間而不得不加以婉拒。 她接任勞工局副局長一職之後,業務涉及的觸角又有不同的面向。其如勞資糾紛協調,在許秀能曾經處理過的家庭看護問題中,又以外籍勞工的聘僱最為複雜,對此許秀能語重心長地指出,許多聘僱家庭看護工的雇主屬於中低收入者,經濟狀況本就不佳,建議中央勞委會可以透過類似積欠工資墊償的機制,協助外勞先取得先前未給付的薪資,再協助轉換雇主;她也表示,外勞逃逸也是個棘手問題,原則上外勞逃逸由勞委會廢止許可,而地方政府主要是管理者的角色,因此法定亦屬通報單位之一,但因中央與地方政府間可以透過全國外國人動態查詢系統相互聯繫資料,因而她比較傾向於建議勞委會統一通報窗口,以簡化作業程式。 為完善企業員工在職學習與訓練,她常會結合在地學校資源,協助廠商培育人才。為提供民眾便捷就業網絡,勞工局便在五股、土城、樹林、汐止等地設立10個服務據點來解決求職詐騙問題;許秀能提醒民眾在應徵時首先要有三大準備,包括蒐集應徵公司資料、請朋友或家人陪同面試、留意徵才廣告有沒有不合常理的地方;另外她又補充說道,面試時要留意不繳錢、不簽約、不辦卡、不購買、不離身、不飲用、不非法工作等七不原則。為妥適照顧弱勢團體,臺北縣庇護工場自製的中秋禮盒曾因各界善款湧向八八水災災民的影響致銷售業績滑落,許秀能發起雙贏策略,一方面呼籲社會大眾發揮愛心,訂購庇護工場的中秋禮盒送給災區民眾,以同時照顧兩邊的弱勢者,一方面在鄉鎮公所空地和縣府地下樓舉辦展售會,並發起縣府員工及洽公民眾響應選購。凡此種種勞工業務,不勝枚舉。 許秀能在新北市政府一待約20年的光景,她說自己已經是個「老芋仔」。在她陪我下到一樓大廳的期間,沿路不斷地碰到熟識的同仁,她會主動趨前噓寒問暖、閒話家常,也會見到有人熱情的跟她打招呼,可以想見她在新北市政府的人際關係極好。我們的話題最後落在新北市政府的親民形象和官僚文化的改革,許秀能以理當如此的態度告訴筆者「政府機關即是服務業」;她說,本來公務單位就是在服務民眾,尤其無論是社會局或是現在的勞工局,服務的對象都離不開弱勢的勞工,如果他們來求助於你而你卻是一派官僚,他們就不敢來了,所以為民服務的最高指導原則無非便是「以客為尊」四個字。(楊瀛谷主編)
-
兵王入伍記金門老兵聯合演出
七人陳情,為檢定金馬國民兵鳴不平 翁心富,烈嶼鄉后井人,大同工學院工商管理系畢業。三十二歲入伍,當兵地點:澎湖。 林金德,烈嶼鄉后井人,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印刷科畢業,三十二歲入伍,當兵地點:金門。 李福井,金寧鄉南山人,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三十二歲入伍,當兵地點:馬祖。 張榮志,金寧鄉泗湖人,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編採科畢業,二十九歲入伍,當兵地點:不詳。 鄭盈豐,金湖鎮溪邊人,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公關科畢業,二十九歲入伍,當兵地點:樹林、金門。 張自福,金沙鎮青嶼人,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編採科畢業,三十五歲入伍,當兵地點:南港。 