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世界金門日僑社系列報導之一》村落番仔樓流傳浯島淒美故事

發布日期:
記者: 陳榮昌/專題報導。
點閱率:541
字型大小:

「島地斥鹵而瘠,田不足耕,近山者多耕,近海者耕而兼漁。水田稀少,所耕者皆堯角山園,栽種雜糧、番薯、落花生、豆,且常苦旱歉登。」金門縣志上清楚地記載著,早年金門的貧瘠狀況。先天條件不足的金門人,為求溫飽,唯有向外發展一途。

金門縣志華僑志記載,明嘉靖(西元一五二二年)以後,由於倭寇已平,海上交通頻繁,加上當時泉州為對外洋貿易大港,金門鄉親開始向外發展,而金門的一頁移民史也正式揭開序幕。

明末鄭芝龍縱橫海上,金門人往來台、澎、日本者絡繹不絕。清兵入關,不少金門人隨鄭成功東渡台灣,更多的金門鄉親則遠避南洋;清道光年間(西元一八四三年),海禁大開,廈門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金廈咫尺,藉道前往南洋者,如過江之鯽。

清同治年間,災害頻仍,許多鄉親相率逃荒,大規模南渡謀生;民國元年至民國十八年,國內政局動盪,加上出國不需任何手續,而南洋群島商業繁榮,對入境也沒有限制,因此,金門鄉親大量移民海外。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日軍侵華,十月金門淪陷,鄉親為免遭日寇蹂躪,相偕逃難,不少人又輾轉逃至南洋。

這些遠渡重洋的出洋鄉親,離開故土時,正當青春年少,做苦力,賺取微薄的血汗錢,再按月匯寄工資,養活一家老小;稍有積蓄後,返鄉奉父母之命成親,再告別父母、妻子,繼續落番下南洋;辛苦大半輩子後,落葉歸根,返金安老。

但能如此幸運的,十無一二,大部分的人窮途潦倒,老死異鄉,化為一堆無名白骨。故俗諺:「六亡、三在、一回頭」,鄉親出洋打拚的艱難可見一斑。

這些出洋客的處境有多艱辛?在楊松年所著的「戰前新馬文學所反映的華工生活」以及江柏煒所著的「閩粵僑鄉的社會與文化變遷」中,可以清楚看見。早期被稱為「苦力、豬仔」的契約勞工,往往被送到荒僻的地區工作,勞動環境甚差,死亡率相當高,後期的自由勞工雖人處境較佳,選擇職業的彈性較大,但辛苦依舊。

這些勞工,從登船開始,就展開悲慘的命運,船艙擁擠,勞工們只能「屈膝而坐,夜則交股架足而眠」,而衛生條件差,能活著到達工作地點的,數目極少,中途死亡的比例相當高,境況甚為悽慘。幸運撐到工作地點的,也因為工作時間長、工作環境差,常遭受瘴氣、猛獸威脅,如果不幸又染上賭博、吸食鴉片惡習,幾乎永無翻身之日。

也正因為落番鄉僑處境艱辛,賺錢不易,鄉親在收到僑匯時,都稱它是「典夫子賣子錢」。看似風光的僑匯背後,其實,都是一段段鄉親出洋的血淚史。

不過,在前仆後繼的金門出洋客中,也曾出現若干叱吒風雲的金門鄉親,包括:新加坡大華銀行的黃慶昌、黃祖耀父子;肥皂王蔡嘉種;南洋工商之父林則揚等,赤手空拳開創出自己璀璨天地的故事,一直鼓舞著一波又一波的出洋客。

勤奮簡樸的金門出洋客,將所得儲蓄下來,定期寄返家鄉。僑匯經濟除維持家計生活、贍養族人、翻修祖厝及寺廟外,也廣泛地支持公益慈善事業,促進了僑鄉的現代化。在金門,教育尤受重視,在僑匯全盛時,幾乎一村一校,如水頭金水小學、后浦的金門公學、碧山睿友學校等。

遠赴外洋謀生,事業有成的出洋客,為光宗耀祖,都不忘返鄉打造一座美輪美奐的新洋樓。因為受僑居地影響,特別將僑居地建築樣式與閩南地方傳統建築結合,成了中西合併的洋樓建築,金門人稱為「番仔樓」。

在大小金門的一六八個聚落中,已發現五十一個聚落有洋樓建築分佈,合計洋樓總數為一三二個,其中,大金門就有一二四個。

融合中西風格的洋樓建築,刻劃的,正是出洋客包容而務實的人生哲學。在闊別原鄉數十載後,洋樓,也成為功成名就的金門出洋客,思念故土的具體展現。而這些為家人勇敢「落番」的出洋鄉親,在異鄉的奮鬥歷程,也隨著一幢幢的「番仔樓」流傳,成為這島嶼最淒美的故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