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歡迎來讀后盤村
金中畢業的部分校友要來后盤村走走,邀我導讀,自忖所知有限,推薦他們找更合適人選(例如村史作者王振漢老師,或久居村內的水泉兄、先凱兄)。因我出生在后盤,然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戰後,幼齡隨家人遷台,直到大學畢業才返金任教,未返村中居住,於后盤宛如過客。然炳洳老弟抬愛,堅持要我來引導,前人常說:無牛使馬,老馬先正,只好勉力為之;事後覺得當天所言不足,在此稍作補述。 八月二十日下午三時,我與許丕肯、顏炳洳、楊麗吟、許啟鑽、許啟耀、陳芳儀、王先喚、楊義群、楊麗團、梁正偉、大忠、蔡淑玲、楊健群、李永忠、李固治、成勇山、蔡美真、張碧汝、張孟宏、義雄、李紀欣、王龍梧、楊志宏等人在環島北路后盤舊車亭附近蔭處點名寒暄,來人有三位舊識,其餘皆為新友。稍後蕭永奇、陳金福兄亦前來。 后盤行政村所轄地理範圍不小,但我伴遊所到乃自然村的一小部份,當日正逢暑熱,烈陽下大家辛苦了。我請大夥先到威濟廟禮敬神明,祈禱今日活動順利平安,廟內有碑刻重建誌、樂捐及人口錢各戶芳名錄,觀者若有心詳讀,可知此廟之初建與重建種種,由人名可知與本村有淵源的新舊居民、信徒,雖以王姓為主,但蘇姓、蔡姓、許姓、陳姓、周姓、廖姓亦有。 廟前不遠處是環島北路,往瓊林方向為險坡,據說以前非常陡峭,與金湖尚義村往成功村的斜坡相似,據老兵謝輝煌說:以前軍車到此,必須換檔爬坡;若不到坡頂,看不到前面的路況。民國四十年秋末,險坡被剷平了厚厚一層,如今車行其中,彷彿走入山谷。日後,軍方又在路的兩側挖出幾個七、八坪大,約四公尺深的長方形坑道,以鋼筋混凝土構工鞏固,成為路兩邊山壁的彈藥庫。戰地解嚴前,此地常有軍人站崗。谷地路面往下削平可能不止一次,如今彈藥庫地面比環島北路地面高一米以上。 環島北路從頂堡往沙美方向穿過后盤山,路右村落為頂井,路左為下井,頂井又可分前厝、后厝。我們先去環北路上彈藥庫遺址外圍看看,再走到下井的大宗王氏家廟參觀,廟中神龕內供奉王氏祖先牌位,兩旁供奉文昌帝君、福德正神,每年冬至,后盤的王氏族人在此舉辦祭祖大典,樑上懸有一些匾額。戰地政務期間,軍人主政,人和政通,在時任金門社會教育館館長(也任宗親會理事長)王秉垣先生的安排下,司令官王多年中將、副司令官兼政戰主任王和璞中將、王玉白縣長、總政戰部主任王昇上將等均留匾於此。廟內楹柱聯對甚多,廊廡壁上有重建及奠安誌,可供學者仔細研閱。 離開大宗家廟,向右前行有一塊稍高水泥台地,地上物是后盤國小教室及操場舊址,國小的辦公廳與部分教室有的已改建為后盤活動中心,另邊尚存教室後面曾是軍中連部與中山室。校區前面斜坡有翁姓祖墓,因翁姓祖婆是王家女兒,葬於此風水寶地,庇佑子孫。再往前曲折經過果園,大溝旁座落一尊風獅爺,此尊與金門各地眾多石獅爺材質不同,乃以木構架,外以石灰、糯米漿混煉塑造,塑造年代久遠。旁邊有解說牌,上有后盤山人所撰〈后盤山風獅守護記〉,閱覽後可瞭解后盤山之風水及風獅爺之由來。 看了后盤下井的風獅爺,回程穿越環島北路,到頂井后厝的王氏家廟參觀,廟中供奉與下井的大宗王氏家廟類似,樑上所懸匾額也雷同,但王多年將軍的軍銜稍有變化,下井家廟的是民國五十一年他任金門司令官掛匾,當時階級是中將,日後民國七十七年后厝的王氏家廟重建奠安所懸匾額,他的階級已升為上將。廟內楹柱聯對亦多,廊廡壁上也有重建落成誌及奠安誌,均可供細讀研究。 今日后盤村的建築與金門其他村落大同小異,都是新舊並呈,但后盤傳統建築的材料較節儉樸實,由保留的兩口古井,亦可知先民刻苦特色,其中一口古井座落在后厝,我們前往觀覽,周遭整理尚妥;此井挖鑿至今有三百年以上,附近有村民所寫〈后盤山古井深情誌〉說明牌豎立於旁,遊客若有意進一步探究故事,不妨細讀。大夥又去看金門王─王英坦故居大門等地,后盤村的故事其實還有很多,有心人士可去閱讀村史。
-
跌入福州西湖裏,身在荷香水影中
經常健走太武山者,應該都見過蘸月池前、鐘鼓樓兩側荷花綻開的樣子。墨綠的傘形荷葉中,穿出幾根細瘦的花柄、柄上支著十數桃紅粉白花瓣,花瓣中心是一個翠綠或金黃色圓柱帶鬚的蓮蓬,嬌弱猶六宮粉黛、清麗勝出水芙蓉。 在海印寺植栽荷花之前,從未如此近距離觀賞過它的設色之美,甚至在荷與蓮之間還混淆莫辨;而有了品賞海印風荷的經驗為底,八月下旬的一趟福州之行,又一次次邂逅荷花幽雅出塵、媚而不妖的身姿。 永泰是隸屬福州西南的一個縣,永泰方壺岩是民間道教閭山派神仙張慈觀(民間多稱法主公、張聖君、法主天君、張公)出生地。金門目前供奉張聖君的宮廟已知的有三處:中堡的張公廟、金門城東門境的張公廟,及昔果山的法主天君廟。 