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我最深刻的一段記憶
曾幾何時,自以為年輕的我、以前被稱為「妹妹」的我,如今已進升為八九年級生口中的「姊姊、阿姨」,讓人不禁感慨歲月真是不饒人,夜深人靜總會想起小時候那段無憂無慮的回憶……。 民國70幾年,金門不像現在高樓林立,更沒有這麼多娛樂設施,戶外就是我們最大的遊樂場,尤其是每到放假,走到村莊找外公一段將近30分鐘的路程,全程都是步行邊走邊玩,一點也不會覺得累,走過道路旁的溪流,總會頑皮地丟著石頭,看到平靜的水池激起一陣漣漪,數一數溪流間的小魚有多少隻?沿著路途遇到熟識的長輩們在耕作,阿伯拔起一把蔥,阿姨送了顆大白菜,不吝嗇地分享他們的成果,到了外公田裡,最期待的莫過於在雞舍檢查母雞生了多少顆雞蛋?躡手躡腳地撿雞蛋放在籃子裡,我們這群小朋友像劉姥姥逛大觀園般的興奮與好奇,在田裡拔蘿蔔,爬上番石榴樹摘水果,大家在田裡奔跑嬉戲,卻總是換來外公一頓斥罵,到了夏天,表兄弟姊妹們聚集在一起,特別期待舅舅外公挖地瓜為我們準備焢土窯,等待的過程中,平常存放清水的水池成了我們小朋友的游泳池,大家興奮地打水戰,什麼暑假作業早已拋在腦後! 每每想起這一段簡單而純樸的快樂,總會讓我忘了眼前在職場及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多想不要長大讓生活停留在這最美的時刻……。
-
願作講述浯島辛酸故事的人 ──話說《大箍呆》
當媒婆玉姆仔從虎嬸仔口中得知,昆山不與秀香成親而要各自婚嫁時,她認為這是一個姑換嫂的大好時機。於是她發覺林家有一對兄妹,哥哥已四十好幾尚未娶親,雖然既矮又「臭老」,但勤於農耕;妹妹屁股大又翹,一定能替夫家生好幾個孩子,只是「人矮矮、面皺皺」。但為了撮合這段姻緣好賺取媒人錢,她不顧職業道德,隱瞞許多事實,把一些深恐兒子娶不到老婆的婦人耍得團團轉,玉姆仔可說是媒人界的老狐狸! 但若想賺取一點媒人錢似乎也得用點心機,玉姆仔不斷地想,倘若林家兄妹能與虎嬸仔的兒子和養女配成雙,是否是天賜良緣,或許只有老天爺才知道。因為他們兄妹倆不知是遺傳自父親或母親,長得頭大、身長、腿短,彷彿罹患侏儒症似的。 但她心裡明白,必須優點多說一些,缺點盡量少提,能隱瞞就隱瞞,甚至有些根本就不能說。一旦矇騙過關雙方都同意,只要媒人錢和媒人肉到手,其他則不干她的事。有人批評「媒人喙糊瘰瘰」,這點她不敢否認,因為她們想賺媒人錢。但卻也必須事先聲明,「做媒人無包生囝」,是好是壞端看各自的造化。 然而,儘管大箍呆把秀香當成妹妹來看待,不和她做大人,但為她找一個好婆家則是他的心願。當虎嬸仔接受玉姆仔的遊說,要他倆跟林家兄妹姑換嫂時,他不得不親自去打聽。想不到林家兄妹的長相,都是頭大、身長、腿短,如要論身高,林家妹妹還不及大箍呆的胸部,林家哥哥也比秀香矮一個頭;如要論外表,林家哥哥簡直是矮古仔財,妹妹則是矮仔冬瓜。