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生活隨筆】老人別登梯爬高
鄰居的阿婆在自家的空地上種一棚的絲瓜,細心的照顧,生命力旺盛,綠葉成蔭,夏日的午後,阿婆和她的朋友們,坐在瓜棚下聊天,日子過得逍遙自在。 瓜棚下垂下來十幾條絲瓜,有就已經成熟,如果不割下來,太老了就不能食用。 颱風來的前夕,阿婆看成熟的絲瓜,在颱風來之前,沒有割下來,瓜棚一定被颱風吹得七零八落,遭受嚴重的破壞。 年輕的家人都去上班,沒有人在家,等到天黑,家人回來,要收割絲瓜就很不方便,他決定自己搬梯子來收割,把絲瓜割下來。 搬出來放在倉庫裡鋁梯,放在瓜棚下墊高,爬上梯子,很容易把絲瓜割下來。 人爬上梯子的第五階,梯子因為重心不穩倒下去,鋁梯壓在阿婆身上,因為疼痛大聲呼叫:「救命啊!救命!」 聲嘶力竭的呼叫,卻沒有人反應,午餐後阿婆的朋友們都在午休,沒有人會到瓜棚下,也沒人聽見求救的呼叫。 求助無門,疼痛越來越厲害,想起身上的口袋裡的手機,就是唯一救命的工具。 打電話給最好的朋友,朋友很快就趕過來,立刻打電話叫救護車,把人送到最近的大醫院急診。 經過檢查小腿骨折斷,肋骨斷掉兩根,傷勢嚴重,才疼痛的很厲害。 送開刀房做緊急的手術,過了幾天,阿婆的病情恢復得快。好朋友去病房探望,她勸大家說: 「人老了千萬別逞強,為了幾條絲瓜,差一點賠掉老命,老人家千萬別登梯爬高,太危險。 傳統祭品的凋零 因為祭拜的需求,到老街上唯一的一家傳統祭品店購買紅龜粿,發粿。 因社會的變遷,許多傳統的美食隨時間的消逝凋零。如紅龜粿,發粿傳統祭品,因為銷售量減少,能夠繼續經營的店家越來越少。 他們的生意也只有在逢年過節或者客戶特別需求時,才會上門來訂購各種傳統食品。 年糕是過年以糯米為材料,和適量蔗糖,放蒸籠蒸熟,就是祭祀神明或祖先重要的一道祭品。祭拜後,炸年糕就是一道非常受歡迎的點心。還有步步高升,吉祥的象徵。 發粿以米浸泡後磨成漿,發酵後蒸熟必定裂開,形成開花的樣子。發糕還含有發財及蒸蒸日上,事業發達的意涵,也是各種祭典不可或缺的一種祭品。 紅龜粿另外的含義就是象徵長壽吉祥好命的涵意。可以使用的紅色素混合在粿粹當中,作為表皮,內餡甜鹹等口味。 因為祭典的需求我訂購了六個發糕六個紅龜粿、祭典圓滿結束以後把十二個傳統食物分送給三個小家庭。各自帶回家享用、由於製作的手法不是非常的精細、兒女們對這些食物沒有什麼興趣。 我自己各留一個紅龜粿,發糕,放電鍋裡面蒸熱,紅龜粿呈現糊狀,包的內餡是紅豆,卻沒有紅豆鮮美的香味,非常失望。 建議這些製作傳統祭品的朋友們,除了祭拜神明的功能之外,讓消費者樂意食用。 尤其是全世界糧荒時刻的來臨的珍惜,不要浪費,全世界人類面臨飢餓的時刻,喚醒每一個人都要節省食物,防範發生飢餓的窘境。 沒有休假的行業 每天清晨七點多,我在社區的巷道散步,經常看到一位騎電動三輪車的老人,身體瘦小,帶近視眼鏡,停在樹下.從塑膠袋裡拿出水煎包,吃他的早餐。吃飽了,發動電動三輪車上路,去哪裡?做什麼?不知道。 三輪車的前後架上放著雨衣還有幾分報紙,我猜想: 他是送報的老人嗎?看起來年紀不小,還要出來送報紙。 讓人感覺有點神秘感,也從不跟人打點頭打招呼。今天早上,我先開口: 「早安!」 他也禮貌性的回「早安!」 