去年夏天,我們同學走讀團,曾央請吳啟騰老師深度導讀了昔果山,從聚落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演化生成、與后湖村的人文呼應……,其中也包含庇護村民的風獅與法主天君廟;今年五月走讀金門城,由在地同學鄭俊揚、成勇山解說導覽,俊揚的民宿左側即是張公廟。而中堡的張公向來靈驗,求神問事者往往大排長龍。數日前,秀佩同學栽種的無籽芭樂果熟,拿了數顆到志宏同學新居分享;在涼風習習與濃香咖啡為伴的閑聊中,聽志宏說了宅後為金沙昔日「萬人煙」(喻萬人居住)故址,及當初新建住宅方位走向拿捏不定時,請示中堡張公決斷的過往云云。 方壺岩為張聖君(張公)母殿所在,由左側山壁間觀音洞及承天台俯瞰,巍峨宮殿,紅牆黛瓦,落於群山環抱的谷中,殿前景觀圓池及殿後二里許的天池,都有荷花迎風拂動。之後,到福州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這處曾是福州商業碼頭及貨運集散地、瀕臨閩江支流白馬河、三捷河的水陸樞紐;高大樹冠沿著舊河道一路鋪開、空氣裏瀰漫著淡淡的茉莉花香。 沿河街區的各種古建築,高大的門頭下,吊著圓柱形或紅或黃的燈籠,不少商幫、會館及充斥著現代巧思的茶館,見證了福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繁榮盛況。在以茉莉為市花的福州,穿行上下杭街區的三捷河,河道並不清澈,也沒有荷花的影子;但在真君弄及法師亭民居的陶缸裏,仍有單弱的荷苞待放。 由於住在離東街口不遠、陸莊站附近的酒店,到處都有共享單車。一元左右的車資,就能抵達三坊七巷、西湖及西禪古寺。於是細細地走遍了每一坊、每一巷,白天走、晚上逛。但對於遊人如織三坊七巷,除了幾個人物或海絲紀念館,餘者皆是充斥著濃厚商業氣息的街鋪,沒有特別令人驚艷的亮點。 倒是西禪寺與福州西湖,讓我流連往復。福州西郊怡山山麓的西禪寺,入口處九曲橋左側的池中,矗立一座白色觀音塑像;橋的另一側,是一棵氣根衍生蔓延的大榕樹,盤踞大半個放生池,池中錦鯉及烏龜漫游。池後是十五層、六邊形的報恩塔及五百羅漢堂組合的天際線。報恩塔前有一棵歲數千年以上、早已中空、只剩樹皮但仍頑強生存的宋代荔枝。從明代起,西禪寺的荔枝就極富盛名,寺院也有「啖荔詩會」傳統。時人有云:「閩中荔枝甲天下,西禪荔枝甲閩中」;近現代文學家郁達夫曾遊西禪寺品荔枝後賦詩:「陳紫方紅供大嚼,此行真為荔枝來。」而宋荔老樹與明遠閣間,有一圓池。池中遍生白色荷花,與古色古香的三孔拱橋相映成趣。(注:陳紫、方紅是荔枝品種) 遊福州西湖時,沿著環湖步道,就能看見當年金門設縣的關鍵人物、許世英題寫的「擊輯碑」;從「大夢松聲」牌坊下拾級而上,沿途怪石嶙峋、亭臺樓閣;同一方向尚有夢山摩崖題刻、1672年題刻的薩氏賜塋圖銘,首二句為「大夢之陽墨池湯湯,林巒蒼鬱煙靄相望」,在歷經353年風雨後,仍然契合當下的景況。 環湖步道的另一側,有西湖書院、湖西亭;有林則徐禁煙亭、讀書處及桂齋。幾株高大桂樹橫跨白牆與屋脊之上,蟬聲唧唧。而書齋的對面有「三百三十有三士石」及「荷亭晚唱」亭。荷亭前及周邊湖水中,滿是形態各異、狀極綺麗的荷花。為了多角度拍攝荷花,我繞過步雲橋、行至在雄兵橋下步道。未料步道有一斷處,湖水中有三石銜接兩岸。或因多雨水故,三石中有二石沒於水中,水面上僅餘一石;惟斷處不寬,感覺小心點應可邁過去。 我提醒自己謹慎落腳,但就像遭「莫非定律」詛咒一般,果然一腳踏空,跌入西湖裏,半個身子陷入荷葉包圍中。雖然半身漉漉、狀極狼狽,但遊興依然不減。林則徐曾為家鄉西湖題寫楹聯於荷亭,曰:「人行柳色花光裏,身在荷香水影中。」我算是深有體會、也親身踐履了其中真意。
-
文學與愛情在塔尖會合了
小書齋裡,迴盪著擄掠我心四十年的〈莫爾道河〉樂曲──捷克國民樂派作曲家史麥塔納傳世之作《我的祖國》交響詩六首管弦樂曲之一。這部作品展現十九世紀末興起的民族主義音樂風格。每一個音符都訴說著波西米亞的歷史故事,描繪其美麗地景與動人的傳說,史麥塔納的愛國情懷表露無遺。 聆賞〈莫爾道河〉從涓涓細流到水量漸豐、加速奔湧,隨著水勢浩蕩河面增廣,氣勢雄渾而波瀾壯闊,在聖約翰急流上迸發出萬朵浪花兒……;那情狀,直教人心緒翻騰……。我努力靜下心來,思想著這曲式行進的姿影與戲劇性的演繹,腦海裡幾次閃現文學家東瑞與他的文學伴侶瑞芬。妙啊!這莫爾道河,與東瑞的文學生命歷程像極了;這條河與他們兩人的愛情進行式及人生況味,也恰恰吻合呢! 小米夫人名言:「每個人都在築一座高塔,期盼有一天,所有榮耀在塔尖會合。」二十出頭的東瑞正在築他的高塔,一邊唱起〈小河淌水〉:「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妹在遠方~~」這阿妹是誰呢?