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玉路行道樹多層次之美
伯玉路的行道樹更新已經完成,但真正讓生態保育者感到欣慰的,並不是兩邊亭亭玉立的小葉欖仁,而是因為小葉欖仁背後的光臘樹、相思樹等雜樹,也已經是又高又大,呈現了多樣性之美。
經過近幾年來的努力,伯玉路(中央公路)除了不能遮陽,尚未形成綠色隧道(或可能無法形成綠色隧道)之外,大體還是給人一種層次之美。
伯玉路兩旁現在種的是小葉欖仁,當初卻是砍掉林下已經長得好好的樟樹,再全面改種的;因此,一位已經退休的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曾把伯玉路上的小葉欖仁當成「金門之恥」;他說,當時他看到這樣的更新,實在是氣得要命。
最近,這位處長又經過了伯玉路;不過,他卻不再生氣了。他說,他現在還是無法接受伯玉路被改植小葉欖仁,但是因為小葉欖仁後面的光臘樹等喬木,已經長得很高大;看到多元化的面貌,心裡就愉快多了。
伯玉路的第一代行道樹是木麻黃,後來又以林下栽植的方式,種植了樟樹。當木麻黃被淘汰時,樟樹其實已經長得很好了,但在林務所前任所長的任內,不知是基於什麼樣的考量,做成了至今仍有爭議的決策,把樟樹全部伐除,改種現在的小葉欖仁。
對於這樣的更植,當時對植物比較有認識的基層人曾經反對過,但或許是「人微言輕」,或許是「官大學問大」,因此小葉欖仁還是取代了樟樹。當時反對的聲音,甚至未能留下紀錄。
那位把小葉欖仁當成「金門之恥」的處長表示,小葉欖仁曾在臺灣廣為栽植,後來逐漸被「淘汰」,人家已經不要了,卻反而在金門出現,真叫人生氣!
小葉欖仁別名雨傘樹,樹型整齊細緻,抗強風,耐鹽分,是優良的海岸樹種。它春天時看起來清新優美,但卻不長青,會在冬季萎黃枯落,必須勤於清掃,才能免於髒亂或造成水溝淤積。
樟樹全株會散發特有的清香,是常見的行道樹,而且有機會成為「參天巨木」。它四季常綠,枝葉濃密,是良好的庇蔭樹,能對抗噪音污染和空氣污染,
一位長期參與造林工作的人員表示,每一種植物,都有它的優點,小葉欖仁並不是不好,而是不適合在寬廣的馬路旁栽種|因為它無法形成綠色隧道;但如果把它種在庭園或是小路,感覺就會很不錯。
至於改植小葉欖仁為什麼會被扯上「金門之恥」,根據這位造林人員的解讀,應該是源自通體伐除樟樹所帶給人們的惡感。事實上,即使樟樹並未形成帶狀,以保育的觀點來看,還是不應該加以伐除的;況且,單就伯玉路而言,選用樟樹也應該會比種植小葉欖仁更恰當。
一位服務於金管處的人員表示,金門在更新行道樹時,即使要營造一路一特色,也不需要把不同種的樹木砍掉。如果一條路有百分之七、八十以上是主體樹種,即使攙雜了小部分的雜樹,仍然可以表現特色,同時還可以避免單調。
無論如何,伯玉路的行道樹已經由小葉欖仁所取代,原有的憤怒也因為後排的多元化樹種已經冒出頭而產生消解;接下來,如何讓完整的綠帶不再回歸零碎,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這兩年來,林務所的造林課一再提出建議,建議權責單位研訂防止行道樹被砍伐的辦法,並希望私有地的地主們能以金門整體道路景觀為念,避免開闢支道,好讓伯玉路的綠帶能維持連續性。
行道樹具有美學、環保、交通安全等多種功能。一個地區的氣質,也要靠行道樹來營造。能妥善地保護和利用行道樹,金門才是一個舒適宜人、觀念進步,有環境素養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