翁心富、林金德、李福井、張榮志、鄭盈豐、張自福等旅台青年,連同一後來返金的許姓「高齡」役男計七人,為了乙紙《檢定金馬地區國民兵實施辦法配合措施》的頒佈,在金馬立委吳金贊無力抵擋下,聯名向國防部、立法院、監察院等單位遞陳情書,還找了「黨外」的立委康寧祥及費希平等人,請求主持公道。 兵王入伍,張自福三十五歲破了紀錄 「陳情書」一出,聯名的七個人,通通成了國防部鎖定的「黑名單」,亟欲「殺雞儆猴」,管不了家有老父老母也有妻有子要照顧,先抓去當兵再說。 七人中,翁心富與鄭盈豐最早被徵召入伍,時間是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四日,一同進入台中坪林的新訓中心。 新兵報到,全連集合,班長特別叫年紀大了同梯弟兄一輪的翁心富、鄭盈豐出列,向大家介紹,「左邊是鄭叔叔,右邊是翁叔叔」。 翁、鄭入伍後,從金門日報社編輯轉往台北中國時報社服務的李福井,事業穩定,有妻有子之際,一樣難逃被迫入伍當「老兵」的命運,而且是遠征馬祖當「運輸兵」,扛貨閃到腰後,一九八二年十月才被借調至馬祖日報社編軍中版,也寫社論,退伍前,獲馬防部司令趙萬富、政委會秘書長趙奠夏贈匾「馬報椽筆」,「椽筆」的背後,盡藏「老兵」辛酸淚。 從金門日報社記者,一九八一年轉到永和市公所任職的張自福,熬到三十五歲又四個月的年紀了,有妻及三個嗷嗷待哺的女兒,眼看快過兵齡的安全期了,且雙耳聽力只差十分貝即是丙等體位,就差八個月,但仍被徵召入伍當「兵王」,「在宜蘭金六結新兵訓練中心時,全旅中除了旅長、副旅長和政戰處長外,就屬我的年紀最大」,「投擲手榴彈從未超過二十五公尺」,「五項戰技沒一樣過得了關」。 接到兵單,陳瓦木油畫解救大陸同胞 戒嚴、戰地政務時期,草木皆兵,參加自衛隊員訓練,持有「乙種國民兵證」,戶籍設在金馬者,就不必入伍當兵;雖持有「乙種國民兵者」,但戶籍遷台者,在郝柏村任陸總部總司令期間,國防部頒布「檢定金馬地區乙種國民兵實施辦法配合措施」後,幾無人可躲過入伍服役,因而在一九八○年初,造成一波超過三十歲的金馬「老兵」入伍風暴。他們,有一個共同的「金」字開頭兵籍名牌,也可以「乙種國民兵證」折抵,減少服役時日。 七名陳情者,只是一個引爆點。 金寧鄉南山人李錫敏,師大美術系畢業,入國泰美術館工作三年後,一九七九、三十歲那年,即給國防部鎖定,入台北的砲兵部隊當了一年八個月大頭兵。 金沙鎮後水頭人黃克全,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乘軍艦返鄉趕著要報名教師甄試,哪知到衛生院作體檢照X光,已逾下班時分,千拜託萬拜託,一急著下班的公務人員回以「你拜託我,我拜託誰?」讓他錯失了取得體檢證明第二天報名教師甄試的最後期限,折返台灣,不久即收到「兵單」,一九八二年三十歲時到澎湖當「二兵步槍」。 後浦南門人陳瓦木,師大美術系畢業,已在彰化女中教了三年書,兩名女兒還在襁褓中,三十一歲的某個夜裡正在宿舍泡茶、看書,里長緊急帶著乙紙莫名其妙的「紅色單子」來敲門,學校的熊姓教官也趕來幫忙「解讀」,「陳老師,看來是教育召集令,你就當作去度假,最多待一星期就可回來了!」一九八二年八月四日,拎著簡單的背包到指定地點報到,這一去,頭髮被理平,從車籠埔新訓中心到陸總部化基廠,一待一年七個月才退伍,也從月薪一萬二千多元的高中美術教師到月領六百多糧餉的化學兵。軍旅期間,上校廠長要陳瓦木以美術專長參賽陸光美展,他將當兵的苦悶畫了幅鐵絲網上掛著魚骨頭、題為〈重圍〉的油畫,長官一瞧「會死人的!