是東瑞的姨表妹:聰穎靈慧、笑容甜美的瑞芬。對於個性敦厚篤實的東瑞而言,他心裡清楚--文學,是他今生最繁華的夢想;而瑞芬,卻是他靈魂深處最渴慕的遠方。那時,東瑞的生命小河裡,流淌著涓涓滴滴細膩的真情,使得原本不可企及的遠方,一天天被他拉近。終於,東瑞牽起瑞芬的手;二人開始逐步落實他們的文學大夢……。 小倆口成家,雙薪合力打造幸福家園。從汗水開始,一步一腳印努力向前……,不論是藍領差事、或是白領職位,東瑞總是全力以赴;公餘之暇,筆耕是從不間斷的使命。他同時為五家報紙寫專欄,氣吞山河,文學聲望日隆;接受許多報章雜誌及電視媒體專訪,遭其正職公司同仁相忌,側面施壓,甚或逼迫東瑞離職。 短暫失業的一家之主壓力極重,當時母親從印尼移居香港與他一家四口同住,東瑞身為人子、人夫、人父確實焦慮。所幸,母親常為他加油打氣:「大丈夫,何患無職?!……」。愛妻瑞芬賢德,從不抱怨,只在他身旁安慰、鼓勵。東瑞沒讓一對兒女知道爸爸失業,怕影響他倆快樂無憂的童年。在失業期間還購買新玩具給孩子們玩,讓全家氣氛仍然維持往常的歡樂。求職過程中東瑞內心焦急奮力苦撐,拚命寫稿,賺取微薄稿費,與瑞芬勉力支應家用所需。突然,文學,神來一筆,為東瑞帶來幸運轉機,那是一九九一年,東瑞以一篇題為〈山魂〉的散文參賽獲得首獎,獎金高達港幣一萬元……。 某日,東瑞與瑞芬共同商議,決定「雙騎結伴攀虎山」,明知出版業經營不易,卻毅然決然在他們定居多年的香港共創「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夫妻同心拚搏。幾年後,涓涓細流的小河水量已漸豐滿,流速暢快力道十足,河面也寬闊了;已然有滔滔大河澎湃之象……。東瑞五十二年來創作的千萬文字雄兵早已巍峨如山,他總共出版一百五十種單行本著作,不少作品瑞芬也共同參與完成,「文學二人組」成績斐然。獲益出版事業今年三十五周年,出版了六百多種著作,其中不乏當代文學名家大作,著實令出版界與文學同好刮目相看。讚嘆哪!東瑞、瑞芬的文學與愛情在塔尖會合了! 二O二五年十月~十二月,金門睿友文學館陳長慶館長盛情邀請文學家東瑞與瑞芬榮返原鄉舉辦文學展。如今東瑞的筆下山河已然蔚為奇觀,即將在金門島鄉的文學殿堂發光;正如莫爾道河,在聖約翰急流上迸發出萬朵浪花兒,那般炫目、壯觀。 「筆下山河壯‧東瑞文學展」10月2日開展,東瑞與瑞芬回想年初,兩人懷抱著重返太武山朝聖的激情,協力同心開始準備展覽資料,耗時八個多月,裝箱、郵寄、託運,分批抵達金門,包括東瑞文學創作珍貴手稿、媒體報導之剪報與圖檔、海內外一百多場學術講座資料及影像、世界各地各類文學獎獲獎紀錄暨數十件獎座、獎狀,以及東瑞文學生涯中最重要且尚有存書的一百二十餘冊著作:極短篇、短中長篇小說、散文詩、散文、遊記、兒童文學、少年文學、評論……等各種文類作品。這一場越洋跨海而來的文學盛宴,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要錯過。
-
白露過後
九月伊始,秋意漸漸浮現,但暑氣仍未全退,「秋老虎」依舊在發威。今年金門的秋天,雨水比往年豐沛許多,田野間草木繁盛,綠意正濃,仍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今年的白露節氣落在9月7日,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同時也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每年八月中(西曆9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此時節清晨時分水氣容易遇冷而在葉片或枝芽上凝結成小露珠,依古人五行觀,秋季屬金,色為白,便成了「白露」命名的由來。 白露過後,代表著正式拉開了秋天的序章,是反映自然界寒氣增長的重要節氣,因此日照時間漸漸縮短,大地的溫度下降速度增快,晝夜溫差逐漸拉大,白露開始也就代表結束了夏天的悶熱,天氣日漸轉涼,所以友人若要來金門旅遊,我都建議他們9、10月來最好,因為這個時節來金門才能領略所謂的「秋高氣爽」。 進入「白露」之後,在晚上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打赤膊了,以免著涼。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說,白露前後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年輕時讀詩經,讀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無不為詩句流露出的淒美著迷不已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這首《秦風.