玉姆仔實在太不厚道了,怎麼能為了賺取媒人錢而隱瞞事實,幫他們做這種姑換嫂的媒人。 而且玉姆仔還再三強調,林家哥哥是一個可託付終身的好男人,林家妹妹屁股大,一定能為人丁單薄的夫家蕃衍子孫,讓他的母親信以為真。屆時大箍呆若娶林家矮仔冬瓜,她便成為秀香的大嫂;秀香若嫁給矮古仔財,則成為林家妹妹的大嫂。這種荒唐而不對稱的姑換嫂行徑,或許將是一場悲劇,萬一成真,他和秀香勢將淪落成這場悲劇的犧牲者,幸好大箍呆並不呆,才沒有上當。但虎嬸仔則咒罵這個不聽話的夭壽死囡仔,枉費玉姆仔的一番好意,實在讓她「凊心著火」。 當姑換嫂告吹後,大箍呆不禁想,女孩子的青春有限,一定要讓秀香先嫁人,以免耽誤她的青春,而且他已幫她找到好婆家,是一個靠僑匯過生活的單純家庭。雖然他們家被歸類為「好額人」,但男孩子西安並非紈褲子弟,除了受過完整的學校教育,也是一個中規中矩的公務員。母親人稱美卿姨,為人謙虛又厚道,未曾穿金戴銀來炫耀自己的財富,是一個令人尊敬的長輩。 可是當大箍呆向母親提起時,虎嬸仔直截了當地說:「你這個夭壽死囡仔也不想想,一個生長在農家,『食安茨配菜脯大漢』的新婦仔,嫁到有錢人家去,是不是能適應好額人的生活?你一天到晚想要替她找一個好婆家,也要秤秤她有幾兩重,不要到時讓人家趕回來,那不是很丟臉嗎?」經過大箍呆不斷地解釋,虎嬸仔雖然勉強同意,卻要向男方索取高額聘禮,不但貪得無厭,也敗壞社會善良風氣。 而有僑匯做後盾的美卿姨,二話不說完全答應她開出來的條件,甚至聘金由八千擅自加碼到一萬二,但虎嬸仔則全部收光光,連最起碼的「壓籃錢」也未曾留下分文,試圖要給美卿姨難堪。而索取的四百斤豬肉,實際上請客和答謝親友只需兩百餘斤就足夠,其他的非僅不接受折現,還得在「插定」的那天如數送達。而且放話說少一兩就不讓秀香上花轎,的確讓美卿姨好氣又好笑。 實際上虎嬸仔亦有她的盤算,她已準備好一個小水缸,也就是俗稱的「水湖仔」,又買了好幾斤鹽,無論剩下多少豬肉,她都會把它醃起來慢慢吃。儘管依習俗「查某囝肉」不能醃,一旦醃,就如同是醃女兒的肉。然她卻振振有詞,說她醃的是跟她沒有血緣關係的「新婦仔肉」,不是她親生的查某囝肉。 但終因豬肉剩下太多,而買的鹽太少,無法把豬肉醃透而讓它腐壞。可是為了捨不得把這些腐壞的豬肉丟掉或拿去餵狗,也不顧兒子大箍呆的勸導,竟然用來「三日請囝婿」。炒起來不但沒有豬肉的香氣,反而有一股肉類腐壞的漚味,但她卻說是漚芳漚芳。這種腐壞的東西,抵抗力差的人吃了一定會「落屎」,她的女婿西安就是受害者。但怪來怪去都得怪他丈母娘,因為「丈姆疼囝婿」啊!才會用這種漚味的豬肉,請他這個「戇囝婿」吃。 大箍呆曾提醒母親說,漚味的豬肉裡面有很多細菌,抵抗力弱的人吃了一定會拉肚子,但她偏偏不信,所以她也不能倖免。虎嬸仔連續拉了好幾天肚子,某天可能因太急而控制不住,竟然拉在褲子裡,簡直臭氣沖天。換下褲子後還要大箍呆幫她拿到水井旁,打水把褲子裡的臭屎沖掉。大箍呆見事態嚴重,趕緊陪她到駐軍的衛生排拿止瀉藥,即使醫官開給她止瀉藥,但並不能馬上藥到病除。 