快換個題目,並用十行紙作畫作內容說明」;這一改,〈重圍〉變作〈解救大陸苦難同胞〉,最後拿到陸光美展油畫第二名。 一三八一梯次的陳瓦木以為自己三十一歲入伍的兵齡已夠大了,沒想到在新訓中心時撞見三十四歲的同鄉又同住後浦南門的鄰居許乃欽,被迫從台北市政府環保局主管職務來當老兵,五千公尺跑不動了,二十四歲的連長只好陪著他在後頭跑,「老大兵」許乃欽因而自嘲,「我在環保局的部門,可是帶過十多個上校退役轉公職的人員。」 當兩次兵,還大肆徵集高齡役男公道 「三十多歲才入伍當老兵,與二十出頭有活力的小伙子一起出操上課,應感到年輕十歲才是」,陳瓦木說,「但身體的不適應、心裡的不平衡,反而是感覺瞬間衰老了十歲。」 「士氣低落啊!」三十五歲的「兵王」張自福自我解嘲,「乙種國民兵,又在心不甘、情不願情況下被迫下部隊當老兵,怎會有高昂鬥志?」 「我這個當了兩年兵的『老芋仔』,工作沒了,房貸繳不出,妻與子的生活得靠親友救濟」,退伍已二十七年、臉上很少露出笑容的翁心富,一想到不堪回首的「老兵歲月」就怨、就氣,「每次見到張自福,我就罵他幹嘛還挺那個黨!」 「你受苦了!」在永和市厚廣福畫廊,或因「女性化」名字被自入伍令名單劃去、現服務於立法院公共關係室的大男生翁瑞美握著「老兵」鄭盈豐的手,「我要向你們這些老兵致敬!」 數以千計的「金門老兵」退伍近二十年後,二○○一年七月十三日,大法官會議作成釋字第五二九號解釋,一個人一生只能當一次兵,不能當兩次兵,「持有乙種國民兵證,已經服役過一次,如果再徵集入伍,就當兩次兵,顯然是違憲」,新聞老兵李福井以過來人的心情,當提筆為文為當今金門二十二位已逾三十五歲六十四、五年次,持有「乙種國民兵證」的高齡役男一度面臨被徵集入伍的尷尬處境,鳴不平外,「也得還給當年大肆徵集入伍的高齡役男一個公道!」 民視的《新兵日記》收視居高不下;那一年,一大批金門高齡役男入伍,他們聯合演出了比《新兵日記》還生動精采、笑中有淚的「兵王入伍記」。
-
翁心富金門老兵辛酸史
「老芋仔,你怎麼三十二歲才來當老兵!」 「我啊,我是殺人犯,被判刑六年半(判七年免當兵),刑滿出獄才入伍的。」 二十歲的台灣籍新兵望著三十出頭的金門籍「老兵」,滿臉狐疑出現了一問一答的對話。 這當然是個玩笑對白,但反映了高齡役男入伍,飽受了異樣眼光的滿腹辛酸與憤怒。 「來台多年,正慶幸有穩定工作,娶妻生子,生活得以改善之際,竟在三十二歲那年接到入伍兵單,把我的生涯規劃、人生佈局,全給打亂了!」憶及必須拜別老父老母,拋妻離子去當兵的那一幕,二十九年過去了,翁心富的情緒依然激動。 翁心富,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五日出生於金門烈嶼鄉后井村,父翁水豬,母翁洪留,家有三兄弟,他排行老二。 讀過聯合國校,畢業於卓環國小、金門中學初中部、金門高中的翁心富,一九七○年來台,考取大同工學院工商管理系,半工半讀完成學業,一九七九年,經由在中國時報社編輯部任職的同鄉同學李福井引荐,考入該報系的工商時報社校對組,一待二十三載,二○○二年以中國時報社校對專員退休。 夜間在中國時報報系上班,白天在一家民間企業兼差當人事課長;一九八○年代初,他在時報的月薪是一萬五千元、私人企業的月薪是二萬多元,加上年終獎金,年收入五十多萬元,足可養家餬口,也讓他以房貸方式買了一戶房子。 