我問他:「你在送報紙嗎?我們社區有人訂閱報紙嗎?」 「有,二十幾戶,送到這裡是最後的訂戶,送完我就可以回家休息。」 「清晨幾點開始送報?」 「每天清晨三點多到派報中心分報紙,四點鐘開始送,八點鐘以前結束,整天就沒事情了,做我想做的事情。」 「送報紙天氣好的話工作很輕鬆,碰到下雨天,寒流來的時候,大清早出來送報就很辛苦。」 「現在年輕人就不願意送報,待遇又不好,現在只有我們這些老頭沒有別的事情幹,只有送報紙,賺一點零用錢,脊椎骨受傷,沒辦法做粗重工作。」 他又說:「現在報紙越來越少人看,報紙的訂戶也越來越少,大家都從手機或者電腦看新聞,以前有十幾家報紙,現在派報中心只送三大報,其他報紙都不經銷了。」 「萬一身體不舒服不能送報,能夠找人代替嗎?你有沒有建立客戶的名冊?」 「沒有,我也從來沒有找別人送過,因為客戶的住址,全憑個人的記憶,不需要名冊,別人的方法代工。」 「幾十年下來都沒有缺席嗎?」 「是的,除春節休息五天外,送報的行業是全年無休的,沒有雇主,向誰請假?這是一種非常辛苦的行業。」 聊天聊得很愉快,他說: 「我們明天再聊吧!還有最後幾戶報紙要送,有的老闆等著要看早報,不能太晚送,明天見。」 他今年六十八歲,己經超過退休年齡,送報賺取一點生活費,自己養活自己,令人感佩。 使用語音輸入的心得 運用語音輸入功能寫作文章有一段時間,最近經常故障沒有辦法使用。 經常使用桌機電腦語音輸入的功能,在Google搜尋資料幾乎每天都會使用,可是語音輸入的功能時好時壞,造成很大的困擾。 按照提供的條件操作幾個動作,就恢復了功能,過了一段時間又發生故障,不能使用,非常懊惱。 麥克風使用一段很長的時間,孫子建議購買的比較高階的麥克風,就可以改善是語音輸入的功效。 賣場買一隻中價位的麥克風回來,與原來線路輸入不一樣,改用USB插頭。 買回新的麥克風,安裝妥當開始使用,非常順暢。很高興。 使用一天,又故障。他發覺我使用的那個開關按錯鈕,按到靜音鈕,麥克風沒辦法收音,就失掉語音輸入的功能。 恢復到正確的按鈕,沒有恢復語音輸入的功能。 那就是電腦內部操作的問題,孫子幫我檢查代表內部設定的問題。終於找到答案,選擇要說說話或錄音裝置,停留在線路輸入的部分,沒有更改,麥克風沒辦法運作。 從設定進入在轉入系統音效再找輸入,在找選擇要說說話或錄音裝置,點選麥克風調整為2-usb-MIC。操作完成就可以恢復語音輸入的正常操作。 其實只要操作幾個步驟,一切的困擾就可以迎刃而解,就能可以順利完成。 許多電腦操作的問題,層出不窮,一個沒有受過使用電腦正式訓練的老人,使用電腦時經常發生問題,幸虧家裡有一個大學畢業的理工男,我提出來的疑難雜症,幾乎都能幫我解決問題。不恥下問態度,是我學習電腦進步的原動力。 看到困難,不知解決要領,摸索半天,還是無法解決問題,浪費更多的時間。
-
舊器物
靜默案頭 身世已模糊 只留 時光沉澱的輪廓 你說: 「年齡,是別人賦予的 經歷,是自己掙的」 是啊 老態龍鍾 是歲月的鏽 或時間的釉? 青春,難道不曾猝然熄滅? 生死的謎題 豈容 我這凡夫俗子輕易拆解 何苦做那杞人 整日懸著一顆心 憂慮著天墜的荒唐? 不如--凝視它,抽身遠望。 決然,將它釋放 若能在老去中拾得歡愉 老成一件無用器皿 老得自在安詳 無用,何嘗不是一種 透徹的 光?
