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桄榔樹開花向春天示威

百年桄榔樹開花向春天示威
誰說桄榔樹已老?橫豎成奇叫人誇。一葉可撐數年綠,百歲將至仍開花!山后民俗文化村的桄榔樹已經開花了。這株姿態奇特的老樹雖然生命力旺盛,但前途未卜,雖然已經做了支架,究竟能不能與民俗村的民宅共存共榮,還是存著許多變數。
位在民俗村七十五號(親仁宅)旁的桄榔樹,是王氏先輩吃金棗吐果核,無心播種而長;後因為颱風吹折,長出懸橫凌直的奇態。羽葉柔韌,每片葉子可以歷數年不枯。
七十五號古厝的對看堵上,刻有「夾雙槐、交五柳」一組對句;他處另有「里名光化、宅號親仁」的對句。
五柳指的是五柳先生,也就是陶淵明(陶潛)。陶淵明的寫有︿五柳先生傳﹀,文中傳達「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以及「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生活態度。他是隱逸派詩人的宗師,並以安貧樂道,「不為五斗米折腰」著稱於世。
雙槐的典故並不明確,不過,宋代蘇東坡的門人張耒,曾寫過︿雙槐堂記﹀,篇中傳達如下的觀點:「苟勞而無益,不若暇佚而有功」;「善為政者,不佚而常安,不勞而善成」。張耒字文潛,擅長寫騷詞,他生活困苦,但口不言貧。
民俗村七十五號這棟「親仁宅」,建造者欣慕的似乎正是五柳、雙愧的古風,但屋旁既沒有種五柳,也沒有植雙槐,反而有那株因為吐核而意外生成的桄榔樹。
桄榔是歷代文人歌詠過的樹,蘇東坡被貶到海南島時,住的地方就有桄榔林,因此他的居所就叫做「桄榔庵」。有人說,蘇東坡在海南島三年的日子,也就是他文學生命轉入淡泊、靜定的時期。他後來回憶當時的日子,寫下:「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的詩句。
民俗村的桄榔,曾經受到現有屋主的寶愛,它雖然曾被颱風吹折,卻被屋主請人合力將它扶起,造就了如今形似中國字「乙」字形,或英字母L形的奇樣;這株光榔樹齡號稱百年,似乎有些溢額,但人們認為以它目前的生命力來看,的確是百年可期。
幾十年來,這株百年桄榔,不枝不蔓,基部由十幾階高的石梯上懸空橫長,再轉而向上筆直挺立,樹高約八點五公尺,冠幅約二十九點六一平方公尺。由於桄榔是懸空的,颱風來時,風聲樹影,讓與它相鄰數十年的屋主一家感到惶惶不安,深怕颱風來時,三、四層樓高的大樹,會擊毀屋宇,也因此衍生了砍伐與否的議題。
大約一年前(九十五年四月),林務所、金門國家公園、三山里公所、金門民俗文化村文教基金會曾經幾度溝通,希望穩固老樹,讓人樹得以兩全。後來,林務所向農委會林務局爭取預算,在今年一月完成第一期的「山后民俗村列管百年老樹支架施作工程」;接下來還會有第二期。
百年桄榔的果子和果核,當年由海外來回金門。為了彰顯老樹的這一背景。林務所委託的設計師利用百來節拆船鋼鍊,組成弧狀拱門,用來支撐懸空的枝幹。鋼鍊象徵堅強刻苦的精神,拱門象徵成功喜悅的驕傲,組合起來的意象就是:搭船出海到異鄉努力奮鬥,成功後榮歸故里,並振興了原鄉。
第一期的支架雖然做好了,屋主甚至附近居民對安全問題並沒能感到心安。林務所的人員表示,第一期工程,是為了防止下墜,接下的第二期工程,著重在讓樹身不會側傾。
林務所的人員表示,他們曾經邀林業專家會勘過這株桄榔,專家們認為即使不做支架,桄榔也不至於傾倒;相關人員曾經利用颱風天到現地會勘,還是認為桄榔可以禁得起風吹。不過,屋主的憂心是不能置之不理的,期待第二期工程進行之後,可以讓屋主更安心,讓老樹更安全。
老樹有情,花亦生香。這個春天,桄榔樹又開花了;或許,它也想要藉此向人們宣示它還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