蒹葭》,在中國人眼裡應該是最美的詩句,人人都打心眼裡喜愛這首詩。 其實這首詩還有下兩節「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只是後兩節比較深奧,沒有首節來得出名。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意思是指河邊的蘆葦茂盛,秋深時節,露水已凝結成霜,用來描寫深秋時節,河岸景色的清冷與茂盛,並暗示了尋訪意中人時的艱難與渺茫。全詩的每章第一句都在寫秋天的淒苦。詩裡邊有兩個意象:一是蒹葭,從「蒼蒼」到「淒淒」,再到「采采」,心境漸漸轉為蒼涼;另一個是白露,「白露為霜」讓我們的思緒凝結在秋天的肅殺氣中,而「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把我們帶入一個悲秋的氣息中,因為從來都是悲秋比傷春更顯得詩情畫意,這也是這首詩可以傳頌千年的原因。 記得約在民國64年底或65年初,我國中畢業上高一時,在已拆除的金聲戲院觀賞過電影《在水一方》,這是已故言情小說家瓊瑤的小說改拍,由林青霞和秦漢這對俊男美女組合的賀歲片,當時迷倒無數少男少女,一首主題曲由歌手江蕾演唱的「在水一方」更是傳唱至今,這也是詩經「在水一方」第一次深深刻入我腦海。 白露一到,往事如煙浮現。如今年歲漸長,不再因春而憂傷,不再為秋而惆悵,只願在四時流轉中,靜靜感受時序遞嬗的美與深意。
-
我與曉楓的師生緣 ──睿友文學展「我欲以文學織錦」引言
我與石曉楓結緣於1980年代的金門高中,我是她高一的導師兼國文老師。 1980年代的導師和國文老師,和學生的關係相當密切。一開學,拿到學生的名單,導師即利用假日進行家庭訪問,迅速掌握學生的學習背景。每天7:00-7:30早自習,導師隨班。下午5:00放學後,打掃教室、環境區,導師亦隨班。每學期18篇週記,基本上,學生周日寫週記,導師週一、二批閱週記。至於國文老師,國英數為當時的主科,故一星期5堂國文課,大多排課於早上,學生學習力最專注的時候,一學期6篇作文。 我視週記、作文為師生間的文字互動、溝通,故常鼓勵學生多利用週記記錄高中生活。每學期的6篇作文,除了一般命題外,尚有創意命題,最後1篇甚至開放為自由命題。因此,我也常有機會看到學生的佳作,鼓勵他們投稿、參加校內外的作文比賽。 曉楓的出眾、出色,一入金門高中即展露無遺,尤其是國文成績,她的週記、作文質量俱佳,文字優美流暢。 那一年,我藉鹿橋《人子》<幽谷>一文來創意命題,我先朗讀<幽谷>,要學生筆記大要,但留下空白的結尾,留下思考的問題:「花期僅有一次,那株最得天寵的小花,最終開放成什麼顏色的花朵?」作文交回,曉楓的筆順、文美、巧思,令我為之驚艷! 那一年,我帶曉楓搭機赴台參加全國性的作文比賽,比賽的過程、細節早已遺忘,記憶深刻的,反倒是當時校方沒有出差的食宿提供,我們師生2人同住我大姐的永和新居,喜歡烹飪的大姐夫煮了一大桌的佳肴款客。 很巧地,2年後,我成為曉楓妹妹曉娉的導師兼國文老師,再訪石府作家庭訪問,很自然地與經營美容院、能幹、溫婉的石媽媽聊起兩姐妹。石媽媽說:「曉楓高二分組時,原來填理組。後來在校園中遇到洪老師,與老師聊天後,竟然改填文組。」 是嗎?我倒是不曾向曉楓求證過此事。 高一的曉娉妹妹成績也很優秀,但在曉楓姐姐的強烈鋒芒下,難免略顯平淡。更巧的是,我同樣帶曉娉赴台參加作文比賽,同樣住永和大姐家。看來很文靜少言的曉娉,返金時竟然很浪漫地買了把光艷燦爛的鮮花帶上飛機。 多年多年以後,曉楓成了名教授、名作家,偶而會回金門上上課。有一次,應陳為學校長之邀,在金城國中講<楊牧在金門的當兵歲月>,我特地前往聆聽。講臺上的曉楓教授侃侃而談,台風穩健中見優雅。下了講臺,我們一起輕鬆地吃便當、聊家常。 2020年,金門教育處開始籌辦「浯島青少年文學獎」,我與曉楓幾度同為散文組的評審委員,藉著視訊喜相逢,一起討論孩子們的作品,一起評選佳作的名次。 2023年,在金門文化局的支持下,石曉楓、吳鈞堯合編金門文學讀本二書《浯島潮聲:詩歌、散文卷》,《牧野篝火:小說、報導文學卷》。 《浯島潮聲》散文卷選取十家:楊牧、焦桐、林媽肴、牧羊女、洪春柳、洪玉芬、吳鈞堯、石曉楓、林靈、周怡秀。我以〈紅瓦素櫺古厝美〉,曉楓以〈關於一條街的身世〉,同被選納。 2025年7月,曉楓睿友文學展「我欲以文學織錦」,邀我當引言人,師以生貴,我很樂意與曉楓再添一頁師生新緣!