虎嬸仔剛走出衛生排的大門,霎時肚子感到一陣絞痛,好像水便已在她的肛門口徘徊,但距離家尚有一段距離,又不能脫下褲子在路旁拉屎。儘管快步走,而且想咬緊牙關忍住,最後還是不能如願,惡臭的屎水一滴滴從她的褲管流下,沿途一直滴、一直滴……。看在大箍呆眼裡,簡直不能接受,但卻也無可奈何。 為了捨不得把缸裡那些腐壞的豬肉丟掉,虎嬸仔簡直用盡各種方法來保存。當缸裡的豬肉因鹽分不足而腐壞時,首先她想到的是把它曬成肉乾,但偏偏碰到陰雨天,在不得已的情境下,只好利用煮飯燒柴火之便,一塊塊放進「灶空」,然後把它埋在火熱的灰燼裡面烘烤。一旦烘乾儲存在缸裡,再也不會生菇發綠,倘若想吃,就拿一塊出來用水浸泡,炒起來一定是「芳絳絳」。或許在他們這個村子裡,虎嬸仔頭腦之好,無人能跟她相比。 可不是,她除了做人不入流,罵人則是一流,什麼夭壽骨頭都罵得出口,簡直是一隻「袂見笑」的虎豹母。而苦毒新婦仔也是一流,最惡質的是讓她「食臭酸糜」,還要讓她凍死在外。這種傷天害理、與人性背道而馳的行徑,竟然也做得出來,實在是不可原諒! 然而,想不到虎嬸仔竟在一次與鄰人爭吵時,因情緒過於激動,導致血壓飆升而中風。只見她右肢癱瘓,臉部歪斜,眼球偏向一側,口齒不清,無法理解或表達,嘴角又不自主地流口水,大小便也無法自理。可是儘管她癱瘓在床,但卻得不到村人的同情,有人竟落井下石說:「這隻虎豹母,夭壽、失德、袂好的代誌做傷最,才會得到報應,予伊喙歪、目斜,四跤伸直直,倒佇眠床頂等死,按呢拄拄好爾爾。」 即使虎嬸仔癱瘓在床得不到村人的同情,但身為獨子的大箍呆,必須擔負起照顧之責,可說是家事農事兩頭燒。儘管已聽不到她夭壽死囡仔的咒罵聲,但服侍一個癱瘓在床的老人,簡直比被罵千聲萬句夭壽死囡仔還不好受。而他突然想到,要是有一個妻室,就可由她來分擔照顧母親的工作,自己也就不會那麼辛苦。 大箍呆在身心俱疲的情境下,竟也放話,只要能幫他照顧母親的女人,無論高矮胖瘦或美醜,他都願意娶她為妻。終於他的孝心感動天公祖,媒人來福嬸為了賺取媒人錢,聽到消息就趕緊來說親。但她也老實告訴他,這個女子名叫林美女,但名叫美女並不一定是一個美人兒,而且也長得較為矮小,年紀也大他一點,但絕對不是一個「跛跤」或「破相」的女子。大箍呆一本初衷,只要是好手好腳,又能幫他照顧好母親,其他一點也不在意。(中)
-
那孤獨的身姿始終屹立 ----序黃慧敏《燈塔四記:島影中的守望》
2015年和2025年,對黃慧敏記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紀年。前者,她選擇入籍金門,後者,她更「大膽」的設籍在鳥不生蛋,雞不拉屎的烏坵鄉,而戶長就是自稱「烏坵大嬸」的好友高丹華。 我是她們兩位多年的好友,我結識丹華在前,認識慧敏在後;但晚近這幾年,由於寫作、文史、旅遊的嗜好,和慧敏的討論、交流、互動較多,對她的文字風格、敬業精神、為人處事,都有些許認識,也許這就是她力邀我寫推薦序的原因吧!