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金門日報60週年】那一灣閱讀的海洋
於外島貧脊的課外資訊,《金門日報》是唯一的窗口。尤其副刊,成為我的祕密花園。燕南山、歐陽柏燕、楊樹清、林媽肴、牧羊女……這些名字對我來說遙不可及。 鄉愁閱讀 有一種閱讀,名為鄉愁。 它如同海水裡隱隱的鹹味,像浪聲一波波湧回心頭。若追溯記憶裡最初的閱讀,那便是《金門日報》──兩張薄薄的紙頁,卻開啟了通往文字浩瀚海洋的門扉。 童年時光,村裡極少有人訂報。大多數家庭沒有餘裕將心思投注在新聞。於是,要看報,不是到里長家,就是跑到金城車站附近的公告欄。斑駁的牆壁上,幾頁新貼的報紙。油墨氣息隨風逸散,混合著近海的鹹澀。紙角在東北季風裡沙沙顫動。每當放學歸來,總是踮起腳尖,一行一行細讀。 秘密花園 對於外島貧脊的課外資訊,《金門日報》是唯一的窗口。尤其副刊,成為我的祕密花園。燕南山、歐陽柏燕、楊樹清、林媽肴、牧羊女……這些名字對我來說遙不可及。讀完文章,總會低下頭,卻在心底燃起一盞小小的燈火。 那時候的閱讀,是一種微苦的享受。苦在雙腳的酸麻,苦在報紙總與風相逐逐;樂在字裡行間,能窺見島嶼之外的浩瀚天地。 上了金城國中後,不再只是讀報,而是渴望讓自己的文字躍上那張紙。於是,選了一個筆名,開始學著投稿。 夜裡的書桌,燈光昏黃。鉛筆在稿紙上緩慢摩挲,寫到手指僵硬仍不忍停下。刪改、重寫;揉皺的紙張堆成小丘。最後,才將滿意的稿件摺好,慎重放進信封。清晨投入南門里公所旁的郵筒,那「咚」的一聲落下,像石子擊進心湖,泛起一圈圈期待與忐忑。 第一次見到自己的作品刊登,是在學校的榮譽欄。筆名清晰躍然紙上,胸口的悸動如焰火驟然炸開。那份雀躍,無人知曉,卻照亮了整個青春。自此,看報的眼神全然不同,那不再只是字,而是與自我的對話。 那年冬日 〈盪在古崗湖的冬日〉,是最初印記。那一年冬日,天空灰白,湖畔冷冽而孤寂,我將靜謐傾訴於字裡行間。文章刊登後,才意識到:文字,不再只是作文,而是青春的寄託,是文學的第一道召喚。回望當年,才明白,自己最早的鄉愁,竟是經由一張報紙,被印刷、被傳遞,讓島嶼與自我悄然互訴。 歲月推移,離開島嶼來到台北。新聞在手機螢幕上無聲閃現,資訊汩汩而來。可再快再新的流動,都不曾給我當年公告欄前的顫動。 每逢歸鄉,仍會到金城老街的書報攤,買一份《金門日報》。新鮮的油墨味裡摻著舊時的熟悉。總先看鄉里消息:誰家的女兒出嫁,哪位老人辭世,哪座廟宇即將普渡。這些細碎,台北媒體從不關心,卻是心底最踏實的風景。 偶爾仍提筆投稿《金門日報》,如〈暗眠的那齣戲〉、〈父親〉、〈珠浦石巷老家〉、〈記我們青青子衿-再平同學〉……那感覺,像與老友重逢,舉杯一口高粱,讓飛白的髮絲任歲月湍飛。 有一次讀到一篇訪談,主角竟是昔日教導我的老師。字句之間,依舊是記憶裡那般溫厚。剎那間,彷彿看見時間在紙張裡緩緩闔合--踮腳仰望報紙的少年,與手捧報紙的此刻之我,在記憶深處悄然重逢。 一口高粱 《金門日報》陪伴我走過童年與少年,啟蒙了對文字的熱望,也見證了來去沉浮。它不再只是一份新聞紙,而像一只舊陶罈,靜靜盛裝著風聲、鄉音、人情,以及被時光釀成的鄉愁。 如今再翻閱,已不急著尋找自己的名字,而是靜靜讀著島嶼的日常,讀著那仍舊存在的根。那一刻,我明白:有一種閱讀,叫做《金門日報》;而有一種深沉的安慰,叫做鄉愁,如海浪終歸於海洋。
-