-
【小說連載】大箍呆
大箍呆見來福嬸摀住鼻子進門,卻也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但從她含笑的表情看來,似乎有好消息相告。於是他趕緊端茶遞水,而且沒等來福嬸先開口,就情不自禁地問:「有好消息嗎?」 「唉!」來福嬸嘆了一口氣說:「想賺幾個媒人錢,那有那麼容易。連續走了好幾趟,走得兩腿發痠,雙腳都快破皮了,而且還說得『有喙無瀾』,媒人錢不好賺、不好賺啊!」 大箍呆趕緊說:「這點我知道、這點我知道,所以我才會說要多給妳一點媒人錢和媒人肉。」 「我能感受到你的誠意,先謝謝你啦!實際上我是在做功德、做好事,你送多少,我收多少,不會跟你計較啦!但我也相信,你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種田人,而且每年賣牛、賣羊、賣豬、賣雞鴨,還有芋頭、地瓜和高粱,賣了不少錢啊,所以絕對不會少給的。」 「不會、不會,絕對不會;而且只會多給,不會少給!」大箍呆說後又急促地問:「有消息了嗎?」 「唉,說來話長啊!起初人家一聽你們家的狀況,無不一直搖頭,尤其要照顧癱瘓在床的婆婆,更是無法接受。經過我多方面的開導,甚至說老人家在世的日子已不長,再辛苦也只是一年半載,一旦老人家到蘇州賣鴨卵,往後夫妻倆一定有好日子過,要她們放心。他們雖然不再堅持,但要一點聘金……。」來福嬸尚未說完,大箍呆急著問:「要多少?」 (一七八)
-
跑在時光裡的金門:一場馬拉松的文化慢旅
每年初春,當東北季風吹拂過臺灣海峽,遠方那座低調而不凡的小島──金門,總會響起熟悉而激昂的號角聲。這不僅標誌著一場比賽的開始,更是一場跨越歷史、文化與情感的盛大相遇。十八年來,金門馬拉松早已超越了一項體育活動的範疇,成為無數家庭、跑者與這座島嶼之間深厚聯結的旅程。 在金門馬拉松的賽道上奔跑,仿佛置身於一部不斷翻頁的歷史長卷。跑者的每一步,踩踏的不是冰冷的柏油,而是千百年來戰地烽火與歲月靜好的交錯痕跡。從南山頭到北山村,從沙美老街到翟山坑道,腳下踏過的是曾經硝煙四起而今寧靜祥和的土地。沿途的閩南古厝低語著祖先的智慧與勤勞。紅磚砌築、燕尾飛簷的建築風格,配上斑駁卻不失精神的對聯門神,仿佛在向跑者講述金門居民的堅毅生活。更令人驚豔的是偶爾掠過視野的洋樓建築群,這些充滿異國風情的老建築,是金門僑民與世界連結的印記,也彰顯著金門獨有的歷史層次感。 金門,這座曾被軍事風雲牽動的小島,如今以和平與文化的姿態向世界招手。金門馬拉松的一大特色在於讓跑者親身感受到「跑在戰地」的獨特氛圍。翟山坑道、古寧頭戰史館、太武山忠烈祠,這些曾經的軍事要地,如今成為跑者心中的文化地標。尤其是在翟山坑道,那段短短數百米的跑道,穿越岩壁開鑿出的坑道,潮濕的空氣與幽暗的光影,讓人仿佛走入時光隧道。每當跑者從坑道奔出,迎面而來的陽光與海風,帶來一種從歷史走入未來的儀式感,也象徵著這座島嶼從戰爭走向和平的精神蛻變。 除了歷史與文化的厚重感,金門馬拉松還為跑者提供了與大自然最親密的接觸。清晨五點半的海邊起跑線,跑者們在海風中整裝待發。晨曦漸起,陽光從海平面躍出,光芒灑在臉上。金門的海景不如臺灣本島那般喧囂,但卻有著一股靜謐的壯闊。從建功嶼到金門大橋,再到風獅爺環繞的小村莊,沿途的田野、海灣、沙灘與飛翔的鳥群,仿佛是一場自然交響樂,在奔跑的節奏中奏響動人的旋律。偶爾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鳥和候鳥掠過海面,而遠處那些守護村落的風獅爺,似乎也在默默地為跑者加油助威。 金門馬拉松與其他馬拉松的一個顯著特點在於,它已經演變為「家庭式運動旅遊」的象徵。