-
環教史觀與永續實踐
金門環境教育發展歷程雖然充滿挑戰,但由於島上有豐富的生態、歷史與文化資源,使得環境教育之推動獲得優異的成效。從海岸的潮間帶到濕地生物的多樣性,從聚落巷弄間的閩南古厝到戰地遺跡,讓金門環教推動不僅能親近自然,更引領人們深入認識這片土地多元且獨特的生命故事,使得金門的環境教育之經營管理漸入佳境。 近年來,各級學校紛紛將在地環境納入課程設計,透過戶外教學與實作體驗,讓學子能夠實地觀察、動手參與,感受生態與文化的交融。社區組織亦積極參與推廣,舉辦講座、導覽與生態調查活動,攜手守護金門的自然資源,共同孕育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與責任。 回想金門推動環教初期,尚無環保與環教主管的相關機關,直到民國八十二年,才由衛生局開始負責推動環保與環教,使環保及環境教育逐漸成長茁壯,隨著時代演進,相關法規與制度逐步完善,金門的環境教育模式也更加多元。不僅學校與社區積極參與,政府部門與民間團體更是攜手合作,推動各類生態保育計畫和環境監測活動。這些年來,透過跨域交流與專業培訓,金門逐漸形成具地方特色的環教品牌。結合自然資源發展環境教育課程,讓參與者從實地走讀中細細體驗自然與人文的共存之美。這股從基層萌芽、全面參與的力量,正為金門的永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也讓環境教育持續向前邁進,展現出令人驕傲的成果。 為因應世界潮流,行政院於民國七十六年成立環保署,成為全國環境政策執行之最高機構,也讓金門在推動環境保護與教育時,能夠獲得更多資源與專業協助。此後,金門不僅參與全國性大型環保競賽,更積極響應世界性環保議題,逐步將國際視野融入在地實踐。隨著全球環境意識的抬頭,金門持續深化與其他離島、跨縣市及國際環保組織的交流合作,將本土經驗與世界趨勢相結合,創造出兼具傳統與創新、地方與全球並進的環教模式。這份不斷進化的精神,將為金門永續發展注入無窮動力,讓這座島嶼在守護自然之路上,持續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 民國七十六年八月,行政院衛生署環境保護局升格為「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民國八十二年七月起本縣環保事項移由「金門縣衛生局」辦理,民國八十九年三月正式成立「金門縣環境保護局」,民國九十九年三月環保署升格為環境資源部,進一步強化地方推動環境保護的專業能量與制度基礎,讓各項環保政策得以更有效率落實。 近年來,金門的環保與環教蓬勃發展,持續深化與創新。除了一般環境知識的傳遞外,更強調公民參與和永續行動的實踐,加強推動低碳生活、綠色觀光以及資源循環再利用等具體措施,使環境意識落實於日常生活。未來可望開發更多結合在地產業、藝文創作與生態旅遊的教育方案,讓不同年齡層的居民與遊客都能在親身體驗中培養對自然的敬畏與珍惜。此外,隨著科技進步,AI數位學習及互動教材的應用,也將為金門環教注入更多元的新元素,延伸學習觸角至校園之外,促進社會整體的環境素養提升。這份對土地的熱情與責任,正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金門人,成就一座與自然共生、世代傳承的美麗島嶼。 隨著資源整合與人力提升,金門在廢棄物處理、水資源保護、空氣品質監控及生物多樣性維護等方面皆取得明顯進展。環保局不僅加強與社區、學校及產業的合作,更推動環境教育扎根,積極引入綠色科技與永續管理觀念,使綠色生活逐步成為居民日常的重要一環。這一連串的努力,為金門營造出安全、健康且宜居的生活環境,也奠定了未來環境永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
印象浯夜
