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還月開講廿四節氣與閏七月
走遍台灣大街小巷的民俗專家、文史工作者劉還月要來金門了!
知名的民俗專家劉還月應金門縣文化局邀約,將於本月二十五日舉辦一場『二十四節氣與閏七月』的專題講座,會中他將精闢的剖析老祖宗的智慧,邀請鄉親逗陣來參加。
對於生活在忙碌現代社會中的人而言,如果不是媒體的報導,壓根兒沒有幾個人會注意到農曆的閏月。閏月雖然算不上是什麼大事,但在兒時的記憶中,每每碰到閏月,最關心的便是年節會不會過兩次?閏一月,寄望著過兩個年,渡兩個元宵;閏五月則希望吃兩次粽子;同樣的,多數人對七月有忌諱,能不能不要閏七月?
金門縣文化局表示,民國元年官方採用國際通用的陽曆為國家曆法,所以稱為國曆;但在廣大的民間,卻仍有不少人沿襲農曆為行事的標準。此外,從「雙鬼月聯想閏一月該過幾次年」?談閏月與節氣間的關係,劉還月老師將說明,農曆是老祖宗智慧凝聚的傳統曆法,以地球繞行太陽一周為一年;記錄太陰,也就是月亮,繞行地球一周的時間為一月;是參酌陰陽的合曆。
根據資料指出,農曆中對月的圓缺晦明現象,有所謂的朔和望,所以稱為朔望月。平均一個朔望月約二十九天半,為方便就以每月二十九天或三十天交錯安排。由於兩者的依據不同,一年下來就產生十一天的差異;累積三年便有三十三天,因此三年必須有一個閏月,剩下的三日或四日,累計至下次閏年。平均統計,十九年會有七個閏年,才能夠安置好所有「差異的日子」。
閏月的安置和廿四節氣有很大的關係,一年十二個月中,先分為十二節,兩節之內又置氣居其中;因此每個月都應有一個節和一個氣。節和節之間大約相距三十又十分之四天,而農曆的一個月只有約二十九天半,因此一定會碰到一個月中僅有節而無氣,或有氣而無節者;這就成為農曆設置閏月最好的依據。
由此可知,並不是想閏什麼月就閏什麼月,而必須配合自然的現象與節氣,做最好的調節,這點,正可證明先民對天文知識的認識是相當深厚且有科學基礎的!現代人都習慣於陽曆生活,較不易特別感受到這個「多出來的月份」,然而,如果我們能夠在平常的生活中,多體會一些先民留傳下的智慧與經驗,必然可以開拓我們更豐富的世界!
如果您想更了解或更清楚老祖宗的智慧,請您於本月25日晚間七時,來文化局參加劉還月的演講『二十四節氣與閏七月』!
本名劉魏銘的劉還月,在台灣民俗園地逐漸被開發的八○年代裏率先拓荒,進行田野,著書論說,蒐羅紀錄各種民俗風貌,足跡踏遍台灣每一吋土地。他曾獲得關懷台灣文化貢獻獎、報導文學獎、吳三連獎等多獎項;並製作主持電視教學節目︽我們的台灣︾、公共電視︽台灣地平線︾等節目,以其個人之經歷學養,講演內涵精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