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part 1是「我在烏坵的日子」,part2則是「跟著燈塔跑」,這兩部份內容,都是她多年來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的「親履實錄」。 她熱愛金門,由於丹華的關係,她更愛上了烏坵。 慧敏書中提到的這四座燈塔,有三座沒百姓住,唯一有人住的烏坵島,她竟然一聲不響,就一股腦兒的入了丹華的戶籍,成為道道地地的烏坵人,這豈只是勇氣可嘉,簡直是她冒險進取的個性使然吧! 烏坵,因為「烏坵大嬸」丹華數十年來鍥而不捨的努力與奮鬥,其能見度已大幅提升了;今者,又有慧敏用她特有的敏銳觸鬚,加上其記者出身的生花妙筆,我心暗自雀躍,此後,丹華在為烏坵發聲的孤寂道路上,肯定會更有衝勁、更具動力! 書中描寫的人物,都是有溫度,充滿人世間溫暖的,其中有好幾位都是我熟識的。他們把日常工作的「北椗」、「東椗」暱稱為「椗裡」,每個月固定在椗裡工作半個月,在家裡休息半個月,習以為常,甘之如飴。 這看似稀鬆平常的工作,他們卻甘願做,歡喜受,而且一做就是三代。默默的守護著來往人貨和船隻的安全,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日常;而他們的日常,卻成為我們安全的最大保障。 我當然知道慧敏意欲出版此書的用心與真意,有些事情,是不需明說的。嚴格說來,慧敏最多只能算是「新金門人」,但她熱愛金門的方式,是不折不扣地「去做,就對了」;不像有些人,永遠只會出一張嘴。 以前,我對烏坵島、大膽島、北椗島、東椗島的認知,都是片片段段的,今天,透過慧敏抽絲剝繭的努力和訪談,我對它們的認知,竟能慢慢轉趨清晰了。 擁有了這本書,我國書寫離島的書籍,只差澎湖這塊拼圖了,因為之前,我和慧敏的共同好友張麗霜(糖霜),已然出版了金門和馬祖各兩本著作了。我多麼盼望慧敏能夠攜手麗霜,共同寫出澎湖來,如果此私議能成真,那麼將來中華民國的離島(或跳島)間的油輪旅遊,她們的這幾部作品,肯定是最為搶手的。畢竟,而今前線都可以變成後方了,那麼,冷門的事物,沒有理由不能變成熱門啊! 歷年的中央通訊社駐金特派員或記者,我認識多位,她是除了郭堯齡先生以外,最讓我折服的一位。拜讀她描述的市井小民,我會聯想到潘希真(琦君)筆下的小人物,他們看似不起眼,卻都是大時代的小角落裡最溫婉的存在,他們要的不多,只希望自己的選擇,能為世人留下一點點「生而為人」的基本尊嚴與傲骨,如此而已。 我也真心希望像慧敏一樣這種大咖級、高瞻遠矚的人物,能多入籍幾個到金門來。不要忘了,烏坵也是金門的一個鄉啊! 慧敏的個子不高,但志氣卻很高遠,拜讀了她嘔心瀝血的作品以後,我彷彿看到了一個因天候不佳,被迫「關島」,每日三餐,是除了罐頭食品還是罐頭食品,那一顆永不向惡劣環境認輸屈服的高尚靈魂! 而她,就是我所認識的黃慧敏記者啊!