生在一九四九年兩岸動盪分離,砲火下窮苦農村的孩子,赴台灣自我打拚,日夜工作身兼二職,坎坷人生漸入坦途之境,一九八一年間,國防部下達頒布乙紙「檢定金馬地區乙種國民兵實施辦法配合措施」,凡戶籍遷台,持有「乙種國民兵證」的金馬役男,高中以下學歷在二十八歲以前、大專學歷以上在三十五歲以前,都得入伍當兵,風聲鶴唳「抓兵」的冷不防氛圍下,造成旅台金馬青年人人自危,有人趕緊逃回金門,有人不敢報戶口寧願當「失蹤人口」,甚至也有在身分證職業欄將「大專」改為「高中」學歷者。一批旅台金門菁英,因為混亂的兵役體制,多踏上職場與生涯的不歸路。 一群金門人站出來了!為了捍衛金馬人權益,翁心富、林金德、李福井、張榮志、鄭盈豐、張自福及一許姓同鄉,七位三十上下、都受過大專教育者,於情於理於法,勇敢聯名遞陳情書給國防部等中央單位,要求重新「檢定」已當過「國民兵」的金馬役男可免於入伍,才不致衍生複雜難解的社會、族群問題。 「陳情書」一發,七人立即成了國防部的黑名單、眼中釘,如同「通緝犯」般對待,一年之內「抓」了五人,另二人,許姓役男因緊急返鄉而逃過一劫,張自福撐到三十五歲又四個月時,照樣被徵召入伍當中華民國最老的兵。 持有「國民兵證」的金馬役男均可折抵當兵時日,但被視為抗爭軍方、陳情行動「首謀」的翁心富,因烈嶼鄉公所表示無法出具他受自衛隊訓證明,二兵、一兵、上兵,從澎湖到桃園,一六八師而二三四師,一天也沒少,翁心富整整在野戰師當了二年大頭兵,還與後到的金門「異議分子」翁明志同一連。 一九八一年三十二歲入伍,一九八三年退伍時已三十四歲,飽受身心煎熬折磨的翁心富,重返社會,感覺自己也像得了另類「退伍軍人症」,內心時常會浮現揮之不去、高齡老兵的夢魘畫面。 自時報退休的翁心富,現與兒子共同經營了家盛會企業公司,也即將出任二○一一年中華民國中小企業協會深耕會第十三屆會長;回首風雨征塵,一把老兵辛酸淚,他說,「大法官釋憲國民不能當二次兵,該是政府還有國民兵證的金馬高齡入伍役男公道的時候了!」
-
董龍泉金門將軍風雲榜
「其實我並不是四十八年次,而是早期因為老家根本就沒有甚麼婦產科,更甭談甚麼專科醫生,接生的事都是由村子裡腳手卡好的阿婆擔綱,就在家中以一把剪刀一個大臉盆完成,所以當然沒有甚麼出生證明之類的文件,家人那一天去報戶口那一天就被登記為出生日期。因此如果按農民曆回推我正確的日子應是屬於四十七年次的,而且聽父母親的說法剛好是八二三砲聲隆隆中在古崗湖山洞裡誕生,這與我日後從軍且當砲兵,一切好像都是老天註定好了。」 董龍泉坐在新竹市建功路、建築厚實宏偉的新竹榮民服務處大樓內處長辦公室接受《鄉訊》設定的人物壓軸採訪時,這一天是二○一○年十月二十五日,古寧頭戰役紀念日;他侃侃而談身世的第一章,卻是八二三砲戰,他的誕生年代。 董龍泉,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期間出生,身分證生日欄記載是一九五九年元月十六日,金門金城鎮古崗村人,曾任古城村長的父親董文滔與湖下村的母親楊羨卿,撫育有二子三女:龍泉、龍彬與碧璇、碧娜、寶玲,兒女中,出了一個將軍兒子董龍泉及一個中校女兒董寶玲。 八二三砲戰降生的孩子,董龍泉的求學與軍旅之路,歷古城國小、金城國中,一九七七年金門高中畢業,考取陸軍官校五十期,「官校畢業後,運氣好抽中上上籤籤直接回到故鄉服務,一待八年又八個月」,董龍泉憶及金門的征塵歲月,「最有成就感的是在山西村擔任二年的砲兵連長,也連續兩度榮獲國軍莒光連隊長的殊榮」。 