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
-
金大護理講座激勵人心 廖美南以生命點亮護理未來
金門大學護理學系為啟發護理學生對專業的熱情與反思初心,特別邀請到護理界極具影響力的領袖廖美南理事長以「護理視界:從初心出發踏實前行迎向未來」為主題,與師生分享其生命故事與護理實務經驗,現場氣氛溫馨又充滿啟發。 講座由健康護理學院院長謝嫣娉主持,護理學系主任蘇貞瑛與全體師長共同出席,彰濱秀傳醫院督導呂佳玟、謝麗琳、林雅華也參與。廖美南理事長以「你的初心是什麼?」作為講座的開頭,鼓勵同學回望選擇護理的原點。她誠實分享自己年少時原本夢想成為法官,但在父親患病後,才了解什麼才可以真正幫助病人,並且看見了護理工作的深層價值,因而選擇投入這條專業之路。 廖美南理事長也提到,現今護理環境面臨諸多挑戰,臨床工作繁重、人力資源吃緊,讓許多護理人員面臨極大壓力,學生在學途中也可能會「落跑」,感到渾噩、懷疑自己是否適合護理。但她強調:「改變不是失敗,而是選擇。」初心固然重要,但未來的路,仍需靠自己不斷調整與前行。她提醒同學:「初心可以讓你繼續走下去,但未來的路要靠你自己決定。」並勉勵大家「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當人生出現與想像不同的局面時,不妨換個角度看待,或許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的糟糕。 針對護理職涯的成長歷程,她提出「踏實前行三部曲」:1、打好基本功:「犯錯不是失敗,是學習的開始。」2、現實與挑戰:「願意留下的你,就是最有力量的你。」要學習從批評中進步,並與不同世代互相學習。3、你不是一個人:「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強調團隊合作與人際網絡的重要性。她以「快速融入團隊,增強護理的軟實力」作為建議,期許學生具備積極、有禮、有責任的態度,主動打招呼、學會回饋、善用提問與反思,並透過「我們點亮別人,也照亮自己」的人文關懷實踐專業。 最後,廖美南理事長以「你的選擇將改變世界,護理的未來,由你開創」作為講座的結尾,也呼應了國際護理協會(ICN)訂定的國際護師節活動主題Our Nurses. Our Future. 【有護理師才有未來】,期許同學能秉持初心,溫柔前行。 金大表示,本場演講不僅帶給學生職涯的啟發,更讓大家感受到護理工作的光與熱。護理學系將持續邀請臨床與學術專家到校分享,為學生點亮未來的方向,讓護理之路走得更穩、更遠。
-
八月藝文活動登場 文化局邀您藝起來消暑
金門縣文化局於八月推出一系列多元藝文展演與閱讀活動,從靜態展覽、傳統表演到親子體驗與社區共學,邀請鄉親走入文化,感受藝術與生活之美。 展覽部分,持續至9月30日的「石曉楓文學作品展」於睿友文學館展出,呈現作家深耕兩岸文學成果;「六六藝集聯展」於烈嶼鄉文化館至8月20日展出;「獅之守望:陳凱森畫獅展」則自8月1日至9月30日於金門機場藝文走廊展出,融合風獅爺文化與當代創作。8月2日至13日於文化局第二展場登場的「潮間的凝視-洪清漳攝影展」聚焦潮間帶自然生態,並於8月9日下午2時舉辦生態講座。 在地藝術方面,「驅山走海書畫聯展」8月2日至17日於文化局展出;「筆墨書寫現代詩」由縣書法學會展現詩書結合之美(8月16日至27日);「雅杏畫會25週年展」自8月20日至9月3日登場;另有「墨海傳薪」書法聯展(8月25日至9月20日,烈嶼鄉文化館)與「水墨清秋」水墨畫會員展(8月30日至9月10日,文化局第二展場)。 動態展演方面,傳統藝陣「暑期總兵署演出」於8月多場夜間演出,包含傀儡戲、南音等古藝表現。8月2日下午於董允耀洋樓登場的「燈起洋樓間」文化體驗,結合金門話導覽與普渡燈手作,認識七月信仰與民俗文化。 「好時光」閱讀推廣系列推出親子科學課「鈔極厲害」,由謝甫宜博士講解紙鈔中的科學奧祕(8月2日,文化局三樓);兒童館每週六、日早上10時舉辦「SDG17多元夥伴關係」主題繪本故事屋。 