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震球話當年古來征戰幾人回

老英雄熊震球在古寧頭戰役六十五週年紀念活動中話當年。(張建騰攝)
真的是「六六大順」!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四日古寧頭大戰爆發前,編號為「66」的戰車在海邊拋錨,因而在第一時間發現敵蹤;當時,發射手熊震球則以反射動作,順手拿起一枚「穿甲彈」,射中了共軍的彈藥船,引發大爆炸,讓敵軍的副指揮官負傷;大火延及船上桅桿,彷彿點燃了一根可以讓敵明我暗的海中巨燭,有助於金門守軍的殲敵行動。
古寧頭大戰始於戰車拋錨等一連串的巧合運氣,加上有精銳的201師駐防,讓執行金門登陸戰的共軍「有去無回」,「片甲不留」。
年過八十四歲,當年在古寧頭大戰開了第一砲的老英雄熊震球昨天重返金門參加古寧頭戰役六十五週年的紀念活動,並在太武山公墓「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前回憶這段過往。
根據熊震球的憶述:三十八年十月二十四日下午(三、四點),結束實彈演習之後(與118師353團實施步戰協同演習),很不幸,我們的車子拋錨了,原因是沙土支撐不住戰車的重量,由兩邊鬆垮塌陷下去,車底部的田埂把戰車的肚子給頂了起來,履帶懸空只能反覆空轉……。
楊展要另一部戰車實施戰場救濟拖帶,卻把66號戰車的履帶脫掉了;拆裝履帶原是甲兵家常便飯,但那天卻遲遲無法修好!因此,楊展讓64號及65號戰車一同守護66號戰車。當時66號戰車的車頭朝觀音亭山,車尾向海灘,因而陰錯陽差地立了第一功。
戰車搶修不好,一直耗到凌晨……。咦!熊震球說:當時,我們看到海中竟然出現兩個信號彈,就在嚨口那個地方!於是,在排長(楊展)的號令下,我一跳就跳到車上去!那時的我不像現在,走路還得撐拐杖。
真是運氣!因為演習剛結束,戰車上所有的設定距離、方向,統統都沒有更動過。我一上車,剛好摸到一發穿甲彈。
當時月黑風高,什麼都看不到,原本還想:糟糕,怎麼會是穿甲彈(不是榴彈)!但穿甲彈打出去是一團火,威力很大。很巧,也該當他們倒楣,正好打到他們的彈藥船。事後知道他們的副指揮官負重傷。
爆炸之後,敵船的桅桿就被點著了,好像一支蠟燭。那時候,我們就很好打了,因為他們是明的,我們是暗的!
有人講說當是一部車子,其實不是一部而是一個排的三部車子。那樣子有多少火力呢?機槍子彈每一車是七千五發,砲彈則是一百二十三枚,當時都是裝得滿滿的。
當時我們在嚨口,正面約有五百公尺。我那部拋錨的車子居中,兩邊各有一部車子。除了戰車排有六挺重機槍及三門砲的火力之外,另外還有守軍!
守軍可不是吃素的!他們打得很熱鬧!兩軍彼此衝鋒,「打鑼,打鼓,吹哨,還有喊殺的」!第一次,我們把他們壓下去了。
他們不休息,我們也不歇睏,經過約半小時的整頓之後,他們第二次衝鋒,我們又把他們壓下去了。
他們共軍主力中有一個很精銳的244團,但在兩次衝鋒之下就報銷了。為什麼?那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們的船是尖底船,不是登陸用的。他們每個人身上揹了二百發子彈、一個米袋,還有一個背包、四顆手榴彈,再加上步槍;腳上紮著綁腿,腹部繫著腰帶,跳下船之後,下半身泡在水裡跑不動。
我們在第一道防線則有陸砦,陸砦底下有鐵絲網,網下又有地雷;五百公尺正面除了有六挺機槍、三支砲之外,還有守軍201師。
熊震球說:201師很棒啊!若當時不是有201師在,那我們(戰車排)也就完了!
他說:201師很棒■!從嚨口海灘一直到古寧頭,都是他們的防線。由於201師首當其衝,所以受創也最重。
共軍有244團在內的兩個團,他們一直由東北打到華南再過長江,一直都是所向無敵的;結果卻報銷在金門的嚨口海灘。一個小時,兩次衝鋒,讓他們踢到了鐵板。
金門古寧頭大戰是「剿匪」以來最漂亮的一仗!什麼叫做「片甲無回」?漂亮!上來的沒有回去的,一個都跑不掉!
熊震球出生於民國二十年。籍貫為湖南省長沙市;出生於湖北省武昌市;退伍軍階為陸軍上士。民國三十六年,他考取裝甲兵戰一團。民國37年編入戰1團戰2營學兵連,團長是蔣緯國將軍。
民國37年底,他被編入戰車第3團1營擔任上士射手(排車長);連長是周名琴少校。該營接受了美軍第2次世界大戰的剩餘軍品物資,包括美製M5A1戰車。
回想當時,再回望「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碑」,熊震球繼續說了下去:我們對不起躺在後面的那些人!我那個副槍手啊,他叫曾紹林,是在二十五日早上六點多鐘時陣亡的。我們對不起他!六十多年了,沒什麼建樹,留了不少汗,但並沒有完成他們的遺志。
他感慨地以詩詠情:「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還說:兩邊都一樣,不光是他們!然後又再補了兩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熊震球說:我多活六十五歲,因此在此發表意見。那個曾紹林啊,名字就在古寧頭陣亡烈士芳名錄上的第十一排最左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