調返台灣後,董龍泉先後歷練師砲兵營長、軍團砲兵群指揮官,也前往陸軍指參學院、三軍大學戰爭學院進修;一九九八年榮調參謀總長辦公室陸軍聯參官,有機會在時任總長的唐飛身旁學習,「這段過程與歷練對我個人來講是非常重要且難得,對我往後的為人處世影響也很大」。 唐飛在接任國防部長、行政院長期間,董龍泉都一路跟隨,「我見識到真正的政治家風範」,也因為這樣的因緣際會,陳水扁任總統時的陸軍侍從武官出缺,他很自然的成為接任人選,「軍人本來就該中立,屬於國家的,我的思考是國家需要我,我就去幹甚麼,我所要問的是如何扮演好這個職務,如何對國家效忠,至於黨派其他都不是我該問的;這不也就是民主國家的常態嗎?」 二○○五年,董龍泉奉命升任花東防衛司令部少將參謀長的職務;因為延後報到引起很大的風暴,人與照片還登上《聯合報》頭版頭條;「當了一輩子軍人,調職是家常便飯的事,都是人令生效後,如果是重要職務一定是新接任的人到任並且完成交接,卸任的人才離職,怎麼碰到了惡質對抗就變了」!為了平息這場人事風暴,他不但被記了過,還被移送軍法偵辦製作筆錄,「我想這應該是我一生最感不平的事,我可以被政治犧牲,但不能沒有大是大非」。 他決定急流勇退,「離開軍中,走自己的路」。董龍泉參加了國家考試院所舉辦的正式少將轉任考試,二○○九年二月一日起,任職過退輔會專門委員、台北市榮服處副處長,二○○九年元月卅一日升任新竹榮民服處處長迄今。 如果有人問起董龍泉這一生最最得意的事是甚麼?「我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他感謝仍居金門的父母,更要感謝山前村的夫人許阿秀,在他忙碌的軍旅生涯,放下繼續求學、放棄考取的公職,一手撐起這個家,拉拔大三位孩子,老大奕晨中央警察特考及格現服務金門交通隊;老二睿昕交大電機工程所碩士,現於竹科任研發工程師;老三英豪尚就讀成功高中。 轉換人生跑道,董龍泉任新竹榮服處處長,境內有八萬榮民,「不僅可以服務榮民長輩圓一個夢,而且找到人生另一條不同的路,一條只求付出不問回報的快樂道路」。
-
鄉訊暫別讀者──二○一○年十一月起暫停出刊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二○一○年十月三十日星期六的這一周的《鄉訊》出刊後,《鄉訊》將暫時從《金門日報》版面消失。報社正努力調整作業中,期盼能在短時間內「復版」。 陳水在主政期間,指示金門日報社長楊成業開闢的《金門日報‧鄉訊》,於一九九三年六月完成開版任務,楊樹清首任主編,出刊滿三年後於一九九六年六月停刊;李炷烽任金門縣長期間,再指示金門日報社長顏恩威,於二○○五年七月恢復《鄉訊》,許亞第主編兩年;二○○七年九月,金門日報社長黃雅芬任內,強化擴大《鄉訊》內容,由過去的「半版」 增為「全版」,楊樹清回任主編迄今三年又兩個月。 「聯繫鄉親,凝聚鄉心」,實際出刊八年多的《鄉訊》,已在海內外廣大鄉親、讀者群建立口碑、發生影響;今因主編楊樹清與報社工作合約到期,個人另有生涯規劃,在一時覓尋不到合適主編人選下,致《鄉訊》必須「暫別」讀者。
-
啊﹐我退伍了﹗──祝福金門日報長長久久生日快樂