無論是年輕情侶、親子家庭,還是銀髮長者,報名開放的瞬間總是被秒殺一空。金門,既是跑者的聖地,也是許多家庭每年團聚的起點。 這種文化源於金門馬拉松的全民參與感。從「健康休閒組」、「競賽組」,幾乎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賽事。很多家庭三代同堂,弟弟參加競賽組、眾多長輩親友則參加健康休閒組,活動結束後再一同前往沙美市場享受廣東粥、牛肉乾和貢糖。運動與陪伴相結合的溫暖,遠遠超越了競賽本身的意義。 金門同胞的熱情好客在馬拉松期間得以充分展現。當地志工無論年齡大小,總是面帶笑容,在補給站遞水、送香蕉、加油打氣。路邊的村民搬出小板凳,準備炒花生、麵線羹和酸梅湯,以最地道的方式款待每一個遠道而來的跑者。 手繪的加油橫幅上寫著「堅持就是勝利」、「阿嬤等你吃早餐」,或者畫著卡通圖案的鼓勵標語,總能在疲憊時帶來一絲溫暖。許多跑者表示,他們並不是為了獎牌或時間,而是為了這種情感和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互動。 當汗水與歡笑交織,跑者們陸續抵達終點線,那份征服感逐漸化為對金門的深厚眷戀。有的人選擇延長旅程,去金門酒廠品嘗高粱酒,有的人騎車穿梭於後浦老街與瓊林聚落,還有的人則靜靜在風獅爺前許下明年再來的心願。 金門馬拉松並非一次性的活動,它更像是一次生命的充電與洗禮。通過奔跑,人們重新認識了土地、家人以及自己。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馬拉松,但金門的馬拉松,跑的不只是距離,而是一段段生命的故事與文化的軌跡。這是一場與戰地歷史對話的奔跑,是與海洋自然共舞的旅程,是與家人心靈相依的片刻。而這樣的金門馬拉松,早已成為無數人心中最獨一無二的賽道。所以,當下一次報名開啟,請你一定要再次搶下那個名額,因為你不只是在參加一場比賽,你是在奔跑進一段時光的詩篇。
-
沙中兆豐老師留金歲月
回憶童年,家境貧困,周遭的大人都講日語,童年的友伴都講閩南語,所以我直到小學五年級,才開始聽得懂國語,這對艱難的升學是很大的障礙。 我一直心存感激,因為有師範教育,享受政府公費的照顧,給貧苦家境的孩子最溫暖的照顧。當時,我幾位師範的同學,放棄在台灣任教,直接申請到金門服務,他們的心裡都有回報國家的願望。 民國六十四年師大畢業後,我跟幾位同學搭五台輪前往金門,十幾小時的航程,酷熱的天氣,我上到甲板上,看到一望無際的藍天碧海,心情無比舒暢。 這是我第一次踏上戰地,也是跟金門結緣的開始,一開始學校(金沙國中)派我擔任(第十屆)二愛的導師,年輕又沒經驗,感謝同學的包容,可惜只擔任一學期,下學期被調派到訓導處擔任管理組長。 一年後回台服二年的預官役,當時我又面臨人生的選擇,部隊的長官對我照顧有加,希望我留營;另一方面,沙中王添富校長寫了數封書信,希望我退伍回校。幾經考量,我決定回金門任教。不過,沙中第十屆同學已經畢業了。 回到金門,又重操舊業,繼續擔任管理組長,跟學生接觸較廣,但沒有擔任導師深入。行政工作之外,我又擔任二班國文課,我每次批閱作文,覺得不錯的,我就拿稿紙給他,請他繕寫後,幫他投稿到金門日報的學生園地,那時候幾乎都是沙中的學生作品,對學生的激勵很大,其中有位官澳楊同學,表現突飛猛進,一路考上台大圖書館系,後來又考上高考第一名。她在求學期間,常在假日來我家聊天。我記得當時的國文課,有一篇胡適的文章,其中有一句:發表是學習的利器。我在讀完同學的文章後,心裡無比欣喜,樂於分享自己的心得,就是一種福報。 