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
-
林兜、新頭伍德宮醮慶 陳文顧率團上香祈福
金湖鎮林兜「伍德宮」於農曆四月初九至初十日舉行伍德宮蘇府王爺聖誕千秋作醮慶典活動。6日,陳鎮長文顧率各課室主管同仁,在廟方人員引導下,遵循古禮祭拜,依序行上香、獻花、獻爵、獻果品、獻金帛,行三鞠躬禮,並敬獻爐敬金,誠心祈求蘇府王爺保佑,祈求鄉里祥和安寧、家戶平安,受到林兜伍德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呂金淵、境內長老等熱烈歡迎。 當日上午,各家戶也準備牲禮、粿粽等祭品,紛紛前往廟內膜拜和酬神,祈求境內消災解難,善信平安健康,各地前往祈福的民眾亦絡繹不絕,拜拜祈福添緣祈求平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記者張郁姍/金湖報導 金湖鎮新頭「伍德宮」於農曆四月十一至十二日舉行伍德宮蘇府千歲聖誕千秋建醮慶典活動。8日,陳鎮長文顧率各課室主管同仁,在廟方人員引導下,遵循古禮祭拜,依序行上香、獻花、獻爵、獻果品、獻金帛,行三鞠躬禮,並敬獻爐敬金,祈求風調兩順、國泰民安、事事如意,受到新頭伍德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財福、新湖里長陳錦章及境內長老等熱烈歡迎。 當日上午,當地各家戶也準備牲禮、粿粽等祭品,紛紛前往廟內膜拜和酬神,祈求境內消災解難,善信平安健康,各地前往祈福的民眾也絡繹不絕,拜拜祈福添緣祈求平安。地方鄉親更連續設醮二日答謝神恩,鑼鼓陣伴隨神轎遶境出巡,神氣衝天的聖尊出巡鎮五方、合境平安。
-
環保加持迎城隍 香路設攤倡回收
昨日是一年一度的金門迎城隍繞境巡安,如此盛會不僅參加人數眾多,製造的垃圾也會不少。金門縣環保局為了地區環境美觀,特別在遶境香路沿途設置多個一般垃圾及資源回收桶,盼能與信眾共同維護地區環境。此外,環保局也在中國國民黨金門縣黨部前方設立「金門迎城隍 回收佑平安」宣導攤位,吸引兩百多位民眾參加。 環保局表示,環境宣導是持續不斷的工作,每年迎城隍人潮眾多,透過攤位宣導能達到良好效果,昨日下午的攤位上吸引多位民眾將家中回收物帶到現場回收,兌換好禮。 環保局還說,每年巡安路徑,不少商家信徒都會自發的提供茶水小點來跟大家結緣,讓參加的民眾自行拿取補充體力,過程總是會製造垃圾,因此環保局貼心在遶境路線上設置十個定點垃圾桶,以擴大資源回收宣傳效果,並落實資源回收及垃圾分類。
-
慈濟浴佛典禮明登場 邀闔家共沐佛恩
溫馨5月,慈濟基金會金門共修處將於明(11)日上午9時於金湖鎮新市里籃球場(金湖車站對面)舉辦浴佛典禮暨孝親奉茶,邀請鄉親闔家參與,透過莊嚴儀式為父母、親友及眾生祈福。 慈濟基金會金門共修處指出,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三節合一「佛誕日、母親節、全球慈濟日」。慈濟自2007年開始,每年於全臺舉行萬人浴佛典禮,現已成為全球慈濟人與國際人士共同的期待。慈濟基金會金門共修處也配合於明(11)日上午9時至10時10分,於金湖鎮新市里籃球場(金湖車站對面)舉辦浴佛典禮,誠摯邀請鄉親闔家參與。典禮結束後至中午12時,將特別開放「隨喜浴佛」時段,並設置溫馨的孝親奉茶區,鼓勵子女親手為長輩奉茶,以具體行動傳遞感恩之情。 