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廈建大橋亟待中央政策轉向學者提建設說帖盼獲縣府支持李縣長希望相關部門連同金廈供水供電問題一併進行評估推動尋求中央支持
三月廿三至廿四日在廈門大學舉行的「金廈大橋研討會」已經結束,參與研討會的高應科大副教授黃營芳昨日拜會縣長李炷烽,並提出「金廈大橋建設說帖」,希望獲得縣府支持,讓金廈大橋從構想落實為具體建設。李炷烽對該項提案相當贊同,並指示連同金廈供水、供電問題一併討論,爭取中央的支持。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副教授,同時也是產業與地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的黃營芳,在工務局長張忠民陪同下前往拜會縣長李炷烽。黃營芳、張忠民兩人在三月廿三、廿四日曾赴廈門參與「金廈大橋研討會」,黃營芳特別整理各界的意見,向李炷烽提出「金廈大橋建設說帖」,希望讓金廈大橋不僅僅是紙上談兵的構想,而能真正落實成為具體建設。黃營芳指出,兩岸小三通已經啟動,金廈生活圈也正在逐漸發展中,金門大橋可行性評估已經在九十年七月廿七日獲行政院審核通過,諸多學者專家則於日昨廈門大學舉行的金廈大橋研討會中,從各種角度探討建橋的可能性。黃營芳綜合研討會的結論,認為金廈大橋建橋完成後,至少具有下列七項優勢:一、台金閩區域發展的跨界流動,可使金門成為區域發展及觀光的新天堂。二、目前小額貿易穿透金門,使金門融入大陸閩東南日常生活,消費市場網絡,逐漸形成金廈經濟生活圈趨勢,未來金廈大橋完成後,金廈經濟生活圈將可更加緊密結合,互補優劣勢。三、金廈大橋完成後,區域性能源與集體性公共服務將有重整的機會,尤其水、電能源及醫療服務方面的整合。四、金廈大橋完成後,金門可規劃為兩岸政治協商中心,永久和平地區等,使金門成為兩岸三通的中介橋樑。五、金廈大橋完成後,旅館及娛樂休閒將是金門觀光產業投資發展主軸。六、金廈大橋完成後,將加速台商垂直投資所浮現的台閩經貿機會。閩東南區域廠商更加形成外部性的聚集,金門將成為閩東南區域流動的節點。七、金門扮演兩岸旅客中轉功能的利基,金廈大橋完成後,將有更大的誘因。
黃營芳表示,根據學者在研討會中提出的構想,金廈間建構橋樑的方案有六種,路線一,從小金門的東坑與廈門的縣黃路相接,總長約五千五百五十公尺。路線二,從小金門湖井頭銜接廈門的會展中心東側環島路,總長約五千一百六十公尺。路線三,從小金門后乾澳到廈門的呂嶺路,總長約五千四百二十公尺。路線四,從廈門石胃頭、上嶼,經檳榔嶼至小金門貴山上岸,再從羅厝建橋至水頭,其中金廈段總長六千零五十公尺,大、小金門段約二千公尺。路線五,從廈門石胃頭、上嶼,經三嶼從湖井頭上岸,再從后頭建橋至金門,其中金廈段共六千公尺,大、小金門部分二千公尺。路線六則從廈門香山經赤娜礁、赤礁、后頭嶼、金門嶼直接建橋至金門湖下,這是六種路線當中海上跨距最大的一項構想,全部橋長十二點二五公里。
對於學者提出的諸多構想,李炷烽認為確有推動的價值與可能,希望黃營芳的學界能協助縣府廣泛蒐集資料,做為未來推動建橋計畫的依據。此外,張忠民指出,金門大橋建橋計畫日昨已第二度送入公共工程委員會進行技術性審查,過程中發現中央對建橋計畫的期程有相當程度的質疑,認為評估過於樂觀,要求縣府提送的資料也愈提愈細,似乎有收歸中央承辦的意思。不過張忠民強調,從中國大陸幾座跨海大橋建橋成功的經驗來看,縣府的建橋計畫並不算樂觀,也相當符合實際,只可惜審查過程中受到技術性干擾。
李炷烽則指出,與海滄等大橋相較之下,「金門大橋」只不過是個小工程,遲遲無法建橋只能說是「政策」問題。未來除了持續廣為蒐集資料外,希望相關部門連同金廈供水、供電問題一併進行評估與推動,尋求中央相關部會的支持,尤其目前台省地區缺水問題嚴重,若能趕在六、七月間連同大橋、水、電問題在金門合併舉辦學術研討會,將是議題檯面化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