明天十月三十一日,就是金門日報創報四十五周年社慶;喜慶的氛圍下,今天,十月三十日,我們卻必須發布〈鄉訊暫別讀者〉,為這一周《鄉訊》作「告別演出」發稿之日,正巧遇到我的國曆生日。真是情何以堪! 上一周的《鄉訊留言板》,在〈一個人的旅行:一段跨越18年時空鄉情國度之旅〉文中,我已間接預告了兩階段,我共主編了六年又二個月、三百二十五期(版)《鄉訊》,發稿一百四十七萬字,並報導產生三百五十多位《星期人物》。這個數字,此時說「暫別」,應不會太難堪。 感謝《鄉訊》讀者的長期愛護、閱讀,感謝黃雅芬社長及所領導的報社團隊給予的完全信任全力支持,重返《鄉訊》這一段「意外之旅」,是載滿豐收與喜悅的。 十八年來,兩度入《鄉訊》,「服役」六年多,感情雖難捨,但仍要開心地說,「啊,我退伍了!」期待再相逢。謝謝收看。最後,要祝金門日報長長久久、生日快樂。
-
一個人的旅行──一段跨越18年時空鄉情國度之旅
友人知我去看真實故事暢銷書改編、茱莉亞羅勃茲擔綱主演的《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傳來簡訊,說金門該催生一家戲院的,又問:「甚麼時候享受一個人的旅行?何時可以確定告別鄉訊?」之後,再補了一段,「你可想好如何告別鄉訊,可以預告給我這好奇寶寶嗎?」 一個人的旅行?《鄉訊》是一塊新聞版面,也可以是一個鄉情國度。自一九九三年六月開版至今,已跨越了十八年時空,但出出停停,實際出刊僅八年多。前後,我參與了其中的六年,報社給予最高的發揮自由度與支持力,但受制於版面生態,編採寫合一,我這些年來所進行的,出入鄉情世界,正是處在一種「一個人的旅行」狀態。 一個人的旅行,卻是看盡鄉事動態,每一周也都會遇見散落各地的旅外遊子,《鄉訊》搭起了一座舞台,讓大家展現不同姿容盡情演出,把他們的行蹤、聲音化作文字,在旅行途中一篇篇傳送,那不正是一封封傳回家鄉的家書?是來自鄉情的感動力量,一路支撐我走到現在。 《鄉訊》,對我來說,也是一段「意外的旅程」。如果不再有「意外」。「一個人的旅行」就要劃下句點、告別演出囉。
-
女選將許昭興──金門旅台第二代問鼎新北市議員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新北市,能順利產生三個黨三位金門籍議員,包括第一位金門籍女議員? 二○一○年底台北縣將升格新北市,即將於十一月二十七日選舉產生的新北市市議員,選戰正如火如荼開打,旅台同鄉的目光焦點集中在三個黨三位金門籍候選人身上:國民黨提名、在板橋選區拚連任的林國春;新黨提名、在中和選區角逐的戴德成;林、戴之外,還有一女選將,民進黨提名,在永和選區參戰的許昭興。 一九七一年在台灣出生的許昭興,她已於二○○○年辭世的父親許世泯(原名許世民)是金門後浦人,當過一九八○中和國際青商會第五屆會長。代書出身、連任三屆永和市代表、也參選過永和市長的許昭興,具有一定的基層實力,此次經由民進黨提名,在十三選七的永和選區,如果再加上不分黨派金門鄉親的支持,被看好有出線機會。許昭興的競選總部已於十月十日成立,位於永和市永貞路25號,服務電話(02)29239815。
-
洪天回釉塊寫美麗人生
「『釉塊』是我這二年來創作的一個主軸,我使用釉塊當作我創作的主要素材,源自於那份對陶藝釉彩的迷戀,繼之,我深深被『釉塊』散發出來的那份朦朧、深邃、神秘、靜謐的氣氛所著迷,使我樂此不疲,流連忘返,選擇釉,我知道這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我自己清楚,這是條狹小人煙罕至的路,但一路走來,有老師同學相伴,我並不寂寞,我也越挫越勇。」 二○○六年六月,洪天回通過台藝大造形藝術研究所工藝設計組碩士論文《美麗人生─洪天回釉塊創作自述》裡的一段感性結語。 