慈濟基金會金門共修處表示,慶祝佛誕節、母親節與全球慈濟日,藉浴佛儀式引領大眾「與佛相遇」,感念佛陀教誨、父母養育及眾生成就之恩。2025年3月28日緬甸7.7級強震與國際局勢動盪,也盼透過佛法洗滌心靈無明煩惱,以清淨心為全球祈福,凝聚善念轉化為安定力量,共同守護世界和平。 慈濟金門共修處表示,本次活動除感恩長期護持的會員與志工,更盼匯聚社區正能量。活動詳情可洽慈濟金門共修處,歡迎各界踴躍參與,齊心祈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
-
縣府團隊慰問金湖高齡人母 贈康乃馨和紀念酒
為感謝高齡母親長年來為家庭、子女及社會所做出的無私奉獻,在母親節前夕,由縣長夫人許梨羡親率金門縣政府社會處副處長王茲繐等同仁,於昨(9)日前往金湖鎮慰問料羅里高齡母親林束霞女士,行程由金湖鎮長陳文顧、鎮民代表會主席蔡乃靖及公所社會課長許晏瑜陪同,共同表達對母愛的崇高敬意,並致贈紀念酒與康乃馨,祝福林女士及其家眷母親節快樂、健康長壽,場面溫馨感人。 慰問過程中,林女士神采奕奕,頻頻向來訪貴賓點頭致意。縣長夫人親切與林女士握手寒暄,並關心她的身體狀況與生活起居,交談中大家臉上都帶著微笑,現場氣氛親切而溫馨。縣長夫人許梨羡表示,母親是家庭的核心與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每一位母親的付出都值得被尊敬與感恩,藉由慰問活動,傳遞社會對長輩的溫暖與關懷,也提醒大家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常懷感恩之心,及時表達孝意。 金湖鎮長陳文顧也表示,母親們用一生的時間照顧家庭、培育子女,堪稱社會典範,慰問活動不僅是表達敬意,更是向所有母親們致上誠摯祝福,期盼透過這份溫情,讓社會處處充滿愛與感謝,也願每一位媽媽都能在佳節時刻感受到滿滿幸福,最後祝福媽媽們,母親節快樂、身體健康、平安快樂。
-
致敬慈恩推廣孝道 金寧鄉表揚模範母親
為迎接母親節到來,金寧鄉公所於7日晚間在盈春閣餐廳舉辦「114年度模範母親表揚餐會」,公開表揚金寧鄉六位來自各村的模範母親,肯定她們對家庭的無私奉獻與對社會的正面貢獻。現場溫馨感人,洋溢濃厚親情與感恩氛圍。 本次受表揚的模範母親分別為湖埔村蔡華治、榜林村王麗慧、盤山村李淑英、古寧村李莊柳、后盤村陳愛治及安美村楊金品。六位母親皆在家庭中長期擔任精神支柱,克服人生困境、悉心教養子女,並熱心鄰里、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不僅是子女學習的榜樣,更是鄰里尊敬的典範。 表揚活動由副縣長李文良代表縣長陳福海出席,與金寧鄉長楊忠俊、金寧鄉民代表會主席黃文欣、縣府參議陳祥麟共同頒獎,向模範母親致上最誠摯的祝賀與敬意。活動同時邀請鄉內外多位地方仕紳與公職人員與會,包括金寧鄉代會副主席楊水信,鄉代表李俊龍、陳尤莉、辛愛華、陳孝融、翁明惠,代表會秘書陳家慶,戶政所主任陳松堅,以及各村村長—湖埔村長楊振嵩、榜林村長楊龍傳、盤山村長翁品洋、古寧村長李開陣、后盤村長許明吉、安美村長許三進等人也都親臨現場。 此外,教育與軍警單位代表亦到場祝賀,包括金寧中小學校長宋文法、金鼎國小校長蔡玉羨、金城分局長朱政憲、金寧分駐所長呂俊翰、金門防衛指揮部政戰組長張凱評,鄉公所主任秘書王四川、秘書楊雅芳及各課室主管與多位女性同仁亦參與活動,一同向模範母親獻上敬意。