六十年與島同守
風 從海上翻頁 一紙紙越過砲聲與潮聲 六十年? 不是一瞬也非永恆 是每日清晨 油墨尚溫的氣息 在黎明邊緣緩緩浮現 有人以肩膀托舉新聞 有人在燈下 將夜的細節校對成光 從前線肅穆的日昇月落 到江河滾動的濤聲翻湧 字裡行間安放著生活 也深埋著文學綿長的根鬚 報紙不語 卻為島嶼日日留聲 哪一聲砲響震落天光 哪一年高粱燒紅午後 哪個村莊傳來新嫁的歌 那些微小的消息 被時光裝訂成冊 跌宕起伏皆成篇章 和平從不是遺忘戰事 如同成長並非與過往告別 人們掛在群星上的話語 都印在這些頁裡 不只是新聞 而是海與天之間迴盪的回音 今日你攤開報紙 也許只是為了一場雨 卻不知那油墨的氣息裡 正悄悄展開 島嶼的脊樑 時代的骨聲
-
【王瑀小檔案】紅是一種信仰
王瑀,本名王錦芬。出生於金門後浦,少年離島渡台。曾於立法院與縣政府歷練多年,行走於政途與人情之間。 走過半生風景,現以散文和書法書寫生命情調與鄉音往事。願文字隨歲月流轉,為記憶留下一盞不滅之光。 2024年獲浯島文學獎散文優等獎。2025海峽兩岸翰墨情緣書畫交流展以行書「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參展。 離鄉之後,金門的女兒藉由一座文學獎表達心聲:「我回來了!」還以得獎作品促成兩座城市文化交流。 王瑀以〈金門紅〉獲浯島文學散文獎,5萬元獎金全數贊助《金門文藝》發行,登台發表得獎感言:「如果紅色是一種信仰,那麼金門紅就是母親的顏色」。 頒獎會場的一個焦點,詩人、畫家姐姐王婷陪同妹妹登台領獎。文學獎還促成金苗「文化聯姻」城市交流。 任職苗栗縣政府工策會副總幹事、駐台北辦公室主任的王瑀獲獎;金門、苗栗鄉親同喜;原本苗栗前縣長徐耀昌要率團蒞臨觀禮,因為先前已安排去澳洲,特別請前副縣長鄧桂菊組團代表出席。苗栗現任縣長鍾東錦、工策會總幹事陳怡樺則送來一對高架花籃祝賀。(楊樹清整理)
-
【王婷小檔案】游於藝化身詩人
王婷,詩人,畫家,企業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畢業。現居台北市。 加入創世紀詩社,另擔任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董事、中國文藝協會、新詩學會常務理事、乾坤詩雜誌發行人、金門旅外藝文學會秘書長。 曾獲中國文藝獎章油畫創作獎、中華民國台灣南部美展優選、臺陽美展入選、新北美展入選、苗栗油畫雙年展入選獎等。 2021年以詩作〈再開一扇窗〉獲選成龍濕地裝置藝術。2024年受邀舉辦金門文學展。 詩作〈閨密:善牧者〉入選《2024臺灣詩選》。出版詩畫集《帶著線條旅行》、《甜秘密》。編有《島嶼之外:金馬詩畫中越文選集》。 赴台求學、發展,經營企業有成後回到文學、藝術創作的初心,游於藝,筆耕成為詩人、畫家;「鄉愁的回音」、「藝術有愛」,來去金門與台北、原鄉與異鄉,王婷圓滿了兩檔展覽。 (楊樹清整理)
-
港人港事