-
花園的減法運算
四月開始刪除 紫藤的紫色指令 錫葉藤的存檔損毀 杜鵑的辭呈 飄滿石階 玫瑰花執行的 是另一個進程 用刺的編程語言 持續輸出艷麗 當六月雪開始覆寫 所有記憶體 桂花與七里香 正以香氣為單位 進行全系統備份 我們在下午茶時分 啜飲著時光的殘餘值 看貓咪們把春天 壓縮成 一道紗門的縫隙
-
願作講述浯島辛酸故事的人 ─話說《大箍呆》
2023年,當我寫完長篇小說《秋月西沉》後,腦裡隨即浮現出一個身材魁梧的農家子弟,他就是大箍呆。在彼時被歸類為窮鄉僻壤的農村,以致生活落後,知識水準也相對地低,鄉親多數是沒有讀過書的「青盲牛」。一旦新生兒報戶口,有時必須請辦理戶口登記的村幹事或指導員幫忙命名,它也是日後身分證的正式名字。 但往往,父母也會替孩子命一個小名,以方便叫喊。男性例如:牛犅、牛哥、牛屎、牛尿,羊犅、羊哥,矮豬、烏豬、膨豬、膨獅,狗屎,安茨、芋頭,烏番、烏貓、乞食、和尚、大戇,阿呆……等。 女性也不遑多讓,有:罔飼、罔育、罔抾、罔好,查某仔、新婦仔、新婦仔螺,大目也、細目也、圓目也、圓面也,豬母也、雞母也、羊母仔,番婆、塗婆,阿嬰、紅嬰、戇嬰、嬰仔、圓仔、阿肥……等。 倘若長大,朋友們聚在一起相互戲謔,有時也會幫對方取一個外號,從此之後便以諢名相稱。例如:倥也、戇也、憨也、貓也,憨台也、虎膦也、倥憨也、矮古也、大箍也、大肥也、大頭也……等。 如果是經商的,也會私下以它的行業,再加上原名的最後一字來相稱,諸如:賣金仔忠、賣魚孝仔、賣菜仁仔、賣肉愛仔、殺牛信仔、殺豬義仔、殺雞和仔、賣衫褲平仔,或是直接稱:做衫褲也、賣鞋也、賣金紙也、賣藥也、補喙齒也、刻印也、拍鐵也、賣五金也、賣時鐘也、賣目鏡也、賣麵包也、賣油炸粿也、賣燒餅也、賣水煎包也、賣便當也、拍麵也、賣水果也、賣貢糖也、賣燒酒也、賣粥糜也、開菜館也、補跤踏車也、開包車也、修理車也……等等。 甚至駐守在村裡的北貢兵,也會給那些未出嫁的姑娘們,取一個讚美或揶揄的外號,如:小辣椒、小白菜、小美人、小甜心、小乖乖、小珍珠、小寶貝、小可愛、大洋馬、小洋馬……等。竟然還有一位經營雜貨店的阿嫂被叫「邋遢婆」,有一位村婦被叫「十三點」,甚至每當換防,還會把她們的綽號列入移交。但倘若不被接受,也會狠狠地瞪他們一眼,然後回一句「夭壽兵仔,叫欲死!」才甘心。 總而言之,不管是男性或女性,有小名或綽號者,簡直不勝枚舉,而且取名可謂形形色色、五花八門,加起來整整一籮筐。縱使有些別名不被本人接受,但往往習慣成自然,當事人不得不逆來順受,讓諢名取代原來的名字,任由人家大呼小叫,而且一叫就是一輩子。 文中的大箍呆,他原名叫昆山,因個子長得高大,動作難免有些遲鈍,於是同伴就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大箍呆」。有時還會當著他的面調侃他說:「大箍呆炒韭菜,燒燒一碗來,凊凊阮無愛!」可是他人雖大箍,頭腦則清晰,思考也縝密,認真說來一點也不呆。對於同伴的嘲謔,儘管不是滋味,卻也假裝無所謂,任由他們耍笑。但總會趁著他們不注意時,隨便抓一個來彈耳朵,本地話叫著「擉耳仔」,被擉耳仔的同伴無不痛得哇哇大叫。於是他不禁暗笑,到底誰是大箍呆?