現場也邀請受表揚者的親屬出席,共同見證榮耀時刻。 鄉長楊忠俊致詞表示,母親的愛與堅韌是家庭穩定的重要力量,也是社區溫暖的來源。他指出,每一位受表揚者皆實至名歸,不僅在家庭中扮演關鍵角色,也在社區中展現無私奉獻精神。藉由這場活動,鄉公所希望傳達對母親的感謝,也喚起社會對親情與孝道的重視,攜手營造更有溫度的人文社會。 副縣長李文良表示,母親是社會穩定的基石,養育子女、經營家庭,付出無數心力。他呼籲民眾在母親節這個特別的日子,主動向母親表達愛與感謝,珍惜與母親相處的每一刻,讓孝道不只是節日的形式,而是日常生活的實踐。 鄉代會主席黃文欣也指出,五月是充滿愛的季節,母親長年無怨無悔奉獻家庭,值得所有人敬重。他期盼透過表揚模範母親的活動,推廣孝親與感恩文化,讓社會各界重視家庭倫理與母愛的價值,使這股力量成為凝聚人心的基礎。 透過這場餐會,金寧鄉公所不僅表彰母親角色的重要性,也藉此機會傳遞社會關懷,讓母愛的溫暖在鄉內持續傳遞與發光,進一步促進社區和諧與世代相親的正向循環。
-
母愛深情如康乃馨 金湖團隊向女性同仁獻花
金湖鎮公所特別在母親節前夕準備象徵愛與感謝的康乃馨花,由鎮長陳文顧於5月6日率領團隊,前往金湖清潔隊部、綠美化隊部、金湖圖書館以及公所內向同仁獻上康乃馨,一朵朵康乃馨承載著對全年無休、默默奉獻的媽媽們深深的敬意與感謝。 陳文顧鎮長說:「康乃馨不會垂下花瓣,而是從花心緊緊擁抱它們直到死去」,如同母親對孩子無私而堅定的愛。 陳文顧感謝公所女性同仁在家庭與職場之間的辛勞付出,並提醒大家在忙碌工作之餘,也要多利用時間陪陪家人。最後,陳鎮長誠摯祝福全天下偉大的媽媽們,母親節快樂、家庭和樂平安。
-
孝聲傳頌上庫巡演 安可聲中加唱雨夜花
金門縣合唱團「孝聲傳頌~2025母親節感恩音樂會巡迴演唱」,續在烈嶼上庫社區活動中心演出,團員透過一系列的歌曲,感謝媽媽們的偉大付出,帶給社區鄉親不一樣的音樂感受。 金門縣合唱團以「孝聲傳頌」為主題的音樂會,走入社區與長者機構,連日來,巡演活動陸續在烈嶼鄉埔頭社區、大同之家演出,以樂聲傳遞祝福。音樂會續在上庫社區活動中心演出,文化局副局長何桂泉歡迎金門縣合唱團的團員用美妙的歌聲來祝福媽媽們母親節快樂,希望音樂會活動能發揚光大,歌聲傳揚千里。 上庫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余平禧感謝團員們來到上庫社區,為鄉親長輩獻上最誠摯的祝福與感恩。余平禧並代表社區贈送貢糖,希望團員們經常到社區演出、互動。 音樂會在李素治、許維民的主持下溫馨展開,由李永舜老師指揮,李宣萱與蘇怡如老師擔綱鋼琴伴奏,〈牽手〉、〈回憶〉、〈夢田〉、〈四季紅〉等一系列的歌曲,鄉親沉浸於團員美妙歌聲裡,笑容滿面,時而拍手,時而哼唱,在演唱結束後觀眾仍意猶未盡,安可聲不絕於耳,觀眾並現場指定歌曲,最後以一首台語老歌「雨夜花」在沒有伴奏下,團員們用心詮釋這一首歌,掌聲不斷,現場氣氛嗨到極點。 金門縣合唱團巡演音樂會最後一場將於5月10日14:30在金湖鎮昇恆昌金湖廣場演出,攜手金門縣兒童合唱團小朋友同台合唱。 合唱團指揮:李永舜。鋼琴伴奏:李宣萱、蘇怡如。指導老師:李永舜、呂培光、楊宜臻。女高音:李素治、楊宜臻、蘇金麗、林華君、張舒美、莊寶珠、曾煒智、張玲、崔思琪、連玲愔、李雅萍、楊淑玲。女中音:連意玉、劉湘金、黃菊芳、林銀蘭、倪玉碧、楊錦飛、胡彩珍、吳云、段彩櫻、蔡月娥、陳良玉、陳秀玲、陳來華。男高音:呂培光、李錫奎、陳清華、董群耀、陳森照、何信德、吳友欽、吳伯揚、王濬昇、陳威澤、陳能泰。男低音:王恩典、陳耀明、陳德泉、楊忠模、盧永溪、盧敢、倪振瑞、董加添、許維民、藍啟瑞、翁文贊。