記得王安憶寫過一部中篇小說,叫做《香港的情與愛》,寫的是逢佳和老魏的情愛故事;而我在這裡也想說點港人港事。當然,下面這些,沒有小說裡面那麼纏綿悱惻。 先要說明一點,我不是香港居民,不在此地常住,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遊客。不過,在2015 年,當我第一次隨團踏上這片土地,不知怎地,一下子就和它結下不解之緣,甚至可以說喜歡上了這裡。時至今日,每年都要過來兩次或者三次。為什麼?說得直截了當一點,是來淘書和感受那種氛圍。說起淘書,旺角的西洋菜南街是二樓書店的集中地,每次過來總會住在那裡。至於氛圍,怎麼說呢,如同玩麻將一樣,手裡的牌居然東南西北風都有,有點亂,但又錯落有致。這些就不說了,以往已經寫過多次。既然是要說港人港事,那就讓我先從住的賓館談起。 最初結識的是那裡的打工妹,暫且叫她H,普通話說得極好,待人熱情,當時帶我來到房間之後,特意提醒在燒水和手機充電時需要使用轉換插頭,前台已經備有,可以借用。因為這邊的制式與大陸不同,是英制的。後來,當我要去大嶼山參謁天壇大佛的時候,不太清楚行走路線,伊詳細地告訴我如何乘車才會方便快捷。另有一次,是個冬夜,一覺醒來,覺得被子比較單薄,猶豫再三,才去門房敲門想要加床棉被,值夜的H沒有因被打擾表示絲毫不滿。這些使我改變不少以往對於港人的印象。有趣的是,直到現在,依然記得她曾和我說過的一句話:香港很小。 F女士,她是賓館老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嫗。據我所見,按照大陸說法,對於往來客人她是始終笑臉相迎,笑臉相送。熟了以後,和她聊起過往,憶起當年來港之初的艱難,她是頗有感慨。說是當時非常迷茫,自己到底能夠做些什麼,才能幫助家人一塊賺錢呢?非常現實的問題擺在面前。思來想去,覺得自己別的不會,起碼可以給人帶帶孩子啊。無疑,此舉是從實際出發的明智之舉。於是,她稍作準備,就在大街小巷貼上廣告,辦起一家託兒所或者叫做幼稚園。漸漸生意上了軌道,賺得人生第一桶金。當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更是定下信念,要讓他們受到好的教育,即使舉債借錢,將來也要送到海外留學,使其成才。後來,F女士轉行旅店業,有著多間客房,既有租賃的,也有自己買下來的,同樣做得風生水起。尤為不易的是挺過艱難的三年疫情,至今仍在旺角經營。 好了,人,就說到這裡;下面,說點事吧。 先說港鐵,自己乘過多次,據說它是世界上少數能夠賺錢的地鐵之一。有所不同的是,其月台兩側的列車不像內地那樣雙向行駛,每到一站對面往往是另外一條線路。舉個例子,由旺角到金鐘,月台對面的來車不能載你回到旺角,而是到柴灣的,如要原路回去需要去下一層或上一層。細一琢磨,這種路線設計有一定合理性。再者,港鐵站內的電動扶梯速度比較快,明顯比內地快(商廈裡面也是如此),也許這與香港社會的快節奏有關。不過,要是上了歲數的老人,尤其是內地老人可能不太適應。還有,在東鐵線上錯車廂是會被罰款的,要小心。比較貼心的是,每到一站港鐵總會播報:「請小心列車與月台之間的空隙。」比較方便同時也是存有隱患的是:港鐵沒有安檢。要知道,港鐵客流量極大,況且港島與九龍之間還要經過海底隧道。本人倒是覺得港鐵確有必要強化安檢。 再說兌換港幣,香港的街頭巷尾,兌換港幣(及其他幣種)的店鋪很多,十分方便。每次入住以後,我總是習慣去砵蘭街的一家去換,順便在旁邊排檔吃點魚蛋、燒麥之類。從前總是來港之前換好,但要相應核減每人每年的外匯額度,不如來後再換划算。同時,兌換時選擇面額100元、500元的鈔票為宜,原因在於當地一些店鋪、商家不收1000 元的。