音樂部分,碧山樂團全縣巡演將於松柏園、榮光、上林、庵前社區演出;圓韵愛樂協會則於8月8日晚間於演藝廳舉辦父親節感恩音樂會《古詩新韻敘衷情》;金門金響亮樂團則於8月9日與23日分別在總兵署及庵邊社區演出懷舊金曲。 傳統戲曲也不缺席。金門傀儡戲劇團推出《嘉禮風華》社區巡演;仙洲薪傳南音社於8月11日舉辦南音成果發表;浯洲揚琴樂團則於8月27日舉辦公益音樂講座至福田家園、大同之家演出。臺北木偶劇團將帶來布袋戲創作《白賊燈猴天借膽》,分別於東林、文化園區與山外演出。 壓軸登場的《庄頭劇場 藝日限定》文化平權巡演,由明華園總團帶來人氣大戲《貓神》,8月23日晚間於莒光共融公園演出,展現融合傳統與創新的舞台魅力。 文化局亦持續推動社區營造及文化體驗。8月初舉辦系列講座與課程,包含社區小旅行規劃、地方創生經驗分享等,深入剖析社造產業與在地連結。8月8日至10日則聚焦文化技藝傳承,包括母語交流、皮革進階班、紅龜粿手工皂及宴菜料理等課程。 8月10日另有「賣菜路古道小旅行」,由在地導覽員帶領走讀地景與歷史,忠孝二村皮革課程將持續三梯次展開。 此外,文化局與各社區合作開辦多項常態課程,如民歌、元極舞、南管、草根劇場、土風舞、腰鼓舞、卡祖笛等,活絡民眾文化生活,讓藝文深入社區。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除常設展與「開枝散葉-金門的移動之民」特展外,8月推出「閩風親子學堂—金門話說故事」系列,8月2日、6日、16日、20日、24日於文化園區與博物館登場,以說故事方式推廣在地語言與文化。 八月金門藝文活動熱力十足,誠摯邀請鄉親走進藝文現場,藝起來感受金門夏日的文化魅力。
-
金門番薯節8/3登場 七大手作體驗、市集展售熱鬧迎賓
何厝社區發展協會第三屆「薯於金門的節日-金門番薯節」即將於114年8月3日登場,上午10時起由市集活動率先登場,並訂於11時開幕。活動規劃七項手作體驗,市集則匯聚來自地區商家和社區等共12個攤位,何厝社區也推出社區特產番薯產品、番薯酒等提供試吃、試飲,以及打卡送好禮、機關宣導、表演節目,內容豐富精彩,歡迎鄉親、遊客踴躍到場共襄盛舉! 何厝社區發展協會指出,有鑑於番薯與金門這塊土地及居民深厚的情誼,以及發揚金門人宛如番薯「耐」的精神,社區自109年開始以番薯產業文化發展為目標,致力透過自產農產展售及番薯主題手作體驗及小旅行等,期許讓大家走進何厝社區,在參與中憶起番薯與金門這塊土地的情誼,感受番薯的溫度。 114年何厝社區第三屆「薯於金門的節日」金門番薯節即將於8月3日在何厝社區舉辦,上午10時起匯聚地區商家及社區的市集活動於保安殿廣場揭開序幕,11時起舉行開幕,廣邀鄉親、遊客踴躍到場,共享這場番薯盛宴。 何厝社區發展協會也指出,「薯於金門的節日」金門番薯節當日將推出七項限定體驗,包括「土仁粿手作」、「番薯餅手作」、「番薯圓手作」、「番薯蛋黃酥手作」、「蚵仔煎手作」、「番薯鬆餅手作」及「番薯皮雕手作」等,活動受理報名中,各場次名額有限,請把握機會透過網路及電話報名,場次請詳FB何厝社區發展協會粉專公告。 配合活動自7月12日起規劃6場次「薯於你的何厝小旅行」,目前尚有8月9日、8月16日、9月13日(已額滿)、9月20日等場次,有興趣的民眾或遊客,請把握機會報名,來一趟有吃、有玩、有文化的社區小旅行,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p2DyKMymUndiBAGF8。 8月3日「薯於金門的節日」金門番薯節當天,除了番薯主題品嚐及市集等體驗,也安排有表演節目(何厝鑼鼓隊、何厝舞蹈班、忠孝廣場舞、碧山樂團及社交舞等)。當天自上午10時起之活動時間內,推出現場打卡換好禮,凡完成按讚並追蹤「何厝社區發展協會」FB粉絲專頁,以及社區指定打卡點拍照公開分享至個人FB,同時tag三個人,並留言「何厝社區好好玩」或「何厝社區番薯節」,即可獲得精美小禮物,數量有限,換完為止,歡迎各界踴躍到場,體驗番薯的千變萬化,品味金門的濃濃人情味!