二○○八年元月五日,歷四十三天展期的《美麗人生─洪天回釉塊創作展》,在鶯歌陶瓷博物館陽光特展室揭幕;身為金門第一位進入陶博館個展的創作者,許多同鄉相約觀展,其中儒林補習班的班主任葉肯堂分外激動,「他從釉塊中釋放了鄉愁,也看見了陽光」。 一九八三年自金門高中畢業來台,當完兵,入社會打工期間,一九八九年某日,洪天回與同伴為店家掛招牌,一個不小心誤觸高壓電,兩人自三樓墜地,經同鄉的葉肯堂等人緊急安排協助送醫後,同伴仍不治身亡,他則幸運的逃過劫難;天回,天回,命被老天送回了,在醫院住了一年,病癒後,他發憤苦讀,也踏上藝術這條路,在釉塊中有了重生的勇氣。 洪天回,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三日出生於金門烈嶼鄉青岐村,父洪深根,母洪葉石羨,父母育有三男三女:洪天送、洪天競、洪天回、及洪芎蕉、洪秀猜、洪慎。 金門與台灣的求學過程,洪天回歷上岐國小、烈嶼國中、金門高中,一九九三年畢業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系。二○○六年取得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造形所碩士學位,現任台北市南湖國小美術教師,另一半沈宛蓁則任教於東湖國小。 洪天回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就讀時,跨越了家鄉金門戒嚴、解嚴的關鍵年代,經由在金門教小學的兄長洪天送誘發下,首次接觸陶土,著手製作風獅爺玩偶,一九九一年定名為《金門風獅爺系列》的作品,有〈出賣金門〉、〈渾沌〉等;一九九二年解嚴那一年,再以一件砲彈造型的陶藝,取名〈金門開放〉。同年,他還完成了與故土連結的〈迴旋的女人〉、〈歸〉、〈歸鄉路〉。 一九九三年,洪天回踏出師院,一九九五年在汐止成立個人工作室,先買了一台電窯,再換了一台窯爐,但都燒不出自己滿意的作品,「一九九五─二○○○年可以說是我創作最困頓的時期,釉藥的燒成掌控一直困擾著我,我的陶藝創作幾乎停頓」,直到遇見教習釉藥與造型的楊作中,「他由最基礎的原料介紹到最深奧的燒成曲線、釉式範圍、氧化物在釉中的作用等,巨細靡遺的指導我們,他是繼何恆雄教授之後,影響我最大的一位師長」。 二○○四年,全世界四十七個國家,六百九十二件作品參賽的「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洪天回以瓷器作品〈游離子〉獲得入選,「但是帶給我最大的收穫不是得獎,而是強烈的感受到當代陶藝創作的趨勢,讓我親眼目睹陶瓷材質之美與無限的可能性」,他進入了「釉塊」創作。 「對於釉塊,我有一種情有獨鍾的癡迷,那一層薄薄的玻璃下,對我來說,卻是深深厚厚的著迷,多少陶瓷的先輩,精盡一生的心力,只為在那0.1─0.2公分的釉層中,尋找心中那最美麗的化身」,洪天回強調創作的目的,「只是想用釉塊描寫人生」。 歷經劫難,走過創痛的洪天回,自釉塊創作中開拓了新境,在充滿歡笑與悲傷,有得意也有失落的人生旅程,他寫下「奮鬥的時候,就像追求釉塊極致美感旋律的那樣用心,低潮時,又像『無象流體』一般,隨遇而安,在人生的每個腳步上,都踏踏實實的走過,這就是我的美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