雖然俗話說:「十個大箍九個呆,一個無呆狀元才」,或許他就是那個無呆的狀元才。 大箍呆的母親人稱虎嬸仔,她的個性怪異、剛強又獨斷獨行,就如同是一隻會亂咬人的「虎豹母」,村人見到她就彷彿見到鬼,所以在村裡不得人緣,也因此而「三口灶點無一葩火」,譬喻她做人失敗,不讓她引火苗。而且罵起人來非但惡毒,其速度也沒人比她快,大凡女人能咒罵的那些什麼「夭壽死人骨頭」都難不倒她。例如:「夭壽袂好,夭壽無命,夭壽填海,摳頭絕種,膨肚短命,死袂出世,去予鬼掠去,去予王爺掠去牽馬……」等等。甚至一些不堪入耳的粗話也罵出口……。 大箍呆家有一個養女名叫秀香,村人幾乎都知道,虎嬸仔收養她的目的,毋寧是長大後要跟他「做大人」。但大箍呆卻相當排斥,甚而當母親打她時,還在一旁高喊:「打死她、打死她!」因為如果把她打死,就不會有做大人這件事。然而當事情被好友西安知道後,不斷地加以開導,既然不想跟她做大人,就要他把她當成妹妹來看待,不能任由母親「苦毒」。大箍呆終於接受他的建議,開始處處關懷她、事事袒護她,久而久之,兩人竟衍生出一份深厚的兄妹之情。 儘管養母虐待養女到處可見,但像虎嬸仔這種開口就是夭壽死囡仔、摳頭死囡仔、袂好死囡仔……,而且動不動就拿藤條打她,讓她的臀部滿佈傷痕;有時則用手擰她,讓她的臉頰紅腫、大腿淤青;時而還讓她吃隔夜的「臭酸糜」,導致她肚子痛而腹瀉。有次竟為了不小心打破碗,在天寒地凍的下雨天夜晚,把她趕出家門,要讓她凍死在外面,這無非就是可憐的新婦仔命。但虎嬸仔這種泯滅人性的行徑,天地不容啊! 隨著秋去冬來春天到,歲月不僅讓大箍呆和秀香成長,也讓虎嬸仔蒼老。被她咒罵夭壽、袂好、摳頭、填海的秀香,不但沒有夭壽也沒有袂好,更沒有摳頭或是被她抓去填海。反而是女大十八變,應了「三年無死成大人」的俗語,除了長得亭亭玉立,也是一個標緻又勤奮、備受村人稱讚的村姑。但大家都知道她長大後會和大箍呆做大人,所以沒有媒人敢來說親。 可是虎嬸仔惟恐秀香會被別的男人拐走,或是跟駐軍的兵仔跑到台灣吃大米飯,所以趕緊央請美卿姨側面詢問大箍呆的意見,期望他們兩人能早日做大人,好替他們這個單傳的家族開枝散葉、蕃衍下一代。但大箍呆意志堅決地說,他和秀香已培養出深厚的兄妹之情,兩人不可能成親。當美卿姨轉達這個訊息時,虎嬸仔在不能如願時,竟搥著自己的「心肝頭」放聲痛哭,口中則不斷地喊著:「天哪,我哪會遐歹命,遐歹命咧!」 彼時的島鄉,因部份待字閨中的少女,有些以各種理由申請出境,遠赴台灣謀生,有些則被駐軍娶走,故而受到男多女少的影響,三、四十歲還討不到老婆的男人不少。因此,竟有媒婆專找男女雙方各有兄妹的家庭加以配對,也就是所謂的「姑換嫂」。 例如:王家和李家各有兄妹一人,哥哥因受到某種因素使然,到了適婚年齡尚未娶妻,經過媒婆的撮合,王家把妹妹許配給李家哥哥,李家則把妹妹許配給王家哥哥,如此就自然地形成親上加親的姑換嫂。但有些因哥哥年紀較大,妹妹年紀較輕,因此會有年紀較輕者成大嫂,年紀較大者變小姑。(上)
-
一張久別的照片─回憶