回首往昔,總有一些日子不經意間被時間標記,當我翻檢生活篇章時,不得不對自己的部分過往進行告別,很難體會這是一種怎樣的心境與情緒,這也才驚覺自己與「浯夜」竟已走過了漫長的歲月,就讓我來談談印象浯夜吧。 我和金門日報結緣始於一位資深總編對菜鳥作者的偏愛。有道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就我而言,那就是一份機緣了;機緣於對前程的迷茫,尤其還有著許多不確定因素的加添。一位高齡考生面對浩瀚的書海,不知該選擇上岸,還是繼續浮沉,基於這樣的莫名與不安,嘗試著將自己的一些生活感知與心得堆砌成詞、積澱為文,投書到了我從小看到大、也是最熟悉的日報副刊。未久,很意外的接到了總編的來電,除了語多嘉勉外,還特別叮囑我要堅持的寫下去。事實上,在那種情境下,寫作對我而言,或便是一扇對外的窗,我敞開了心扉,與其說是一種表達,更多的接收到了外界的指引;原來情境可以這般的轉換,心靈可以滿足多元的嫁接,原來人生還有更多的可能。就這樣,我的寫作之鑰似乎被轉動了,進入了下一階段的欲罷不能。 自2002年8月起,我便嘗試了許多投稿,當然未經採用的比例也不小,但有段時間似乎是「魔怔」了,不管會不會被採用,我只負責繼續寫,甚至還給自己定下了每日的字數指標;沒靈感也瞎寫,再將其歸入一處無名的「新資料夾」,靜待那日能拾掇而用。我首篇得獎的小說便由此而來,遺憾的是這個好習慣沒能繼續保持,特別是在年歲漸長,記憶漸減的時候,那股初生之犢的熱烈,多少已被時間消磨。 和浯夜真正邂逅在2009年7月24日。炎熱的夏天,我發表了一篇〈熱情的邂逅〉,更多的是躁動下的崢嶸。投書前心裡一直很忐忑,要說我曾參與過浯副園地的耕耘,那浯夜該是最令我心虛的部分,特別是很難想像在多年後的某一天驀然驚覺,原來自己正置身其中。 我大抵了解一些浯夜的歷史。初始浯夜是金門日報編輯對浯洲一日的心情小結;題材不拘,風格不限,獨顯那時報人的筆墨風采,或許是為了神秘感,以筆名發表者居多。猶記得多年前老報人、新社長到任時,某編輯在浯夜寫道:「老幫主殺回來了,第一天便說了很多帶種的話,一幅『少康中興』的姿態……」,後面自然還有諸多期許與憂心,時至今日,那個菜鳥作者竟也成了新社長,再讀這些文字,箇中滋味更顯複雜,著實難以言表。 2025年9月,像極了15年前那個揮汗如雨的夏夜,一旁堆疊著早惹塵埃,又捨不得扔的考公教材,菜鳥如我依然對著電腦螢幕「書空咄咄」。狀似一回美麗的錯誤,引領我敲出一篇篇的文章,跨過一道道的坎,成為今天的自己。那段激昂卻又迷茫的日子,竟彷如昨日。猶記當時有位考友對我說:「在未來的某天,你會發現『我就是我』很重要,你該慶幸你的堅持不懈」。 多年後再回望,或許我仍會感念:幸好當初的那個我願意提筆,更慶幸在最迷惘的時候,文字為我打開了一扇窗。該是暫別的時候了,雖然我依然可以發揮點小小的權力繼續寫下去,割捨的也僅僅微薄的稿費而已;但誠如老話所言:「可以考驗人,但不要考驗人性」,對浯夜而言,一位合宜的作者好過一個帶種的社長。5892天的緣分,就像一顆流星,在某種情境下或是一閃而逝,佇足心底的情感卻深厚無比……。
-
台金樂緣一曲牽
我整整燒腦了五個月,不敢說是第一,但絕對是唯一的台金薩克斯風兩地匯演,終於在2025年8月5日(週二),在金門的救國團圓音、圓夢了。 話說今年三月九日,我隨金湖國小舞蹈團,遠赴嘉義民雄參加一年一度的全國現代舞大賽,隨團家長就屬我的年紀最大,坦白說,此行我除了陪伴長孫女參賽外,還想順便拜訪嘉義縣市的兩對好友,一對是嘉義縣的校長夫婦,他們兩位都是師鐸獎得主,在嘉義杏壇素孚眾望;另一對則是在嘉義頗具聲名的建築師和結構技師夫婦。 承蒙兩對在百忙之中趕來我們下榻的飯店探望師生,還送來一大堆禮物,讓每位團員都有賓至如歸的親切感,我自己也感到異常興奮。 三月十一日,陳文宗校長在送我往水上機場報到的路上,我好奇地問他:「想不想到金門和當地的樂團交流?」他回說:「好是好,但是苦無管道。」我答說:「讓我試試看好了!」返回金門的第二天,我打了通電話給碧山樂團陳團長國琍告知此事,他答得爽快:「請校長安排就是了!」得此佳音,我除了立刻回電文宗校長(他是號角響起薩克風重奏團創團團長),並把自己的構想,打好字傳給他。翌日,他們在例行團練時,文宗校長把我的構想傳達給團員,馬上達成擇日來金門交流兼旅遊的共識。 此次兩樂團能如願順利交流,我要特別感謝兩位靈魂人物--嘉義陳文宗校長和金門陳國琍團長;設若沒有他們首肯,即使我有三頭六臂,再怎麼神通廣大,肯定也無法成事的! 值得一提的,陳福海縣長、陳榮昌局長、許績鑫處長、陳佩玉校長、陳文顧鎮長、張國威董事長、陳龍安董事長、簡素枝校長、陳俊汕指揮、陳明鴻團長、沈煥東校長,以及太武山下民宿、八二三行館等的全力支持、協助、指導,都是圓滿此行的大功臣,恕我無法一一列舉,但請讓我肆無忌憚一次──你們都是全世界最棒的,我好敬重各位啊! 