-
榮服處助高齡榮民入住安養機構 獲家屬肯定
為落實照顧年長榮民的服務精神,金門縣榮民服務處持續秉持「榮民在哪裡,服務就到哪裡」的理念,29日上午由處長劉信義親自率責任區輔導員與社區服務組長,前往特需照顧榮民陳阿嬤的住處,協助其順利遷入住於松柏園安養機構,提供長期妥適的照護服務。 現年高齡的陳阿嬤為就養榮民,育有一子兩女,分別居住在台灣本島及金門,但子女各有家庭與生活重擔,無法長時間就近照料。陳阿嬤獨居多年,近年來因身體機能逐漸退化,自理生活的能力大幅下降,日常起居、營養攝取與健康狀況令人關切。家屬雖努力協助,仍面臨長照照護安排的困難與壓力,盼望尋求機構式照護資源提供更完整的支持。 榮服處表示,陳阿嬤已列為「特需照顧榮民」個案,由本處持續追蹤輔導,並協助其申請在地社福與長照資源,包括居家服務、送餐、交通接送及身心障礙福利等。早年曾有一次入住安養機構的經驗,但因當時未能順利適應環境而選擇退住,之後便對機構安置產生抗拒心理。期間,榮服處社區服務人員持續透過關懷訪視與心理輔導方式協助適應與轉念,經多次溝通勸導,終於在日前獲得本人與家屬的同意重新入住機構。 為使入住過程順利推動,榮服處協調完成相關入住前評估與健康檢查,並連結社福機構辦理行政手續,確保照護無縫接軌。29日一早,團隊一行人親自協助護送陳阿嬤前往松柏園安養機構,順利完成安置入住。家屬對榮服處主動積極的協助表示由衷感謝,肯定政府對榮民的用心關懷與照護。 劉信義處長表示,榮民服務處的責任不僅是辦理行政業務,更是長期扮演榮民家庭與政府之間的橋樑與依靠。面對高齡榮民逐年增多,長期照護與安養需求日益殷切,榮服處將持續盤點資源、整合服務,並與社福單位密切合作,提供個案適切的支持方案,讓榮民能在晚年獲得有尊嚴且安心的生活環境。 他也強調,機構式照護對於失能或重度身障長者來說,是一種必要且專業的照顧安排,不僅能提供全天候的醫療、復健與生活協助,也能減輕家庭照顧者的壓力與負擔,達到雙贏的照護品質。看到陳阿嬤開心踏入機構、臉上露出安心的笑容,就是對他們服務工作的最大肯定與鼓勵。 未來,金門縣榮民服務處將持續秉持人本精神,推動以個案為中心的整合照護模式,並針對獨居、身障、失能與高齡榮民主動提供服務與資源協助,讓每位榮民都能在地安老、尊嚴生活。
-
46位環保尖兵接受急救職訓 提升緊急應變韌性
為強化基層人員應對突發事件的急救能力,金門縣環境保護局29日舉辦「急救人員安全衛生在職教育訓練」,共有來自縣轄各鄉鎮清潔隊及環保局的46位同仁參與,透過系統化的再訓練課程,提升面對緊急狀況時的處置效率,進一步建立更堅實的社區生命守護網。 急救技能是災害發生初期最關鍵的救命利器。根據《職業安全衛生教育訓練規則》第十九條規定,取得初訓證書的急救人員,需每三年接受至少3小時的在職教育訓練,以持續精進技術與熟悉最新操作標準。此次訓練即是依據相關法規辦理,並結合實務現場需求,讓參訓人員在有限時間內有效提升應變能力。 本次課程特別邀請金城消防分隊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王紘與中級救護員余承學擔任講師,兩位皆具備豐富臨床與實務經驗,講解內容涵蓋理論與實作,兼顧準確性與實用性,讓學員能掌握第一時間正確處置的要領。 訓練自上午8時30分起展開,總計時數3小時,內容緊湊且貼近實務,課程包括三大核心主題: 首先是「急救概論與人體構造介紹」。課程由基礎出發,介紹人體重要生理構造與急救原則,講師引導學員學會觀察呼吸狀況、胸部起伏等初步評估方法,建立正確的急救啟動流程。 接續的「AED操作與災害搶救處理」單元,聚焦於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的操作,說明其原理、使用步驟與注意事項,並搭配模擬情境練習「叫救援、拿AED」的緊急應變指令,強化學員對突發性心跳驟停的應對能力,爭取黃金搶救時間。 最後的「止血、包紮與骨骼固定技術」則涵蓋現場常見傷害的初步處置,包括正確止血方式、傷口包紮技巧與對骨骼、肌肉損傷的初步固定方法,避免傷勢惡化並為後續醫療處理創造條件。 