-
金大教作健康甜點 傳遞祝福與感恩
母親節將屆,國立金門大學學務處身心健康中心舉辦「初夏感恩月‧甜點手作時光」,邀請該校食品科學系李欣玫帶領學生動手製作健康甜點,同時結合母親節節慶氛圍,讓學生在手作過程中實踐感恩關懷與健康生活理念。 金大指出,為提升經濟不利學生的自我健康管理動機與飲食知識,結合母親節推廣健康飲食,辦理甜點暖心感恩手作活動,學務處特別商請食品科學系李欣玫擔任指導,課程內容包括製作可麗露、蔓越莓奶酪麵包與杯子蛋糕等甜點,學生完成作品時,臉上洋溢著喜悅,還拿出手機拍照,與家人朋友分享,傳遞祝福與感恩之情。同時也在李欣玫老師指導下,學習正確的食材選擇與製作技巧,提升對健康飲食的認知。 金大表示,該項活動是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的一環,在金大理工大樓食品加工教室進行研習,學生自己動手製作的甜點既有口感,又符合營養均衡與低糖健康。 金大學務長董燊代表校長陳建民致贈感謝狀給參與指導的李欣玫老師,董燊並強調該項活動目的在培養學生自我照顧能力與健康管理意識,參與的學生以經濟不利或遠道而來的住宿生為主,活動除了指導學生製作甜點,也導入健康飲食的正確認知,同時鼓勵學生透過手作甜點向母親與親人表達感謝,實現健康與情感教育的相互促進,豐富學生的多元生活體驗。 董燊強調,金門大學學生事務處未來將持續推動健康促進教育,希望讓每位學生在知識與情感層面都能全面成長,獲得更多支持。
-
《浯鄉村事-金社區》庵前社區─關於牧馬侯祠從海上孤島到文化重鎮的變遷史
【鞭炮聲中,庵前甦醒】信仰的晨鐘 農曆四月初九,庵前村彷彿被一聲聲鞭炮喚醒,劈哩啪啦地響聲在清晨中迴盪。這不是普通的一天,而是一年一度金門迎城隍的前奏。 在金門人的心中,農曆四月十二日迎城隍是隆重的年度宗教文化盛事,對庵前居民來說,每逢城隍爺出巡在即,庵前村莊必先舉行一場隆重的祭請儀式,由金城鎮輪值境主帶領鑼鼓隊、神轎人員,浩浩蕩蕩前往牧馬侯祠,迎請恩主公駕臨金城鎮城隍廟,這場莊嚴肅穆「請恩主公」的儀式,是傳統宗教文化的傳承,是象徵著對恩主公的尊崇,恩主公神威赫赫、護祐黎民的神明,一直以來,庵前居民視之為鎮境保民的守護者,敬仰不已。也是庵前村的精神座標。 坐落於庵前豐蓮山麓的「牧馬侯祠」為金門縣定古蹟,是一座承載著地方記憶與信仰系譜的歷史場域。這座香火綿延不絕的廟宇,自古以來矗立於庵前村落,彷彿靜靜守望這片土地。它見證金門自海防要塞、戰地孤島,蛻變為文化重鎮的世紀遞嬗,每一塊磚瓦、每一道樑柱,無不刻畫著庵前村落的精神文化與歷史年輪。 牧馬侯祠不僅僅是宗教祭祀的場所,是社區文化的核心與鄉土認同的凝聚中心。每當重要節慶或傳統科儀舉行之際,四方鄉親齊聚一堂,無論遠近,都願意回到這座精神原鄉,在儀式與記憶的交織中重新確認彼此的連結。「牧馬侯祠」見證了金門從海上孤島到文化重鎮的千年變遷歷史,是一部活的地方志,是庵前居民的信仰中心,是情感的寄託,是維繫社區集體意識、凝聚力與文化延續的精神紐帶。 【從廟宇延伸,走向人心 】社區營造的起點 從傳統信仰的力量轉化為社區凝聚與地方創生的原動力,庵前社區發展協會的歷程,是一段由點燃微光到照亮人心的深刻旅程。