尤其是友團的沈煥東校長,他竟能忍受我每天好幾通高分貝的「騷擾電話」,讓我這個超級雞婆兼超大嘴巴的媒人,早也叮嚀,晚也囑咐,讓他鎮日耳根不得清淨,片刻不得安寧。 我在想,這樣的一個活動,應該只是一個好的開始,我衷心期盼──年年有此日,歲歲有今朝。 我要請嘉義和雲林(有三位團員)友團的好友們放心,我會始終守在這方土地等你們的,你們可以隨時過來交流切磋喔! 「綿綿細雨中,嘉客翩來訪」,這是我第一時間在欣喜之餘,發給群組好友的訊息。是的,最難風雨故人來,這個享譽南台灣的重奏團,就是應我之邀,排除萬難,在八月四日到六日,專程跨海來金門演出兼旅遊的。 忝為主人,在這短短的三天裡,我勉力為貴賓們講解我摯愛的金湖國小、光華園餐廳、夏興太武山下民宿、成功陳景蘭洋樓、救國團,並陪伴他們參訪金酒公司等處,所到之處,皆大獲歡迎與高度讚賞。 尤其是八月四日下午,金門一直下著雨,雨勢時大時小,我幾乎是豁出去了,根本不管自己身上和背上流的到底是汗水或者雨水,先做好稱職的解說員再說! 我退休七年多了,在教育、文化、藝術等領域,我始終抱持著一顆「甘願做,歡喜受」的初心,心甘情願地做了一些心安理得的「傻事」,只覺得在這兩千多個日子裡,自己變得快樂,更健朗,至於其他利弊得失,坦白說,我早已看淡了!
-
吳鼎仁2025彩墨畫集 「彩墨畫百幅.自題詩百首」
「吳鼎仁2025彩墨畫」展,本月六日起正在金門縣文化局隆重推展出來!同時《吳鼎仁2025彩墨畫集》──「彩墨畫百幅.自題詩百首」出版了!序曰: 經過四年,我彩墨畫又新創滿百幅,畢生追求的藝術,稍進新高的境界。年過古稀,筆墨精熟之外,意境、詩境漸在筆尖聯袂展現。寫景寫情,描繪心中金浯鄉情的感懷,也有觸及島鄉外的景緻入畫,開闊眼界,寫入情懷。 「詩書畫」是中國傳統「文人畫」的藝術境界,也是畢生所仰望,效法先輩的高度,如明唐伯虎、清鄭板橋等,在他們水墨畫作品中,題上發人深省的詩文,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題寫的書法靈動,筆墨神韻契合書畫同源。往往文人畫家草草數筆不求形似,增用灑脫書法,題寫濃情深意詩文。文人畫,往往詩文比題寫書法感人,書法更超越畫作的境界;詩文比書法好,書法比畫好。唐伯虎、鄭板橋兩大家,卻是詩書畫具精,成就一代的名家! 多年的感悟,基於現代藝術多樣性的表現形式,現代藝術、文學分工精密、獨立。彩墨畫,是我作為繪畫純粹藝術的創作表現。一幅作品畫完成,標題、落款、用印即可,在畫面不必過度題寫、贅述,讓觀賞者直接面對繪畫作品,眼觀心受的視覺藝術,可不求圖文並茂,無需詩書畫駢臻。 彩墨畫,是融合傳統水墨技法、西方繪畫色彩的現代藝術形式,以水墨為基礎,加重色彩;東方美學、多元媒材,具有傳統特質和個人時代風格的結合,呈現出現代藝術的視覺效果。現代、後現代對傳統繪畫做了些許傳承和改革,人是處在現代東西文化交融的時代,把感知、視覺情感,現代進行式的表現。古為今用,基於今日環境,創作出更具未來的彩墨畫,反映當下創新格局,這是藝術的開創性,與時俱進!探索文學、藝術的美感,追求美的本質思維,概括了新的時代意義。 多年筆墨的提煉,藝視境界的成長,還是難臻於完美的呈現,要有自知自覺,只得盡心竭智,繼續創出自己的繪畫藝境!去年2004是我的龍年,〈行天宮困地龍〉畫出我的困境,抒發心影。幸能安居若素,一整年依節氣推移,「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金門好時節,浯洲物候新,在地景物推移、節氣邅遞平生的感知,24幅全開彩墨,壯觀大手筆。 為了加強這本畫冊的可讀性,及導覽引讀的介入,冊頁稍加解說,每幅畫下列印自作古詩絕句一首,無論是五言或七言,權作畫的解說。最後面的七幅畫,我嘗試用行草,把詩句題在畫面上,在「詩書畫」的藝境,體會一下傳統文人畫的古意!例如〈出磚入石-瓊林古牆〉畫上題詩:「錦里繁華草木萋,破壁斷殘土離離;出磚入石工法古,全身上下花花衣」。百幅畫百首詩,詩,我將另用草書寫成百幅書法作品,再用隸書寫成百幅書法作品,那是給自己雙規的書法作業!詩、書、畫的整合,再分離獨立,作多樣性藝文的呈現。半吊子的人生,樣樣半通而樣樣稀鬆,放鬆情感的抒發也是一種達觀。 筆墨彩半世;詩書畫一生,餘興行吟奏唱,脫俗曠達,蒼茫自在,清涼境,天地心。昔日御風壯遊,吞吐大荒;而今殘指續簫,杖藜行吟。天風浪浪,海山蒼蒼,太華雲擁,武巔月明。聽琴道心,妙造自然,筆墨所未至,靈感先壯行,開懷放歌於吾浯酒香。是為序!
