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苟復三斯陳清吉洋樓走過七十餘載滄桑
被列為碧山「八大傳奇」之一的陳清吉洋樓,有一副門聯是這麼寫的:「蝸廬竣曰苟,曰苟又曰苟;矮屋成於斯,於斯復於斯。」這裡頭的典故,可是有學問的!
這副對聯的作者是東埔的鄉先輩陳紫車。乍看這副對聯,似乎易解,其實難懂。為什麼廬舍竣工了,卻講了三次隨便(苟;苟且);屋子蓋成了,卻說了三遍在此(於斯)。
難道廬舍真的蓋得苟且隨便,又難道屋子只有這般如此?意思當然沒有那麼簡單;這裡頭可是有典故,有學問的!據已退休的金門高中國文教師黃書文表示,「三苟」的典故出自︽論語︾的︿子路﹀篇;「三斯」的典故出自︽禮記︾的︿檀弓﹀篇。
︿子路﹀篇中說:子謂‧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論語︾共有二十篇,在︿子路﹀這一篇中,孔子稱讚衛國的公子荊善於營造房屋。剛開始只有一點財產時,對居室只求足夠就好;積蓄稍為多了,則讓居室更加充實完備;等到真正富有了,才讓居室變得盡善盡美。
漢司馬遷的︽史記︾有一句「富比陶衛」,是用來比喻極為富有的人。其中,衛就是指衛公子荊;陶就是指陶朱公,也就是曾經幫助吳王勾踐復國的范蠡。
上聯「曰苟」的苟,很多學者都不解釋為「隨便」,而是當作「誠」、「信」解,也有人解釋為「但」。至於整段的含義,則有一種解釋是強調:居室不必強求華美,卻應該求居心平淡。
︽禮記︾有四十九篇,在︿檀弓﹀篇下中記載:美哉輪焉,美災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
這段話的背景是晉國的執政者趙武(諡文;又稱趙文子)新居落成後,眾人往賀;其中有一位叫張老的大夫,譏刺房子美侖美奐,太過奢華,提醒趙武應該惜福,以免被妒害;趙武則感激張老的善意規勸。
「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是祈禱能長長久久、平平安安地在這個宅第裡舉行祭祀(歌)、喪禮(哭)和宴飲(聚)|這是古代三種最重要的禮儀。
這棟洋樓的主人陳清吉在年輕時喪父,由父親陳睿篆的結義兄弟陳紫車攜往新加坡當學徒。後來,陳清吉經商致富,於民國二十年返回金門,在碧山興建洋樓;陳紫車則為他題了這副三苟三斯的對聯。這棟洋樓,當年既不是蝸居,也不是矮屋,應該可以稱為華廈。
如今,陳清吉洋樓已成廢墟,顯見「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的願望,並不是那麼容易心想事成的,而且是自古如此。︽禮記︾的︽集釋︾就說明了這一點:「人無百年不壞之身,世無百世不壞之屋,轉盼成空,究竟何有?」
無論如何,陳清吉洋樓,仍是碧山的傳奇,金門的傳奇。這樣的一棟建築,不只是外觀特殊、華美,而且有很深層的文化意含,可以是歷史和文學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