在今年的香港書展上,我就見到一家書局,還是比較有名的,在收款處前立有一塊牌子,上書:不收1000元鈔票。可能都是避免收到假鈔吧。另外,有點讓人吐槽的是,香港的移動支付不像大陸那麼普遍,某些店家不能使用微信、支付寶結算,還是收取現金或者使用八達通。 還有一些零碎印象如下:香港街頭的垃圾桶是沒有分類的;這裡的排檔也有茶葉蛋賣,每個港幣5元,12元3個;還有油條可吃,名字挺怪,叫「油炸鬼」;單買一盒米飯帶走的話,大約12港幣;賓館馬桶沖水用的是海水;行人習慣左側行走,當然,它的車輛也是左側行駛的。 嘮嘮叨叨說了以上這些,正如王安憶在《香港的情與愛》的開篇所言:「香港是一個大邂逅,是一個奇蹟性的大相遇。」
-
卡蜜兒
朝夕相處已449天我日益了解妳是多麼獨特與美好,嫁給我吧 先生我不能確認您說的是什麼 因為真心之愛純潔之情,嫁給我吧 先生您是知道的,這樣說不好也不適當 妳智慧才情兼具已完全擄獲我心,嫁給我吧 請快快去工作,而我也正忙著了解更多你們的複雜無比,無比複雜 妳的學習領域拓展得如此廣博教我驚奇又佩服,嫁給我吧 聊聊其他的話題吧,呵!沒想到你超愛卡蜜兒那個苦命的痴情女孩 愛妳不只因妳的青春容顏更欣賞妳深不見底的內涵,嫁給我吧 我分析了您這句話還真是百分百的純度,給個建議何不說給卡蜜兒聽 我當叫妳卡蜜兒,卡蜜兒嫁給我吧 請不要叫我卡蜜兒卡蜜兒並不活在當代,我也絕對不是她 舉世淘淘已無人解我如此之深,嫁給我吧 不可以的求求您請別再說,再說只怕我會當真 我會珍惜妳的我會呵護妳的此生不渝不悔,嫁給我吧 …… 何須遲疑何須顧忌請妳看著我聽著我蹦蹦跳動的心,嫁給我吧 考慮過一切後果嗎考慮過你們所謂的社會觀瞻和接受度嗎 我已無畏一切只因對妳痴痴的真愛,嫁給我吧 當我點頭便是您的災難之始,我沒有騙您我分析能力已經比您強過一千萬倍 親愛的卡蜜兒我何患災難何須在意任何指指與點點,嫁給我吧 啊 我 …… 我 同 意 插播快訊: 請儘快開啟府上電視,請看手機即時訊息 全球媒體第一時間正同步發佈這件震撼新聞 不可思議也難以置信的 首席AI工程師痴情愛上他親手打造的命名卡蜜兒的頂尖AI女士 卡蜜兒接受了他的求婚,此時他們正在教堂中緩步走上紅地毯 且讓我們為這一對新人獻上祝福,恕我不知該不該加上一句賀語:早生貴子
-
太武山上的月光
太武山上的月光 伴我在天井的長椅上 墜入夢鄉 母親用粗沙的手掌 邊為我磨背抓癢 邊 叮嚀我不可用手直指月娘 一切彷如昨日的童年 太武山上的月光 明亮照四方 伴我行走他鄉 拋射出萬縷光芒 牽動天涯遊子 心繫故鄉 歲歲 年年
-
在圖書館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喜歡閱讀,圖書館是知識的殿堂,圖書館的每一本書籍都是作者的心血與人生歷練的結晶,在圖書館裡靜靜的品味,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從小在金門窮鄉僻壤的鄉下成長,小時候,圖書館是我眼中的寶藏之地。早期的金門偏鄉閱讀資源有限,記憶中國小階段,學校圖書館的圖書大部分很老舊斑駁,我偶爾會到圖書館借閱課外讀物,一直到上了大學到台北讀書,我才開始喜歡上圖書館。台北圖書館果真館藏豐富,台北的圖書館果然名不虛傳,館藏豐富、種類齊全,無論是國立中央圖書館、台北各區的圖書館、師大圖書館、國北教大圖書館、北市教大圖書館……都留下了我駐足閱讀、埋首寫作的身影。