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打鐵店將吹熄燈號泰山伯急覓傳人

百年打鐵店將吹熄燈號 泰山伯急覓傳人
誰來接下傳承的爐火?位於東門菜市內的正利打鐵店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老師父「泰山伯」陳泰山(見圖,董森堡攝)以純手工鍛造菜刀、魚刀與各式農具,造福地區無數的農漁蚵民與婆婆媽媽們,但在產業斷層、後繼無人等因素下,店舖將於本月底吹熄燈號、走入歷史,陳泰山公開尋找打鐵傳人,並希望相關單位透過各項政策延續金門傳統產業的命脈,保留金門在地的文化特色。
祖籍大陸南安的陳泰山從事手工打鐵業迄今近一甲子,現年七十三歲的他,從十五歲開始就隨著父親學習手工鍛造,家傳的「正利」門號在東門菜市場可說是響叮噹,許多攤商販子或是婆婆媽媽,都會指定到店內打造刀具,而鄉下農友更會到店內購置鐵耙、三齒等農具。而他打造的工具「終生保固」,隨時都可拿回店內整修,因此許多客戶都是熟識數十年的「老主顧」。也因此,民眾們對於工具才有感情,更懂得資源可貴、愛物惜物。
陳泰山表示,手工打鐵是一項勞務型的技術工作,夏天要忍受酷熱高溫,還需兩人一組,一持大鎚、一持小鎚互相幫忙鍛造工具,在他將近一甲子的打鐵歲月裡,鍛造過無數的農具、蚵刀、菜刀,就連金門宋江陣用的武器都曾打造過。陳泰山自豪的說,現今金門宮廟王爺使用的劍身,十有其八都是出自他的雙手。
而手工打鐵的事業雖然比一般工作辛苦,但是營收仍舊可以維持生計。陳泰山指出,他現在高齡七十三歲,獨自一人手工打鐵營生,每個月還有二萬多塊的收入,年輕人如果認真做的話,一個月至少能賺進四、五萬元。他感嘆,這項傳統的工藝就要消失,希望相關單位能有相關政策延續手工打鐵的命脈,保留金門最具傳統的文化特色。
陳泰山建議,相關單位不妨以永續就業的方式,輔導年輕人投入手工鍛造,他願意無私奉獻教導打鐵技巧。他也感嘆的說,金門傳統產業在近幾年來面臨前所未有的遽變,農漁社會的結構型態面臨崩解,傳統工藝更面臨傳承的困境,希望政府能否多撥一些心照顧小老百姓們,延續金門傳統產業的命脈,這些傳統產業是金門的根,也是形塑金門文化風貌的主角。
「泰山伯」用一甲子的青春揮灑汗水,打出一把把的農具、工具供給金門的農漁民使用。但殘酷的是,產業斷層,後繼無人,在屋主要回店面租地的狀況下,本月月底就要面臨歇業的困境,但他堅毅的表示,一定會等到店舖正式拆除才結束營業,期望有人再度接下手工打鐵這把傳承的爐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