回望民國八十七年協會草創之初,那是一個萬事待舉、前路未明的時刻,只憑一股對土地的熱愛與對社區未來的想像,第一屆首任理事長曾宗慶先生毅然走在最前線,如同一盞堅定的明燈,在微弱的希望中照亮方向。他不是高聲疾呼的領導者,而是默默耕耘的實踐者,以實際行動肩起社區改變的第一步。 作為協會的奠基者,他更像是庵前社區的老大哥,懷著對家鄉的情感與責任,一步一腳印地走在庵前的巷弄、鄰里的門前屋後,串起每一戶人家的人情與信任。他深知,唯有人心的凝聚,才是社區永續的基礎;而他那雙長年勞作的厚繭雙手,見證庵前沉潛的蛻變,更握住了社區居民的信心與前進。 他始終相信,只要肯做,就一定有改變的可能。這份溫厚與堅持,就像牧馬侯祠旁那株見證風霜的老榕樹,靜靜守著庵前村,為來往村民遮風擋雨,也庇佑著後來者的腳步。 如今協會已邁入第二十七個年頭,歷屆理事長、總幹事與社區幹部、志工們接力傳承,一棒接著一棒,從不懈怠。他們依舊秉持以「廟為尊、人為本」的理念,以信仰為根、以人為本,讓庵前社區在文化的沃土上,長出生活的枝葉,也開出地方創生的繁花。 前任理事長陳永棋先生教官退休後即全心全力投入社區各項事務,先後擔任第三屆社區志工隊長、社區守望相助隊副隊長及牧馬侯祠管委會、庵前陳氏宗親會總幹事,103年及107年獲選為社區第五、六屆理事長,104年參與金門縣社區評鑑第一名,105年代表金門縣接受衛福部評鑑獲「戰地扶老」單項特色獎,107年9月任內完成社區活動中心興建,提供社區居民能有一個和諧、安全的活動場所,113年社區獲得躍進獎;現任理事長陳金塔持續在社區營造上努力,他表示:「庵前社區是生活機能非常好的地方,社區在照顧關懷、治安推動、健康促進活動,從日常關懷到節慶問候,志工們總是貼心主動,耐心為社區年長者送上溫暖」。 每逢佳節將至,庵前社區便彷彿被一層溫暖光暈包裹,笑語盈盈、人聲鼎沸,空氣中瀰漫著人情味的香氣。無論是春風拂面的母親節祝福、秋意漸濃的重陽敬老活動,還是月圓人團圓的中秋活動、年味濃厚的元宵搓湯圓,這些看似平凡的節慶時刻,卻在庵前社區一點一滴地積累成動人的集體記憶。 在這片土地上,節日不只是儀式性的慶典,更是一場場連結彼此的溫柔行動。長者的笑容,是歲月留下的皺紋與溫情的交織;孩子們的嬉鬧,是新生命在社區中茁壯的見證。 在庵前,社區就是家,志工群與地方耆老攜手守護著村落,是跨越世代、彼此扶持,無需刻意張揚,卻足以在居民心中悄悄點燃對土地的深愛與歸屬。 庵前社區,誠如人們所言,是一塊風水寶地。相傳牧馬侯祠前右方的涼亭緊鄰樓房,曾是胡璉將軍早年駐守的司令官防衛據點,戰地遺址歷史氛圍濃厚,也為這片土地增添一層厚重的人文底蘊。如今,庵前居民延續著守護家園的精神,成立了「水獺巡守隊」,定期巡查社區周邊的水域環境,常常發現水獺的排遺與活動痕跡,細心記錄並推估其可能的出沒路徑。這份持續的觀察與關懷,逐步建構起一個友善水獺的生活棲地,也悄悄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行動不僅提升了居民對環境保育的意識與安全感,更加深了彼此間的信任與連結。人與人之間因為共同守護一方水土而更加緊密,人與自然也在互動中建立起微妙而溫柔的默契。這種「你守我、我護你」的生活態度,不只是對野生動物的尊重,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社區價值觀,讓庵前成為一個真正彼此照應、互相提攜的典範社區。 