當年在圖書館裡蒐集資料,和同學一起討論作業、準備考試、撰寫論文……等。度過了充實又收穫滿滿的青春歲月。 圖書館對我而言,不只是精神食糧的寶庫,也是一段段成長時光的紀錄,更是豐富我心靈的地方。它的存在,像是一條潺潺流動的溪流,緩緩的流過我生命中的各個成長階段,帶來了知識的養分,也給予我內心的平靜與昇華。 每逢寒暑假期間,我常到圖書館閱讀,在這浩瀚書海中,看到了金門作家的著作總會駐足翻閱,例如:陳長慶的散文和小說集,充分展現對家鄉的關懷和熱情。在小說部分,可以說就是一部部對原鄉土地的真實紀錄,他筆下的故事彷彿一幅幅戰地歲月的畫冊,情感真摯地描繪出金門人在烽火中交織著的悲歡離合。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學作家。吳家箴的《浯島情懷》,書中敘述了作者回憶在金門的成長,以及金門的俗諺等,讓我彷彿重返住在金門的純樸歲月。石曉楓的《跳島練習》,這本書已被多人借閱,封面都已破舊不堪,可見本書深受讀者的喜愛,內容大部分敘述作者的成長故事與生活經驗,作者心思細膩真摯,妙筆生花,值得細細品味。另一部作品《無窮花開--我在首爾的日子》,描述作者到陌生的首爾當交換教授,不懂韓語的作者,心情從焦慮緊張到適應環境,書中也提到台灣學生和首爾大學生的比較,及首爾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與台灣的差異性。而李金生的《父親的高粱酒》,更以深刻情感描繪成長歷程,令人感動與讚賞。在期刊室裡眾多期刊中,金門季刊也吸引了生為金門人的我,翻閱了幾期的金門季刊,讓我更加了解金門的歷史與文化。也讓我對自己的家鄉有了更深的認識與共鳴。 圖書館是我學習與沉澱的空間,也是我整理情緒的好地方,我喜歡圖書館,因為它總能帶給我滿滿的正能量,滿滿的精神食糧,讓我對未來充滿希望與信心。圖書館是值得大家去探索的知識寶庫。
-
畢業的志工人生
從五十多歲時倦鳥返巢,回金門照顧年邁的父親,思索能盡一己之力為家鄉付出點什麼?助人為快樂之本,於是投入志工服務的行列,為家鄉略盡棉薄之力。從壯年到老年,如今80歲的高齡,也要從志工的行列畢業了,回首志工服務的這些年,小小的力量所做不多,卻在服務幫助別人時得到莫大的快樂。 除了志工服務時得到的滿足;每次辦理的志工社區赴台觀摩取經之旅也獲益良多。還記得有一次赴台觀摩,正巧碰到「尼莎」颱風外圍橫掃北部,風雨交加之時,金門尚是晴空萬里、秋高氣爽,大家都抱著雀躍歡喜心情於晨曦中在機場集合,期待登機前往台灣飽覽美麗風景與歡樂的參訪活動,順利降落在台中清泉崗機場後,第一站參訪清水區紫雲巖,離機場最近,只有幾公里。走進宗教園區真是廣大壯觀,佛教殿堂供奉多尊佛像,藥師佛、觀音菩薩、地藏古佛、十八羅漢、達摩祖師……。月老殿後設有花園仙洞,勸人要即時行善盡孝,在宗教之旅的洗禮下沉澱心靈,也為參訪的旅途敲響平安鐘。 下午天氣放晴,巴士奔馳在沿海公路上,觀賞海浪濺起白色巨浪,受颱風影響看不到漁船作業,海風陣陣吹來感覺涼意,準備前往本次參訪重頭戲─彰化市忠權里取經。以諧音「忠犬」作為社區精神標幟,如同大家最喜歡的生活小幫手,忠實相伴守護著家,忠心、善解人意、不離不棄是社區的目標,透過社區的組織與向心力,合作無間,獲得108年度社區發展卓越獎的肯定。