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學會書法展 今文化局登場

金門縣書法學會會員作品展「篆有大小隸八分」,藉由展覽展示漢字於歷史的長河中之轉變,有些隸書作品仍保留篆書的書寫特色。(詹宗翰攝)
金門縣書法學會「篆有大小隸八分」書法展,自6月29日至7月11日假文化局第一展場展出。藉由會員成果展時介紹書法的各式字體,希望民眾能近距離感受書法藝術之美,歡迎蒞臨鑑賞。
金門縣書法學會理事長吳宗陵指出,篆書是漢代以前盛行的書體,依字體特色和時期,又可分為大篆、小篆。大篆為秦代統一六國前的文字,期間又可分金文、籀文等,金文是銘刻在銅器上的文字,籀文則是周代太史籀所整理出的文字。商代時的篆體字特徵為曲線多於直線、線條圓潤流轉;西周時的篆體字,筆畫趨於線條化、平直化,結構漸趨方整、緊湊、簡約;東周時的字形日趨規整勻稱,象形程度逐漸降低。
小篆為秦代李斯所整理的文字,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併,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小篆的基本特點是圓勻均稱,且多取字形長方齊整、結體上密下疏、章法行列分明的形式,具整飭之美,十分適合莊重嚴肅的場合。小篆直到漢代被隸書取代,漢代仍有人書寫篆書,漢篆受隸書影響,或筆含隸意,或偏旁隸化,或筆畫就勢增減,體勢因此一變,用筆絢爛活潑,風格較秦篆新奇多樣。
本次展覽的另一重點就是隸書,因應時代變化,書寫的便捷需求,篆書的書寫方式嫌繁縟,於是字體產生變化,朝方直變形。隸書對篆書的改革包括筆劃和結構兩個方面,隸化的方法有變圓為方、變曲為直、調正筆劃斷連、省減筆劃結構等。書寫方式採橫向取勢,保留毛筆書寫自然狀態;橫向取勢能左右發筆,上下運動受到制約,因此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筆法。隸書的字體粗細方圓,字距寬、行距窄是隸書書寫的特點。
「八分書」是隸書的別稱,也是一種書寫方式,人們把帶有明顯波磔特徵的隸書稱為八分書。八分書的特徵為一個字中有部分未脫離篆書的書寫特色,有大部已趨隸書的字體特色,可謂是二者和合而成。
吳宗陵表示,書法學會為了每年的會員作品展,將會員分為數個組,讓每個組的成員都有機會練習到不同字體,藉由書寫更加認識漢字的博大精深,更加欣賞書法藝術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