【向文化觀光出發】庵前未來 這些年來,庵前一步步蛻變,從一個看似平凡的社區,成為一處有文化、有溫度、有願景的生活場域。而這一切的根源,都來自那份不變的信仰與願意守候的心。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地方沒有話題性、沒有流量,但正是因為不追風、不媚俗,庵前才顯得如此珍貴。 現任理事長陳金塔,是一位走過庵前大街小巷數十載的在地長者,他的眼神裡,藏著對庵前村無法言語的深情,也承載著一份沉靜卻熾熱的期待。他說,「庵前的未來,不需要變成什麼耀眼的新景點,它要做的,是讓人記得初心、感受到心安」。 他最常提起的,是那座靜靜矗立於豐蓮山下的牧馬侯祠。作為縣定古蹟,它的存在不僅僅是一段歷史的註腳,是庵前人的精神堡壘。在香火鼎盛之中,是代代相傳的信仰與情感寄託。理事長陳金塔深知,宗教從來不只是儀式的重複,而是一種維繫地方、凝聚人心的力量。廟中香煙裊裊、木樑斑駁,那些看似靜默的空間,其實正低聲訴說著庵前過去千百年的故事與風景。 「只要願意走進廟裡,就能感受到這裡的溫度。」他這樣說。 而這座廟宇,也不是庵前唯一的過往記憶。作為昔日的軍事要地,庵前擁有豐富的戰地遺跡與歷史軌跡。碉堡、坑道、防砲陣地,散落在村莊的角落,彷彿仍在默默訴說著那個烽火年代的沉默與堅毅。這些遺址,或許不再喧囂,但它們以另一種形式提醒著後人:庵前不是一個被遺忘的角落,而是一座歷史尚未塵封的社區。 正是這樣一個兼具文化深度與歷史厚度的所在,讓現任理事長陳金塔看見庵前的未來可能。他相信,觀光不必是高樓林立或流量爆紅,而可以是一場與土地深情對話的過程。「讓旅人來,不只是拍照,而是停下腳步,聽一段村落故事、吃一口在地特產、看一次廟會,這樣就夠了。」他的語氣平靜,卻處處是真情。 庵前的美,不在華麗,而在樸實與願意守候的心。日常由一群願意默默付出的人,從下而上的力量,在每一場節慶、每一次集會、每一位志工的行動裡累積成形。庵前從不靠口號,而是用一雙雙實在的手,一顆顆願意守護的心,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庵前社區」。 「我們不求快,只求穩。」理事長陳金塔的這句話,道出庵前社區前行的節奏。與其追逐潮流,不如腳踏實地,把信仰、歷史與生活慢慢梳理出一條屬於庵前自己的文化觀光路線。他希望,有一天,這裡可以吸引遊客駐足,也能讓在地年輕人用自己的方式,參與社區為庵前注入新的活力,不再只是將家鄉當成回憶的座標,而是因為這裡有希望、有舞台、有可能。 這就是庵前,一個充滿人情溫度、深植信仰根基的地方。無論世界如何變遷,牧馬侯祠的香火依然靜靜地綿延燃燒,社區的居民始終堅守於此,將這份溫暖與信念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
114年全大運落幕 金大代表隊勇奪1金2銀2銅
114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落幕,國立金門大學代表隊勇奪1金2銀2銅佳績,亮眼的表現,展現金大學子堅毅奮戰的體育精神。 114年全大運於日前在長榮大學進行各項賽事,全國大專校院共計9,911名運動員參賽。金大代表隊共有52位優秀選手,在總領隊陳建民校長與總教練吳一德主任的帶領下,角逐10項競賽類別,包括田徑、游泳、桌球、羽球、網球、跆拳道、柔道、射擊、空手道及木球等多個項目。 