另外:當時的沙中老師也不錯,有一年文教科辦理中小學教師論文比賽,前三名是呂老師、我、張老師。佳作許老師。幾乎包辦全部的得獎。當時,一定讓縣府的長官,對沙中刮目相看, 我在沙中前後六年,含二年兵役,我喜歡金門純樸的人情味。後來,被寒假回台九級浪的登陸艇,嚇怕了! 我曾寫信給縣長建議,可以用買票搭較好的船,不要像難民一般的逃難。在得不到回應後,我才決定離金回台。 假如像現在的飛機航運,我就不會動心起念,離金回台。 後來,小三通開放後,申辦證件需設籍,我把戶籍又遷回金門,意外的享受全台最好的社會福利。看到金門建設突飛猛進,心中無限喜悅。
-
米奇日誌
成雙成對,兆頭好。聽聞表哥養了一對寵物鼠,本意應是讓彼此作伴,免得形單影隻,孤單寂寞。可四下環顧,不見鼠籠模樣的物件,倒是兩口碩大的塑膠工具箱,突兀的擺在屋裡,走近一看,赫然是鼠窩!一隻各霸一方,斷絕往來,不相互動,如此……豈不和初衷背道而馳? 聽表哥解釋:惡鼠猛於虎,小老鼠牙尖嘴利,偏又生性兇猛,逞兇好鬥,張口就咬。二鼠鬥得不可開交,誰勝誰負,尚未分曉,倒連累他這和事佬遭殃,公親變事主,先就診挨了一針破傷風。 寵物鼠畢竟不比陰溝裏的灰毛老鼠,也這般野性難馴?半信半疑間,恰巧小老鼠慵懶地打了個哈欠,仰天張嘴,亮出森森獠牙。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可愛的外表下,竟長了張如毒蛇的血盆大口,擇人欲噬!難怪得隔離管束,一朝不慎唯恐血濺當場。 事後,偶然見電視節目教導如何飼養老鼠,破解觀眾常有的迷思,比如代表鼠飼料──葵花籽,多食會造成健康負擔。再比如,老鼠雖小,基本活動量卻大,須如養狗一般天天遛……至於,表哥用兩口大箱養鼠的闊綽行徑,誤打誤撞,居然歪打正著! 老鼠嗅覺靈敏,一籠不見得能容二鼠。同住前,可拿刷洗乾淨無沾染氣味的空箱,讓雙方試探,能合最好,反之也莫強求,好聚好散。另外,市面上常見的童話屋造型鼠籠,外觀雖精美,看著與萌寵相得益彰,然則對老鼠身心,樸實無華的塑膠箱才是首選。終日生活在狹小的方寸空間,舉目皆欄杆,小老鼠容易焦慮,焦慮便會啃鐵欄發洩,啃多了鼠牙便易變形,進而影響飲食,生疾病。 林林總總,茅塞頓開之餘,聯想起一樁老鼠看病的舊事。 尋常只知貓狗醫藥費不菲,莫小瞧寵物鼠不過巴掌大,花費也不容小覷!阿姨家中原先有隻天竺鼠,某日前往,鼠去籠空,只見小表弟對籠哀嘆。當下頗意外,幾年間姨家的寵物鼠來來去去,已是第N次送別,為何此番愁緒格外強烈? 小弟聽了疑惑,邊說邊嘆,愛鼠年事已高,日前不好,抱著姑且一試的希望送醫搶救。獸醫給出選擇,如果投藥或許尚有生機,只是藥劑價格差不多等同一隻新鼠,還請斟酌。為了愛鼠,心一橫,到底咬牙同意。結果老鼠自己不爭氣,仍舊歸天,讓他白白捨了銀兩,每每回想心如刀割!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原來小小老鼠,亦有諸多門道。虧得自己也曾養過黃金鼠,想當初倒是稀里糊塗!好比老鼠同窩前,最好先讓雙方試探、熟悉,主人飼養寵物前,也得先行瞭解,養對方法,少病少災,彼此才能相處愉快。
-
【小說連載】大箍呆
每一進到母親的房間,儘管他已習慣床上飄來的尿屎味,可是她拉在褲子裡的大便必須清理,然後再用濕毛巾擦拭她的臀部,再把髒褲子拿到井邊洗滌。有時,當他從山上耕種回來,肚子正餓得發慌,一聞到那股濃濃的臭屎味,就有反胃的感覺,但還是要先處理母親的排洩物,以免她的身體沾滿糞便而難受。 除此之外,還要經常幫她翻身、拍背,以免她長久臥床,讓尿液或糞便的濕氣無法流通,導致皮膚變得潮濕而生褥瘡。或許,沒有侍候過病人者,是無法體會箇中之苦楚的。這也是他急於想討老婆,好幫他照顧母親的最大理由。希望來福嬸能體會他的苦心,盡快捎給他好消息,好讓他鬆下這口氣。 某天,來福嬸風塵僕僕來到大箍呆家,一進門就用一條小方巾摀住鼻子,絲毫沒有顧及大箍呆的自尊。但這也難怪,當大箍呆種田回來肚子餓得發慌時,有時聞到那股濃濃的臭屎味或尿騷味,竟也會感到噁心,遑論是鮮少來到他家的來福嬸。如果不是為了掙幾個媒人錢,想必她也不會來到這個臭氣薰天的地方。(一七七)