-
我所記得的鄭愁予老師
我的臉書不熱絡。每一年貼文大約十多則,平均起來,一個月也就那麼一則。我尤其不喜歡「發訃聞」。看到好多人「搶先」發布誰蒙主寵召、誰到了佛國,總是深深不解,也只能往好裡想,該人必定哀戚莫名,必須大哭一場、迅速貼文,才能表達哀傷。 聽聞鄭老師過世,我正巧從新加坡回來,旅途事多,而且隔幾天又要到敦煌。也在敦煌旅途上,收到訊息,道是綠蒂主導的中國文藝協會以及鄭珍,要策畫鄭老師追悼活動,希望我兩百字為限,寫點紀念文。 訪敦煌,不似想像中感動,距離張大千等人,在幾乎無人之境臨摹佛像的情境已經大不同,人潮如流,可導遊與當地作家還說,「這算是人少的了……」我的朋友周遠馨來訊息,要留意第九十八窟,可以看到于闐國王與曹氏家族畫像,是莫高窟最大的佛窟。她後來多次尋訪、探究,完成《于闐太子》長篇小說集,且獲得星雲文學長篇小說補助獎。 不知道周遠馨如何長期逗留九十八窟?參觀哪一些洞窟根本身不由己,而是展場單位指定好了。我獲邀撰寫致哀小文之後,也在旅途上帶著鄭老師,想起與他的許多相處細節。 八月二日下午,哀悼活動假中國文藝協會進行,我坐在場地最後排,綠蒂老師約莫介紹時,喊錯我的姓氏,感到不好意思,很快點到我上台說話,當作補償。我什麼也沒有準備,又像是都準備好了,畢竟敦煌之旅,我都帶著鄭老師。 我談起某次五四頒獎典禮現場,鄭老師依然如昔大受文友喜愛,簽名、拍照都有,可是他明明忙著他事。原來鄭老師應主辦單位中國文藝協會邀請,擬了份致詞稿,並當作大會資料,臨時有了異動,鄭老師針對印出的資料數十件,一份一份修潤。 會議就要開始了,鄭老師邊改、邊簽名,也起身合影。 二○○九年春,鄭愁予應文化總會邀請,參加新春茶會,掌握少數的發言權,在聲勢正旺的馬英九前,朗誦為金門書寫的詩。很長的新詩,很長的纏綿,很深的關注,一個人的發言時間,幾乎是其餘幾位的總和。鄭老師選擇在那樣的大場合,為金門喉舌。 當然要談酒。我提到在福州,鄭老師邀請與會作家到他房間小聚,人數七八位無法盡記,但記得有龔鵬程、須文蔚,以及鄭老師為了招呼來客,跑遍飯店周遭的超商,把能買的酒都買來了。我永遠記得他額頭微微冒汗,以及如孩童般的興奮。 二○一四年秋天詩酒節活動,席設莒光樓前,天公作美,不雨不陰,明月當空,對酒當飲、當歌,我與鄭老師相逢一杯、兩杯。我在中國文藝協會紀念會場上說,鄭老師不倚老賣老,不會因為晚輩敬酒,端出架子,讓晚輩得先自飲幾杯幾杯的。 高粱在鄭老師手中,正如玩具在孩童手上,有趣、好玩,可以一起玩一起喝,也可以獨飲。我看見沒有人敬酒的時候,鄭老師也自顧自地,與天地同飲。 於是便有了這首小詩,寫在敦煌之旅途中,印在鄭老師紀念文集上。 〈詩酒節與鄭愁予〉:「莒光樓前/酒杯搖晃秋月/詩人灰髮白衫/為我斟滿。敬酒不勸酒/公杯如將軍大帳/小杯是陣前傳令/戰爭遠了/喝酒不再錯誤而是美麗/又飲時,沒有月暈。額前與襯衣汗透/移往下一個桌次/許多影子地上舞動/再舉杯時/詩人從我們心頭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