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越冬鸕鶿可能來自俄羅斯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綜合報導。
點閱率:408
字型大小:

金門越冬鸕鶿的主力,可能來自俄羅斯境內的烏蘇里江流域,或是貝加爾湖南側一帶!由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外執行的保育研究計畫成果,已經全文上網。內容包括鸕鶿生態調查、蝙蝠調查、佛法僧目鳥類調查等七項。

金管處表示,這七項研究計畫的研究成果,可由金門國家公園網站(http://www.kmnp.gov.tw/chinese/research.aspx)點閱。民眾如需轉載應用,務必註明資料來源。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於九十五年度完成了七項委託研究計畫,包括動物類四項、地質地形類一項、人文類一項、經營管理類一項。

動物類的研究有:金門地區蝙蝠相調查研究、金門地區軟體動物相調查、金門佛法僧目鳥類調查(二)、鸕鶿生態調查研究(二)。

地質地形的研究有:金門海岸地質地形調查(一)古寧頭海岸。人文類的研究有:金門移民適應與遷移調查研究(史前後期)。經營管理類的研究有:金門國家公園環境長期監測(五)等。成果略述如下:

金門地區蝙蝠相調查研究是由台灣蝙蝠學會執行(計畫主持人李玲玲)。研究發現金門的蝙蝠生態豐富,還記錄到新種蝙蝠︱「絨山蝠」。

金門軟體動物相調查是委由中央研究院執行(計畫主持人巫文隆)。研究記錄到三十二科四十七種軟體動物相,是金門的新貝類。

金門佛法僧目鳥類調查(二)是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進行(計畫主持人許育誠)。這項研究對戴勝的繁殖生態進行了詳細的調查,也探討了戴勝與居民的依存關係。

鸕鶿生態調查研究(二)是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進行(計畫主持人丁宗蘇)。透過羽毛採集及穩定同位素的濃度比較,尋找金門渡冬鸕鶿的可能繁殖地。

金門海岸地質地形調查(一)古寧頭海岸,是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進行(計畫主持人宮守業)。調查了解古寧頭海岸遍佈的鐵質結核岩塊(貓公石),並提出形成之原因、地史,海岸侵蝕現狀和可能面對的問題。

金門移民適應與遷移調查研究(史前後期)是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進行(計畫主持人郭素秋)。這項研究是延續九十四年度的調查,對金門地區史前時代後期的人群適應與遷移行為進行研究。

金門國家公園環境長期監測(五)是委託金門縣野鳥學會進行(計畫主持人莊西進)。這項研究針對金門稀有且具代表性及特殊的物種和海岸景觀,從事長期持續的監測和影像紀錄,提供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經營管理的參考,並偕同各保育單位研擬保育策略,以因應環境污染或改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