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沙道上〉浦邊貝塚遺址有發現沒研究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特稿報導。
點閱率:741
字型大小:

■浦邊遺址第一地點

距今約四千年前,居住在金門島上的人類,把吃過的牡蠣及各種貝殼,集中丟棄,日積月累,成了貝殼堆,年深歲改,就成了貝塚,這就是浦邊貝塚的成因。這種集中堆積蚵殼的習慣,金門靠海的村落,至今仍然到處可見。

浦邊的貝塚遺址,又稱為浦邊文化。在十多年前,發現貝塚的人,就是中研院史語所的研究員陳仲玉。陳仲玉在浦邊找到兩個貝塚遺址,分別稱為浦邊遺址第一地點和浦邊遺址第二地點。

日前,陳仲玉帶領關心社區營造的民眾,重回第一地點。這一地點,當年金門縣政府為避免破壞,已築了牆垣保護,也因此看不出貝塚的原貌。

第一地點的位置在東經一百一十八度二十三分十秒,北緯二十四度二十八分二十秒;大約在浦邊與中蘭的中間。

陳仲玉曾使用人工層位的挖掘法,以十公分為一層,進行試掘。事後發現,第一到第五層為擾亂層。再往下的第六層,就是擾亂層與古代貝塚文化層的分劃層位。第七層以下到第九層就是古代貝塚文化層。第十層為灰黑色的生土層。

在浦邊遺址第一地點出土的遺物有陶器、石英和貝類遺殼。陶器的質地頗為一致,都是泥質夾細砂,硬度(以毛氏硬度計測量)偏軟,約在三度到二度之間,顏色大多為紅陶系統。大型器物則有手捏的痕跡。

在試掘過程中,並未發現石器工具,但卻採到九件不規則形的天然石英塊,不知是否為燧石。

在第一地點採得的貝類,共有十六種可以辨別(由中研院動物研究所巫文隆鑑定),包括:瘤珠螺、黑鐘螺、球蝸牛(疑似)、漁舟蜑螺(畚箕螺)、粗瘤黑鐘螺、編蓋笠螺、草蓆鐘螺、塔星螺、蚵岩螺、蟹守螺(科)、瘤岩螺、中華文蛤、血蚶、尖峰蛤、脹毛蚶、大牡蠣。

這一浦邊遺址的出現,為金門史前文化的生態取向研究,帶來了重要的訊息。大約在四千年前,浦邊這裡已有定居的村落。可惜因試掘的面積太小,石器等物質文化資料過於缺乏。

自陳仲玉等人十多年前進行初步的調查和研究後,浦邊貝塚就沒有進一步的研究。由於資料不足,對於文化歸屬問題,無法說太多的話。

陳仲玉認為,浦邊遺址的類緣係,也許可以另從福建沿海尋找親緣。

■浦邊遺址第二地點

一九九二年,金門國家公園還在規劃初期,陳仲玉就接受委託,進行人文史蹟的調查,金龜山與浦邊兩處遺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被發現。

浦邊的貝塚露頭有兩個地點,相距約二百公尺。第二地點的堆積,厚達二點二公尺。在古代,這一處可能是一條小溪的入海處。

在第二地點的出土遺物中,有陶器、瓷器、獸骨等。其中,陶器被分為七類,包括紅色胎、橙色胎、磚色胎、印紋(第四類)印紋(第五類)、劃紋(第六類)、黑色胎及粉紅色陶衣(第七類)等。

其中,印紋陶主要的紋飾為細繩紋。劃紋陶的主要紋飾為平行劃紋。第七類陶器有些有指甲紋。

在浦邊貝塚的第二地點,也沒有發現石器。瓷器有青花瓷片,但數量不多;另有獸骨的發現,為獸類的四肢部位。

日前,陳仲玉在浦邊社區發展協會所主辦的社區營造培力研習活動中,帶領參加的人員,重回現場。在大雨中,陳仲玉錯走了方向,差點失望而返,還好最後還是找到了;有人還因為在貝塚中看到燒酒螺而興奮不已。陳仲玉有感而發,他說,若連他這個發現者都找不到位置,貝塚的命運可能會湮滅無跡。(離開浦邊貝塚後,陳仲玉還想帶學員到金龜山貝塚,卻已不知該從那一條路進入)

他表示,古蹟和人一樣,各有命運,例如這一次的踏勘前後,都沒有下雨,偏偏在在踏勘時下了場大雨(許多人因而翹課),無法好好介紹。繫乎時運,並不是每一處古蹟都會被好好保護,得看社區及政府的態度。

陳仲玉表示,金門幾處貝塚,自發現之後,都沒有被申請為法定的遺址,如果社區有心把它視為文化資產,應該由此著手。此外,他認為社區自己要做一些可以辨識的記號,並培養解說人員,讓來訪的人們知道浦邊有這樣寶貴的遺址。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