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心邀鹽光文化基金會專家與西園鹽場退休老鹽工座談
為活化產業文化資源,縣立文化中心計畫在西園鹽場成立一座博物館,昨日邀請鹽光文化基金會專家前往西園鹽場與退休老鹽工共聚一堂來講古,從多位鹽工口述暢談歷史,探詢產業文化資產,從歲月消逝、歷史記憶中讓文化資產再次活化,以補地方文獻資料的不足,傳承地方文化資產。
這項面對面口述歷史座談會,於昨日下午三時假西園鹽場旁新建里公所舉行,由鹽光文化基金會研究員方俊育主持,參與人員有縣立文化中心藝術組周祥敏、金門縣采風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振良及九位退休老鹽工共聚一堂來口述歷史。
采風協會理事長黃振良指出,金門西園鹽場是一座古老的鹽田,根據歷史記載,建於元朝大德元年,走過七百多年的歷史。對於地方上有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需要結合地方人士共同來挖掘、保存進而傳承下來,文建會也大力來推動地方文化傳承工作,因此,只要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動,需要靠更多熱心家鄉的鄉親來關懷,期望能透過口述歷史達到文化傳承、飲水思源的目的。
鹽光文化基金會研究員方俊育並聽取老鹽工過往的點點滴滴,在日據時代擔任鹽場行政工作的莊太白老先生表示,在鹽場工作屬他最早,回想起砲戰時期島上居民對食鹽需求量頗大,大夥冒著生命危險在砲火下採鹽,而當時一天工資只有三元六角,工作的辛苦可以想像得到。黃光慈老鹽工也指出,鹽場關閉了,早期在鹽場工作所使用的機器等器具,應房子拆除時,大部份均拋棄掉,回想過去採鹽的情景,首先要引海水入儲水池,從儲水池送水到給水溝,再放水進入大蒸發池,從大池到小池多道的蒸發過程,由蒸發池到結晶池,最後結鹽的鹽滷,其鹹度以二十四度為最理想,結晶時達到二十七度,這樣結成的鹽味道最好,如果鹽滷超過三十度,所曬出的鹽就會帶點苦澀。為了要知道鹽度度數的火候,其過程又得經過煮後在用鍋炒乾,最後在烘乾成為食用的細鹽。
黃水木也指出在鹽場工作最辛苦,夏天要頂著大太陽,冬天則在凜冽天氣下從事採鹽,半夜遇到下雨時,又得忙著趕快收鹽。收鹽以前是用肩挑輸運,由鹽工一擔擔從結晶池挑回倉庫,後來改用火車頭軌道輸運。也有員工表示早期西園鹽場出產的食鹽,是金門早期的經濟來源,也是重要生產機關,因此當時歷任長官到金巡視時,都會到鹽場去視察,慰勉員工。另一員工也指出,金門收鹽是用竹板推鹽,不像台灣是用拉回。對於偷鹽的問題,金門在當時應執行戰地政務,晚上十點後宵禁,民眾不能外出,所以沒有出現失竊情形,不像台灣有人會前往鹽場盜取。
昨日參與座談的鹽工有莊太白、陳金標、陳清建、黃水龍、黃光慈、黃天平、黃水現、陳清育、黃水木等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