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瞭望》蟲蟲危機 嚴防秋行軍蟲來襲

「秋行軍蟲」來襲,縣府加強防治作業,有效降低蟲口數和傳播範圍。(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秋行軍蟲」的飛行能力超強,一個晚上的飛行均速可達150公里,若碰到西南氣流旺盛,更可催速直逼250公里,等於一個晚上就能飛越台灣海峽。金門縣動植物防疫所七月底發布今年第一道警訊,指出這種害蟲在地區部分高粱田的危害率已達10%,提醒農友加強全面戒備。
原產於美洲的「秋行軍蟲」(fall armyworm)因常於夏末、秋季時大群出現在農田中而得名。研究發現它的生命周期約1個月,總共可產1千顆卵,繁殖力十分驚人,幼蟲會大量啃食禾本科如水稻、甘蔗和玉米之類細粒禾榖及菊科、十字花科等多種農作物,破壞它們的生長機制,造成成長停滯和產量銳減,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被視為有如古代「蝗害」的天災之一。
2018年12月,秋行軍蟲經由緬甸傳入中國大陸,快速散播至臺灣、韓國與日本等國家或地區。與大陸僅一水之隔的金門首當其衝,藉由強盛的西南氣流,也在次年發現全島近2,000公頃高粱田面臨「蟲蟲危機」,當時的農委會防檢局組織包括台灣大學、中興大學、嘉義大學及屏東科技大學等4所設有植物醫學等相關科系的師生團隊跨海會診,以盡快降低蟲口數,有效控制族群繁衍速度為首要目標。
原因是中央評估,這種學名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害蟲,具有遷移飛行快、繁殖力高、寄主廣、破壞力強等特性,若未能做到有效控制,全台農損將高達新台幣35億元以上,比過去數度造成恐慌的禽流感還要嚴重。
高粱與小麥是金門兩大主要經濟作物,在欠缺防治經驗的當年,中央和地方都十分緊張,全島共建置20個偵測點,隨時掌握最新散播範圍。時任縣長楊鎮浯偕建設處長文水成等人赴沙崗一帶高粱田履勘,宣布縣防疫所已緊急採購中央建議的防治藥劑,因應全島契作高粱全面用藥需求,也呼籲農友加強田間巡視和通報工作,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
當時,中央帶領的會診團隊除進行10種公告緊急防治藥劑的藥效試驗,找出最適合金門環境與物種的防治方式外,同時也針對除高粱、小麥以外,可能亦遭秋行軍蟲入侵的花生、地瓜及多種十字花科蔬菜,進行潛在性的危害調查。
金門做為防疫最前線,相關的防疫經驗和成果,都是確保台灣大後方的最大保障。中央針對這種根據國際文獻報告,寄主廣達353種作物的害蟲,也在「決戰於境外」的大戰略下,以金門做為防治研究,投入相當資源的地區,目標就是建構具參考性,協助台灣走出「蟲蟲危機」的金門經驗。
確實,這是一項長期抗戰的工作。一旦發現秋行軍蟲入侵,就年年有或大或小的災情,也就是在著眼於農作成果維保的大原則下,必須年年上緊發條,沒有鬆懈的餘地。只要做好田間巡查和適時投藥防治,即可有效降低它們危害程度,不致影響作物生長和產量。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金門的秋行軍蟲警訊頻傳,但當年高粱總產量221萬公斤,較前5年平均產量還多出10萬餘公斤。這是一個有趣的結果,中央防檢單位推測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噴藥防治秋行軍蟲,順便也把其他的蟲害一併清除。在害蟲明顯減少情況下,儘管當年因為乾旱,全島高粱栽種降至1,773公頃,但實際收割僅1,328公頃,另有445公頃棄收,但單位面積收穫量卻因此變多。
安全用藥是防治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必須嚴格遵守安全停藥期。目前農業部建議多種具防治效果的推薦藥劑如賜諾特、剋安勃、諾伐隆及蘇力菌(有機農業可用),只要依照說明書輪替使用,就可避免抗藥性產生,確保農作的正常生長和消費大眾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