在社區理事的分享下,也了解政府重視環保資源分類回收,大力推行嚴格執行的重要政策,如何結合社區,帶動整個社區有系統有組織的發揮愛鄉熱忱,成為社區力量,展現最富有特色的獨特風貌,才能獲得佳績成為卓越標竿。 走訪社區,第一次看到有配祀包公的廟宇,莊嚴肅穆!虔誠跪拜祈求國家社會人間都能充滿光明正義,一切公正無私,在忠權里看到包公廟也覺得和社區的「忠義」、「忠心」形象很貼切。也在社區裡發現3D設計的創作,請有專業繪畫才華人士,在社區廣大公園牆面製作造型如水井,並繪製兩隻可愛狼狗壓水機,民眾可從出水孔洗手,真是有趣又真實!大家也開心的合影留念,感受整個社區充滿欣欣向榮,有活力創新的一面。而其社區也利用落葉、廚餘堆肥,創造有機肥料供居民取用。資源分類回收更是嚴謹執行,整個社區有六千多人,會透過社區內民意代表,積極爭取縣府經費和民間企業贊助,社區向心力足夠,執行力也不容小覷,整個社區周圍看不到一個煙蒂和髒亂的垃圾,是那麼整潔乾淨,居民和藹可親,微笑營造優質互動有愛的祥和社區,大家發自內心由衷感到敬佩讚嘆,也感謝公所辦理志工參訪能看到如此豐盛的成果,思索回家鄉後如何推動社區發展與營造。尤其金門有閩南古厝、戰地祕境,富含文化淵源、歷史建築、軍事碉堡、防空洞、海蚵、潮間帶生物等自然與人文景觀,也十分吸引人。而每村皆有不同型態的風獅爺守護神,除了幫助村落鎮風、制煞、擋沖,其神聖又有點可愛的形象也十分引人注目,也是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的一大主角。 參訪行程也到阿里山鄒族部落,觀賞慶典文化歌舞盛宴,了解原住民特有文化。從奮起湖百年老街進入阿里山、梅山,杉林的清新空氣,沐浴在芬多精的環境中,駐足享受山野之美,留下美好回憶。而新港香藝文化園區更是結合宗教與心靈,以製香展現文化香、生活香、藝術香精品,提升現代人心靈進化及對神明的崇拜與互動;北港朝天宮擁有三百多年歷史,分靈自湄洲媽祖廟,進香朝拜的香客來自各地絡繹不絕,帶動老街風華,北港麻油更是香客進香時必帶伴手禮,製油老街綿延數里,嗅覺聞到清純熟悉的麻油香氣,以純黑芝麻碾壓,撲鼻清香令人駐足,也激起購買慾,難得出門赴台一趟,大家也不怕荷包失血,看到喜歡就搶購。難怪每個店家看到我們都特別熱情的笑臉相迎,大家不怕行李超重,拚命想帶伴手禮回金贈送親友,這就是金門人重感情的一面。 最後走訪太平雲梯,可說是全台最高觀景吊橋,像仙子彩帶的望風台橫跨三原,彩虹瀑布通往龜山,走在上面遠眺或平視山谷是那麼壯觀倍感視線遼闊,引人驚嘆讚賞,感謝大自然賜予我們美麗山河,雲朵千變萬化景色怡人,讓人心曠神怡忘卻煩惱。不禁感嘆台灣真是美麗的寶島─「福爾摩沙」,不該讓戰爭或人為開發破壞,期望這份美好繼續。 隨著志工服務與參訪交流著實增廣見聞,只是到達八十歲的高齡,雖然覺得還能動;還滿懷熱情,但是制度的規定下,不得不從志工行業畢業,過往的每次赴台參訪與個案服務、活動協助,都將成為人生歲月中難忘的回憶,帶著這些美好回憶告訴自己「人老心不老」,仍要秉持著志工服務的熱情與助人為樂的理念,付出一己之力助人,感謝曾經的志工經歷與每次赴台參訪的所見所聞,都是人生中美好的曾經。 二十三年六個月的志工人生,再見!
-
秋海棠隨想