-
從金門人的大陸性格與海洋性格,談金門文學的兩種類型
以金門現代本土作家來看,具大陸性格、反映現實的鄉土寫實文學如陳長慶、林媽肴、楊樹清、牧羊女、洪玉芬等人的文本,還有張國治早期的詩《戰爭的顏色》等等。 強調主體性,個體性靈的現代主義文學例子如蔡廷蘭,他基本上是偏海洋性格下的現代派文學(當然,那時候沒有現代派、現代主義這名稱,現代主義是西元1910年代到1930年代興起的產物,我們這裡挪用,不過是和鄉土文學有個方法論的區隔)。蔡復一的文本也偏海洋性格的現代派文學,他的詩屬於主張「獨抒性靈」的竟陵詩派。 舉近代金門本土作家及其文本,具海洋性格的現代派如黃克全、許水富、吳鈞堯等等都是。(顏炳洳之前的散文名作〈迷‧藏〉也是)。李福井是橫跨大陸性格與海洋性格下的鄉土寫實和現代派文學雙重色彩作家;張國治晚近的詩有偏現代派的意味,所以他也算是橫跨大陸性格鄉土現實與海洋性格現代派文學雙重色彩的作家。 其次我們要澄清兩點,一是金門在地的鄉土寫實或鄉土現實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的關係,和台灣文壇是不一樣的。在台灣文壇七十年代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基本上是要以「台灣文學」對抗或取代「現代文學」,在文學創作方面,亦表現為從「鄉土」到「本土」的轉移或說移換,鄉土空間蛻變為本土符碼,鄉土的寫實風格往往交織指涉身份認同的意涵。直接地說,是政治身份的認同。而在金門本土作家這裡,這前後兩方面的轉移和對抗的意識都比較看不出來。至於為什麼沒有顯示出來?這是另一個議題。 二是現代派文學在思想內容上強調自我,在藝術表現上主要指語言文字的革新與反傳統這是偏積極正面的。從另一消極負面看,現代主義有趨極端的反社會、虛無主義、極端自我主義和反資產階級的性質,以逃避、自瀆、虛無去應對資本主義對人類社會的壟斷、壓迫與傷害。我們對現代派現代主義的評價必須實事求是、有所區隔、功過分明。 最後從另一個角度,綜合略談金門文學的主體性。直接進入主題的提問,金門文學那經由精神、物質及其實踐的歷史總體性是什麼呢?或者說,金門人及其文學經由歷史衍生出來的精神主體是什麼?它自我形塑出什麼樣的意識形態及精神樣貌呢? 我給了上面那幾項提問的答案是:「流離意識」。 這種源自金門本地歷史,動盪不安的心靈,或說精神主體,是果也是因。晉、唐兩代共有蘇、陳、呂、蔡、許、翁……等十八姓家族因躲避戰禍移居金門。接下來在明代嘉靖年間,先後受倭冠禍害無數次,殺戮蹂躝甚慘;明末清初,金門作為明、清兩強爭戰的夾縫地帶,明、清兩軍爭奪金、廈列島,兵燹年年,清朝為了防止內地人民對鄭成功抗清軍隊的支持和聯繫,自順治年間起,就對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頒布了幾次遷海令,或稱「遷界令」,金門許多姓氏譜牒記載了在遷界中族人流離失所,家園荒蕪,圖譜無存的史實。明、清兩代,金門島上或因地下水枯竭,或因鼠疫、天花、痢疾等傳染病,導致一波波海外移民潮。民國初年到日據期間,本地百姓逃離、移民到海外達一歷史高峰。