故事偶而會重現 讀一點春花秋月爛漫 仲夏溪聲響亮 整座村子都被蟬鳴包圍 走過曬花生赤土地 吶喊七歲光頭上學去 那蒸烤回憶仍灼灼熾熱 蟬蛻藝術羅列在苦楝樹上 孵化生命簡歷清楚了然 水,溫存整個夏季 如夢一場演出 永不翻頁的難捨 牛舍裏的牛乾糧(花生枝梗) 西瓜棚煤油燈和漫畫 三角潭田土芭樂澀味口水 挑不完的澆菜水桶 應該牢記 在壩底悠游閉息紀錄 或是 南風悠閑吹落的喝欠 時間征服容顏 劇情刻不容緩加碼 苔薄日舊 拾起荒老塵味 青春上鎖 愛恨入土 沒誰俘虜了誰 白花花陽光 一樣白花花(稿費贈大同之家)
-
不熟的孫子
你媽說你很忙 上補習、學鋼琴、寫英文作文 我點頭,說:孩子有前途 然後切了一盤你不吃的水果 放回冰箱第二層 你爸說你長高了 我說,是喔 那件紅色背心應該穿不下了 可我還是洗了、曬了、摺好了 疊在你沒回來過的枕頭上 我們視訊 你從螢幕那端露出一顆頭 「哈囉阿公!」 「阿公你聽我說……」 然後你媽接過電話: 「他要去寫功課了喔,改天聊。」 我點頭 跟你說「掰掰」的時候 你人早就不見了 我關掉螢幕 窗外風大 曬在陽台的背心被吹得發抖 就像我這顆被遺忘的老番薯 烤得暖暖的 卻沒人記得拿來吃
-
葬花……
花落本無因 當時枝頭好豔麗 人間正無雨 竟落一處乾涸地 葬花本淒美 只嘆烈陽無淚滴
-
老友重逢
冬日近午, 陽光微微, 輕灑如夢。 我帶著厚重棉被, 披掛在銀灰衣竿上, 讓他洗個溫暖冬陽浴。 微風輕輕跑來, 帶著棉被一起盪鞦韆, 來來往往, 上上下下。 微風輕語: 「老友,你又變重了!」 陽光豪爽: 「沒關係,讓我把你烘得輕盈又暖和!」 棉被笑了, 笑容在杆上流轉如鑽石; 又像一串串晶亮小秘密。 這是老友們的久別重逢, 一朝一會, 誰都沒缺席。 夜晚, 我擁著棉被, 像擁著冬陽的溫暖, 也擁著醇厚的友情, 深深入眠。
-
運動場的回憶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段時間的周末假日,一支士氣昂揚,動作靈敏的軍方橄欖球隊,經常來運動場練習,看他們在球場中奔跑衝鋒,爭先陷陣,穿越得分的奮勇精神,真是讓我們這群小伙子個個欽羨不已。每年春節期間,軍中派出舞龍舞獅隊軍民同歡,運動場就是主要會師地點。有一次運動會,出現了令人驚喜的賽馬活動,同學們在看台上看傻了眼,不斷拍手,加油叫好,興奮極了。另一次運動會場上,我們這一年級全體男生上陣,表演操槍「劈刺」大會操,學校特地請來軍中資深師傅級教官,使用真槍練習了好幾個週末,才能「出師」上陣,竟也有板有眼,贏得不少掌聲。 曾被譽為戰地最高學府,金中一直當仁不讓且十分稱職的扮演這樣互動的角色。後浦小鎮就像關愛示範中心國民學校一樣,也一直默默支持照顧這所有如家中書房的「學堂」。在金中求學的同學,幾乎都是來自金門各鄉鎮的子弟,大家親如家人一般,這是何等難得修來的深厚機緣。示範中心創校較早,是歷史見證,一直也是後浦小鎮居民心中最疼惜的寶貝。 當年,金中的學生幾乎有將近半數是示小的畢業生,有如兄弟般的兩校,隔著民權路對角相望,位居其間的就是運動場。兩校深厚連接的機緣,好比學生們求學的成長地圖,同學們攜手接力,年復一年,在兩校求學進步,不斷逐級發展而上。兩校學生都是後浦小鎮居民,也是金門人對未來的深深期盼與希望所在。個人同時身為兩校校友,想來,常常滿溢幸福心情。 金門冬季嚴寒,回憶中,當年求學時,若逢寒流來襲,每年總會有一、二次,早晨升旗後,教官們帶隊,全體列隊慢跑,從運動場南面排門出發,前往靠近南門海邊的莒光樓。