金大指出,在柔道賽場上,一般男子組第一級由許宏恩同學從眾多強勁對手中脫穎而出,勇奪金牌,氣勢如虹,為金大奪下本屆唯一金牌,堪稱隊伍表現的最大亮點。跆拳道項目同樣展現強勢實力,由李錫添教練領軍,一般男子組品勢團體組由賴和陽、游秉樺、簡紹峰三位同學合力奪下銀牌,默契與技術俱佳;一般女子組73公斤級對打則由賴雅萍同學奪得銅牌,展現女子選手的堅韌與勇氣。 金大表示,在強項木球比賽中,由學務長兼教練董燊帶領下,一般女子組桿數雙人賽由柯妤芊與王翊蓁同學組隊出賽,成功摘下銀牌,為學校再添榮耀。此外,空手道賽場再傳捷報,一般男子組第一量級由謝宗穎同學斬獲銅牌,達成連續兩屆奪牌的優異成績,實屬難能可貴。代表隊選手也於跆拳道及田徑項目有著亮眼的表現,在跆拳道賽事中,一般女子組品勢團體組由何謙、李嘉恩、許庭毓三位同學組成,榮獲第5名佳績。對打項目方面,李嘉恩同學參加一般女子組46公斤級賽事,賴和陽同學則參與一般男子組58公斤級賽事,兩人皆勇奪第7名,展現堅強實力與拚戰精神。田徑項目方面,鏈球項目亦傳捷報,一般男子組由黃俊軒同學拿下第7名,李劭君同學則名列第8,表現同樣可圈可點。 為表揚選手們在賽會中的優秀表現,校長陳建民特於學校行政會議中公開讚揚參賽選手,肯定他們為校爭光,期盼未來持續精進,再創佳績。 陳建民表示,金門大學長期致力推動多元運動發展,不僅培育出一批批優秀運動人才,更逐步完善校內各項運動設施,例如,即將落成的棒壘球打擊練習場,展現學校對運動環境的重視。此外,金大預計在6月中旬舉辦全國大專校院教職員羽球錦標賽,並將於暑假辦理金門地區青少年夏令營等諸多賽事與活動。
-
金湖九宮格特約店家 即起報名
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年度觀光活動,金湖鎮公所自即日起開放特約店家報名,期望藉此串聯在地店家與活動資源,使活動更豐富熱鬧、並帶動在地消費。報名自即日起開放至114年6月15日止,歡迎金湖轄內店家踴躍參與,共同為地方創造更多商機。 今年夏秋之際,金湖鎮將舉辦兩場重要活動,「金湖花蛤季」將於7月19日至8月31日展開,適逢暑假旅遊旺季,邀請民眾漫步沙灘,體驗各項活動;緊接著登場的「金湖九宮格」活動則預計於9月1日至11月30日舉辦,藉由集點互動、探索社區特色,引導遊客深入體驗金湖之美。 金湖鎮公所提醒,報名期限自即日起至114年6月15日止,可透過線上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MjFJPMdPBUiqUHP37 或掃描QR Code(如圖)或現場報名(親洽金湖鎮公所觀光課)。如有相關問題,歡迎洽詢金湖鎮公所觀光課陳小姐,電話:082-332528 分機282。
-
官澳四季遊程 第二季體驗用傳統農具收成小麥
金沙鎮轄內小麥種植面積最廣,在官嶼段一帶在小麥成熟時總能望見黃澄澄的麥浪和麥田風光。官澳社區發展協會推四季遊程,其中《第二季—澳麥的神奇魔法》,社區志工帶領親子走進麥田,動手收割小麥、也設置傳統石磨、麥梳及「連耞」等農事工具,讓親子體驗機械化耕作前,純手工農村收成工法,也動手做小麥糕品嚐在地美食。與會民眾形容,這是前所未有的體驗,十分有金門在地特色,值得結合旅遊大力推廣! 官澳社區發展協會,鑑於社區內有許多有形、無形文化資產,加上自然環境,建構聚落豐富人文及自然資源,而且農產也很豐碩。