面對時間與地理急速變化、政治變遷暨生活衝擊,島民的遺民心態想必是悽惶不安的,職是,流離動盪成了金門島民揮之不去的一種心靈及整體生命情態。 不管是士人、知識份子或一般市井小民,日漸自我摶摩出某些應對之道,那就是,與其堅持絕對的政治法統,不如堅守文化及宗教的道統,以作為安身立命的主體性。這就是金門這個島鄉日漸形塑而成的文化內涵底蘊。 所以,當動盪、流離、周流四方、不安、不確定性、游移、衝突……等等,成為金門人的集體潛意識跟遺民心靈隱衷的內容及其外延,形塑的身分及族群認同機制。而且並不僅止於此,它可能竟成為金門人歷史進程、或說現代化進程轉化下的一種精神圖騰,藉著這種內在的精神隱衷、情狀,它凝聚、增加了體的向心力、加強了血緣關係,使整個族群社會起了一種運作和相互區隔作用、類似猶太人的末世天啟概念起了一種運作和相互區隔作用。這正是一種具本體論與方法論、歷史論述與實踐整合下的總體性,秉具著創化論的辯證性力量。 必須這樣解讀,時而才能了解金門島民為什麼這樣近乎耽迷、矜傲、熱中於歷史的回顧,包括對宗族文化的重視及依存。 假如說動盪、不安、流離、不確定性、游移……等等是金門人的歷史精神總體性實體(對象),是金門人的歷史辯證法,成為主導金門人精神、物質及其實踐的主體,那麼,這份歷史結構竟是具雙重性的,自我逆反、辯證性的。換言之,動盪、流離、不安、不確定性、游移……,另一端就是安土重遷、固守、封閉、確定……等等。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裡不也揭櫫了「實體即主體」的概念?實體(對象)具能動性的辯證過程中,成為了主體。在這裡,就成為一種「同一性」和「身分」認同下的,金門人精神結構的實體及主體。(下)
-
熱潮
終於爆發了一季的熱潮 到底是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呢 似在非洲的黑 穿上薄長袖好遮掩 紅到發紫的皮膚 (或遮不住內心的熱?) 設想柏油路面融化的可能 昨夜裡高溫不退 電風扇發出抗議的聲音 總感覺自己 再無法等閒視之 是否也要趕赴罷免的熱潮 彷彿除了外面世界之外 沒有人會自己笑自己 笑的是你吧 握在手中的進度已到第幾階段 知道民生開花 才是當前之急 趕緊開冷氣降溫 是的瞬間 整個人進入到冰窖裡頭 可以快樂的唱吧 可以無所遮掩地說出心裏話 我已經來了 這裡是市中心的大樓 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天地 純粹的夢
-
花中睡美人
荷花大家都不陌生,其實它們就是荷塘中,高舉葉片與美艷花朵的夏日仙子;來到荷塘旁邊,賞荷之餘,順便享受一下「荷風扇暑」的美好況味。 今夏賞荷之外,順便欣賞睡蓮一下,也饒富逸趣;葉片與花朵漂浮在水面,白天開花,晚上閉合,十足是個「花中睡美人」,因此贏得許多人的青睞喔! 睡蓮的花朵,色彩相當豐富,加上排列成多層的花瓣,著實讓人賞心悅目;那日前往蓮池,滿池蓮葉與花朵,驚見日影落入蓮池,蓮花、蓮葉與日頭的身影,相映成趣,於是將它們拍攝下來,於是「蓮池日影」,便成為今夏欣賞睡蓮,讓人難以忘懷的美麗風情畫呢。 看來寧靜優雅的睡蓮,不但適合觀賞,讓人心生愉悅,同時也是多用途的水生植物;當然看到美麗的睡蓮,不由得想起,日前蓮池賞蓮之際,忽見一隻夜鷺,也前來共襄盛舉。 瞧!夜鷺站在蓮池中間的凸出物,牠不但靜靜賞蓮,也靜靜注視著池中動靜;高雅的姿態,如同文人雅士一般,動靜皆宜,也算是來到蓮池,欣賞睡蓮綽約風姿的另一項收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