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王冥誕李縣長率縣府團隊致祭
金門各界公祭明監國魯王朱以海三百九十一週年冥誕祭典,昨日上午假小徑村郊魯王墓園舉行,縣長李炷烽率縣府團隊上香致敬,緬懷魯王在金門從事抗清復國大業犧牲奉獻的精神與孤忠氣節,也表達金門各界的追思與崇高敬意。
紀念明監國魯王三百九十一周年冥誕公祭典禮,昨日上午九時二十五分許在金湖鎮小徑村郊魯王墓園舉行,由縣長李炷烽擔任主祭官,副縣長楊忠全、縣府主任秘書盧志輝、民政局長洪國正分任陪祭官,與祭人員包括縣屬單位主官、管等四十餘人。
李炷烽依循古禮於魯王靈前上香、獻花、獻爵、獻饌、獻果、獻金箔,並率同參與人員向魯王行三鞠躬致敬禮,表達地方各界對於魯王的追思,場面莊嚴肅穆。
明末清軍入關後,明思宗自縊,局世動盪不安,南明各王、四處流亡,魯王朱以海為明太祖朱元璋第九子荒王朱檀的十世孫,明末被擁立為監國,以監國名義於大陸東南沿海高舉義旗,與鄭成功在閩、浙沿海致力反清復明大業,而後輾轉到金門,並於明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六二年)病逝金門,得年僅四十五歲。
魯王朱以海當年在金門抗清時,以地瓜果腹,民間稱為「蕃薯王」而不名,死後由於政治環境因素,並未聲張,以致後來曾發生一段墓塚及遭鄭成功溺死海上的歷史疑案,直到民國四十八年古崗駐軍構築砲兵陣地才發現真塚,並有一方壙誌出土,這才洗刷鄭成功沈王於海的冤屈。
魯王真塚發現時為兩岸軍事最緊張年代,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將魯王遺骨遷葬於太武山腳下、小徑村村郊的新墓園,於民國五十二年二月四日舉行安葬典禮,自此,地方上於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舉行祭禮,追思其復國的孤忠氣節。
魯王墓翠綠扶疏,依天然形勢成三級梯狀,步階而上,牌坊首先入眼簾,而後有碑記,再登石階,則有黃蓋亭,亭中安置千斤鼎;再往上攀階,方見石塊砌築的圓形新塚,供人憑弔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