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走過戰爭傷痕張仲志談反軍事化
和平絕不在飛彈的數量或坑道的深度!亞洲基督教協會青年幹事張仲志陪同參加「東北亞和平青年高峰會議」的團員訪金。她訪金期間表示:這次高峰會議的核心,就是反軍事化。
亞洲基督教協會是一個國際組織,張仲志目前派駐泰國青邁;她表示,軍事化過程,會對人產生深遠的影響,但一般人卻可能習而不察,甚至受到政治家、經濟家、新聞媒體的誤導,懶得尋求事實,也因此限制了思考的角度。亞洲基督教協會舉辦這次的高峰會,是希望以人民福祉的角度出發,強調軍事化不能帶來和平,放下武器才可能會有和平。和平絕不在飛彈的數量或坑道的深度。
她說,在東北亞地區中,南、北韓有三十八度線的問題;南韓的美軍基地,常會有居民受到傷害的事件,例如被坦克車壓傷等。日本的沖繩則有軍事化破壞了生態的問題。香港回歸中國之後,原本宣稱五十年不變的承諾,卻在五年內就發生了改變。臺灣與中國,則有一中和臺獨的危機。不同的地區,對和平有不同的期待,急需要加以討論,更必須讓青年,讓世界未來的棟樑,對和平和非武力的議題加以關心,讓以人民為福祉的觀點能隨著福音擴散開來,而不是侷限在政治家、經濟家或媒體觀點。
張仲志表示,反軍事化並不代表完成放棄防備,但是超越自我防禦的軍事化,就成了軍事競爭,這是基督教青年所要反對的。
軍事化過程中,可能會在特定時空帶來經濟效益,例如金門,這是外人所無法感受到的。這一趟金門之行,外人除了體驗戰爭的殘酷之外,也可以藉由軍事化的正、反面效應中,知道得更多,這些將有助於他們對反軍事化議題進行更周密的研討。
在台灣,人們已經看不到戰爭的恐怖;金門位居前線,戰爭遺跡猶在,人們由此可知:若沒有了金門,或許就沒有今日台灣和中國問題。金門人辛苦而知足,肯繼續留在鄉打拚,令人感動;人們由此可見,軍事化有正面也有反面,要怎麼平衡,值得深思。
台灣曾經多次被殖民,人民卻擁有足夠的包容力,並沒有怨恨過往的那幾段歷史,只不過兩岸關係,仍是一個大挑戰。百分八十的外國人總是看不懂中國與臺灣之間的矛盾,藉這次高峰會議,也可以讓外人知道-原來,台灣過去是這麼辛苦!
張仲志表示,結束金門行之後,與會者將會分組,以工作坊的形式,討論如何宣導和實踐反軍事化。
對張仲志個人而言,她認為反軍事化的觀念,應該從教育紮根,例如她若結婚生子之後,不會讓孩子玩槍,或把戰爭當成遊戲,更不灌輸仇恨教育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