官澳社區除了常態性推出的社區小旅行(福帚DIY)之外,今(114)年執行多元就業方案,推出官澳遊四季體驗,第一季蘿蔔趣,已於3月中旬登場,走進田間收成蘿蔔,動手DIY傳統節慶美食菜頭圓等,讓民眾留下深刻之印象。而接續第一季的好評後,《第二季—澳麥的神奇魔法》於5月4日登場,同樣吸引不少民眾親子報名體驗。 活動首先進行社區導覽,讓與會民眾對官澳聚落人文風華有一定的認識,接續進行農業產業體驗,在社區上下齊心規劃下,親子走進麥田,戴上手套用「鐮刀」收割小麥,而考量孩童使用之安全,則以摘拔方式取代工具,親子相互合作,體驗傳統農村收成小麥的喜悅和樂趣。 在完成收割體驗後,第二階段於官嶼里辦公處備有傳統「石磨」、麥梳、「連耞」等,準備為小麥脫粒以及磨碎。現場由多位社區志工進行示範,不論是麥梳、連耞等脫穎,長輩們動作俐落,架勢十足,令與會親子眼睛為之一亮;值得一提的是「連耞」這項傳統農具,似乎已快要消失在民眾的記憶裡了,看似簡單,其實需要經驗和技巧,才能順勢轉動以栓鎖在長柄上的長方形木頭,由上而下將小麥脫粒;許多首次體驗的民眾形容,好累,為何看長輩們示範看起來很容易,實際上卻非易事。 在完成上述各項體驗後,最後是進行小麥糕DIY環節,社區志工事先協助將小麥處理好,融入麵糰中,讓與會親子能立即動手製作小麥糕,並且在等待炊煮的過程中,社區志工們更貼心準備了豐盛的官澳風味午餐;每位參與者也獲得一份由社區手作的精美禮品。最後學員彼此交流心得,大手攜小手滿載收穫及紀念品歸賦,在滿滿的回憶和感受中,為這趟純手工的農村體驗遊程,畫下圓滿句點。 官澳社區發展協會指出,活動由據點執行長黃玉梨與專管人員黃婷細心策劃,設計包含農村導覽、小麥收割體驗、傳統磨粉及手作小麥製品等豐富內容,在社區志工伙伴協助下,引領來自各地的民眾,深入了解官澳在地小麥故事,也透過各項有趣又傳統的體驗,讓大家在動手做的過程中,感受從田間到餐桌,農業社會付出生產的辛勞與成就,有一場不同於以往的農村生活體驗。 官澳社區發展協會也補充說明,傳統以人力採收小麥時,透過「鐮刀」割斷或以雙手抓住小麥靠根部的莖,用力拔起。接續再利用綁在長條板凳的「麥梳」梳下麥穗,之後放在曬穀場曬乾,再以石輪,或以人力持拿「連耞」脫粒,並藉風力吹去無用的糟糠,經過一連串的辛勞才能得到收穫的小麥粒,經過石磨磨成粉,經過過濾後,多元利用於飲食中。傳統以小麥原料製成的點心包括,有煎小麥粿、小麥糕仔,除了是食品,也用於祭祀,或儲存之後在農忙時,攜帶至田野間,作為美味的點心。相信這樣的傳統糕點,至今仍讓許多人回味無窮。 與會民眾形容,自己住在鄰近聚落,看到活動訊息,因為沒有體驗過所以闔家報名參與,活動相當有趣。也有自金城到參加活動的民眾形容,小時候有磨麥的印象,但是走進田間收割小麥,以及用傳統農具來脫粒則這是前所未有的體驗,社區規劃十分用心,遊程也十分具有金門在地特色,值得結合旅遊大力推廣! 官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能輝表示,很感謝社區志工及顧問團隊一同參與及支持,讓活動如此順利。更在熱情的民眾參與下,共享「第二季澳麥的神奇魔法」帶來的驚喜與收穫。官澳社區希望透過「官澳四季遊」系列活動,讓更多人走入農村、認識在地文化,體驗我們與這塊土地的連結以及土地帶來的感動。未來仍將持續推出不同主題的季節遊程,廣邀大家踴躍參與感受官澳四季不同的美好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