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替杜鵑鳥催促農友趕快布穀

杜鵑鳥是中國詩詞經典中記錄最頻繁的鳥類,也是金門常見的夏候鳥。(董森堡攝)
望帝愛民心為念、啼血哀鳴化杜鵑!杜鵑鳥可說是中國詩詞經典中記錄最頻繁的鳥類,不論是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曾為這種鳥兒寫下不朽詩作,而金門春季除了百花盛開的美景讓人印象深刻外,「布穀、布穀」的杜鵑鳥叫聲在一片白霧中迴盪,讓許多民眾與返鄉遊子感懷心傷。
杜鵑鳥又稱子規、怨鳥、杜宇、啼鴃、鶗鴃、鵜鴃,俗稱郭公或是筒鳥,傳說是蜀王杜宇死後的化身,根據《史書·蜀王本紀》的記載,杜宇為古代蜀王,稱望帝後禪位,死後其魄化為杜鵑鳥,由於杜宇生前愛民如親,不捨死後國情紛亂、災害頻仍,每到春季時就會日以繼夜的發出哀怨委婉的啼叫聲,甚至啼出血來、滴落花叢而變化杜鵑花。
李白在詩作《宣城見杜鵑花》中就曾寫道:「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用這種鳥類形容遊子思鄉至極的憂愁心情。而在每年清明前後,金門地區就可聽見杜鵑鳥的叫聲,此時「布穀、布穀」的啼叫聲,恰好與開得如火似血、奼紫嫣紅杜鵑兩相對照,再和金門茫茫白霧的景象映襯,勾勒出金門最經典的春季畫面。
在一般農民的口中,杜鵑還有另一個熟悉的別名「布穀鳥」,每當春來臨時,田野間就可聽到「布穀、布穀」的叫聲,彷彿在催促農友儘快播種,以免怠誤了春雨連綿好下種的時機,而「布穀、布穀」的叫聲通常指的就是常聽其聲、不見其影的四聲杜鵑叫聲。
根據台灣野鳥圖鑑的記載,杜鵑鳥屬鳥綱鵑形科。口大尾羽長,嘴黑,末端微曲。身體灰褐色,尾有白橫班,腹有黑橫條,初夏日夜鳴叫不停,聲淒厲,令人產生哀傷的感覺。杜鵑以甲蟲、蠕蟲為食,算是金門地區常見的夏候鳥。
而金門野鳥學會的觀察記錄,金門地區的杜鵑科的鳥類其實非常多,除了一般可見的中杜鵑外,還有大杜鵑、噪鵑、鷹鵑、冠郭公、烏鵑、四聲杜鵑、八聲鵑杜鵑等鳥類,杜鵑科鳥類的生殖習性非常特別,幾乎都是「托卵寄生」。
所謂的「托卵寄生」就是自己不搭築鳥巢,而將鳥蛋下在其他鳥類的巢中,托卵的對象往往又是體型比杜鵑還小的鳥類,因此杜鵑鳥幼雛孵化後,其體型亦比巢主之雛鳥大,於是將其他鳥蛋或是幼雛推出巢外,或踐踏、爭先搶食使之餓死,使自己能順利成長,地區鳥友許進西就曾觀察到黑領椋鳥成鳥餵食體型比他大二倍的噪鵑雛鳥。
目前正值春未之際,也是夏候鳥到訪金門的盛季,地區民眾在出遊野外踏青時,不訪尋著「布穀、布穀」的叫聲找去,或許你就可以見到這種總是在春季裡啼血哀鳴的神秘鳥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