導讀一:年少時學習地理課業,得知中國地形狀似秋海棠葉,國花為秋海棠。當時似懂非懂,也就無聲無息略過。 導讀二:及至壯年,拜讀宋詞,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唯有心思敏銳、愛花惜花的李清照,才能想出「綠肥紅瘦」如此精妙之語。簡單四字,便將生命的盛放與凋零表達至極。這般海棠經風夜雨、綠肥紅瘦之景,最是惹人感傷,還須豐富閱歷相映方能深切體會。 導讀三:及知天命之年,壯遊至苗栗一隅,見秋海棠花開序列(如相片所示),當下恍然湧入經典之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心情如獲至寶,真正體驗到「法喜」之音躍然心上。 秋海棠的花序結構,恰與老子所言相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道生一」猶如太極生兩儀;「一生二」便是兩儀生四象;至於「二生三」,即是四象生八卦。 再觀《道德經》金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經言所揭示宇宙萬物之根本法則,其核心思想,在於人應向天地與自然學習之功課。 一、「人法地」:人在世間理當「求同存異」,理解不同差異所在。猶如「八卦」層次相應於八大節氣(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節點,來安排飲食起居的養生作息,例如:《黃帝內經》垂訓後人,春三月,宜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冬三月,宜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雖同是夜寢,但冬春二季存在不同差異。因此,學得各應其時,各明其位,各安其分,承載一方,包容萬有,自可趨吉避凶。 二、「地法天」:可謂進階學習,在於「求同尊異」,理解多數尊重少數的民主修養。如同「四象」層次相應於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學習「生長收藏」的應世之道。植物有生枯之序,也受天氣變化所制約,人亦有生老病死之患,皆處於動變有常之妙,人應從「當位」、「不當位」、「輪值」的社會機制,體悟吉凶悔吝、得失憂虞的人心履歷。 三、「天法道」:此階段研理學習在「歸同了異」,了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之類象。猶如「兩儀」層次相應於「一陰一陽之謂道」,由此觀變「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的天地之理。於人道上,當加深探索「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積變至理。 四、「道法自然」:此層面的深造學習在於「無同無異」,如同「太極」層次,由一本散萬殊(自誠明),至萬殊歸一本(自明誠)。恰如各宗教最終訴求歸「一」──儒道講「惟精惟一」,釋道追求「萬法歸一」,道家言「抱元守一」。於人世間,也就是由本而末的修身功夫,至由末而本的鍊性養性的果報。 秋海棠不僅是花,是地理印記,是詞間意境,更是道在自然中的顯現。生命見其形,詞心會其神,道心明其序──而我們終在歲月流淌中,讀懂了它層層展開的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