稍作休息,再原路慢跑回校早課。前後一個多小時的活動,讓人全身暖和有勁。難忘那樣的年少歲月,旺盛的體能與活力,真值得回味。歲月易得,卻嘆其遠,直讓人低迴不已。 奔馳的光陰 運動場是我們中學時代主要團體活動與運動健身的地方,每天早晚升降旗典禮,體育課,運動會與大型團體操練活動……,都在這兒度過。難忘每次體育課後,從球場回教室,依然話題不斷,或是婉惜許多未進的球,或是興奮討論剛才如何巧妙的頭槌頂進一個角球。 運動場更是我們每天上下學必經之地。難忘沿運動場圍牆邊放學回家途中,路過母校示範中心國小,很想回久違的校園走走,只為好好看看當年手植的小樹,不知現在長得如何?重新問候那一直寄掛心中的老合歡樹與老榕樹,回味當時,樹下夜讀,溫書,遊戲,沉思,或與老同學們開懷談心的情景。心裡卻老惦記著明天的考試,只能說以後再來,匆匆回家,準備晚上溫習數學。 有如在家鄉學生時代回憶的索引,沿著記憶的甬道,彷彿昨天一樣,小學時初次造訪運動場的機遇,竟連接了與母校金門中學最早的緣分。每天上下學走過運動場,春去秋來,歲月如流,六載寒暑,令人難忘。 四季的回憶 春來料峭,清晨走過細雨的運動場,微風中,快步前行,偶見一雙燕子飛逐東風而過,心中亦感喜悅。 夏日炎炎,頂著大太陽回校午課,運動場上時有軟風薰過,蟬鳴偶能捎來一些涼意。若是夜來星斗滿天,晚風拂過,倒也讓人心曠神怡。 秋高氣爽,走過運動場最舒服了。涼風習習,高掛的藍天,清雅得有如一塊畫布,讓人開心得想順著跑道奔跑,就像小時候第一次來到這兒一樣。 冬季嚴寒,走過運動場最是難受。北風揚起小沙礫,直撲臉上很痛,總是把衣領豎得高高擋著,同時小心書本與帽子別被吹跑了。頂著風前進,竟有些悲壯的氣氛。 隨時光流轉,運動場與金中校園合成了每一位金中人共同的中學生活回憶場景。無論何時何地,總能憶起,當時年少求學的歲月,常常走過這裡。 後記 有緣在母校金中求學,前後六年時光。本文記述當年母校金中運動場情景,皆為1969年以前的記憶。回憶中,常常滿是懷舊的心情,也能稍稍撫平遊子的鄉愁。 一般而言,有關環境、設施或建築,常常因整體計畫或實際需求,進行必要的因應與調整,或做不同程度的改變,都是很正常的作為。其成敗關鍵,在於原有設計思維,主要功能,與人文條件是否已被適當考量或保存,並能與時俱進? 深富紀念意義的建築,值得好好保存。這個運動埸有太多金中人與後浦小鎮居民共同的記憶,實在太珍貴了。 從母校畢業多年後,運動場景觀已有許多改變。就其大者觀之,試舉其一,運動場東面圍牆中段,直通莒光路的出入口與台階已被封閉,改築更高的圍牆,有形與無形地阻隔了金中校園與後浦小鎮相互親近的甬道;南面排門下,加了一道冰冷的伸縮式鐵柵門,時間似乎遺忘了曾經彼此一起守望多年的那一分珍貴緣分與情誼? 原本美麗宜人的綠蔭大道,不意有了狹隘閉塞的印象,自我封閉的運動場,失去了開放空間的本意,運動場的整體樣貌竟有些蕭條,最是令人婉惜。 走筆至此,母校求學的中學時光,彷彿又在眼前。校園情景,與課堂書聲不停閃過腦際,我們的運動場也常在回憶中出現。更難忘的是,與母校有緣相互守望多年的後浦小鎮,是我優雅靜謐的家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