環保局表示,參與此次訓練的46位人員皆為環保系統的第一線成員,平日深耕社區、巡行街頭巷尾,是最可能第一時間面對意外事故的基層人力。為這些工作人員強化急救能力,不僅提升他們個人的安全素養,也有助於在災難或意外發生時,為身邊民眾提供即時救援,大幅提升社區整體的應變韌性。 環保局指出,此次訓練的推動也與《緊急醫療救護法》所提倡的「新版生命之鏈」理念相呼應。而基層人員的應變能力,正是生命之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此外,依據《緊急醫療救護法》第十四條之一規定,特定公共場所應設置AED或其他必要急救設備,並送衛生主管機關備查後登錄於救災救護指揮系統中,以利有效資源調度與管理。該法第十四條之二也明確指出,非專業人員在面對緊急危險情況下,為搶救生命使用急救設備或施予急救措施,適用民法與刑法緊急避難免責條款。對於如環保清潔人員等非專業救護人員而言,這項法律保障更具實質鼓勵作用,能消除他們施救的顧慮,讓更多人在第一時間挺身而出,成為拯救生命的無名英雄。 環保局長李廣榮表示,本次急救在職訓練的辦理,不僅是法規的落實,更是縣府推動「安全宜居金門」的實際行動。他強調:「每一位受訓人員,都是構築金門生命安全網的重要節點,透過持續教育訓練與技能更新,讓更多人掌握急救知識並願意實踐,才能有效強化地方的整體應變韌性。」讓這片土地上的每個角落,都能多一份安全保障。
-
廣納基層建言 整合金門大橋與地方創生資源 展現同心團結氣氛
為強化政民溝通、深化施政回應,金門縣政府於昨(29)日下午在烈嶼鄉公所舉辦「114年烈嶼鄉基層民政幹部座談會」,邀集烈嶼鄉5位村長、97位鄰長及7位鄉民代表齊聚一堂,廣納基層建言。縣長陳福海親率縣府團隊出席,除感謝民政幹部長年辛勞,也藉此聆聽第一線意見,共同研議烈嶼地區的施政方向與建設需求。 此次座談會由烈嶼鄉公所主辦,縣府各單位共同參與,與會貴賓包含金門醫院副院長陳根雄、烈嶼鄉鄉長洪若珊、鄉民代表會主席林長耕、副主席吳福全與代表洪健中、方駿洋、林宜蘭、林長征、洪雅明等人。5位村長包括洪安慶、羅天升、洪天南、孫先雄、林建進全數出席,展現對地方公共事務的重視與支持。 會中亦舉行績優幹部表揚儀式,由縣長陳福海親自頒獎表揚績優村長洪安慶與10位績優鄰長,肯定其在社區服務、民政推動及政策協助上的傑出表現。縣府特別致贈特製主題紀念酒,向所有基層民政人員表達誠摯謝意,現場氣氛溫馨而熱烈。 縣長陳福海在致詞中指出,村里長、鄰長與地方代表是縣府最堅實的夥伴,也是最貼近民眾、最能即時回應地方需求的第一線行政幹部。他強調,基層建言對縣府施政極具參考價值,此次座談不僅是肯定與感謝,更是持續傾聽鄉親聲音、落實務實治理的重要平台。 座談會現場氣氛熱烈,與會村長及代表踴躍發言,針對地方公共建設與民生議題提出多項建言。上林村村長林建進反映,陵水湖旁的三角池塘排水量不足,每逢豪大雨即發生淹水情形,亟需改善排水設施。西口村村長孫先雄則指出,西湖地區部分堤岸出現坍塌,部分區域以石塊堆疊,結構不穩,存在潛在危險,建議儘速增設護欄強化安全。 林湖村村長羅天升提出,當地仍有部分住戶的污水處理系統未完善,期盼縣府協助完成後續建置,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代表會副主席吳福全也關切金門大橋下方排水系統未完善,強降雨時容易積水,盼縣府能全面檢討排水設計,從根本改善問題。 與會人員一致肯定縣府積極傾聽地方心聲,期盼未來能整合金門大橋建設效益與在地發展契機,攜手推動基層繁榮,共築宜居家園。 對於上述建言,縣長陳福海皆逐一回應,承諾將責成相關單位儘速辦理,對於跨層級事項也將積極透過縣府平台向中央爭取支援。他再次感謝所有村長、鄰長與代表的熱心參與及具體建議,並強調這些寶貴意見將納入未來施政評估與建設藍圖之中。 座談會在溫馨交流與肯定聲中圓滿落幕,展現出府鄉合作、政民同心的團結氣氛。未來縣府也將持續透過類似座談、基層走訪與民意蒐集機制,強化施政透明與回應效能,實踐「以民為本、服務優先」的施政理念,攜手基層幹部共同打造更美好的金門。 績優村長及鄰長獲獎名單: 績優村長:黃埔村洪安慶。 績優鄰長: 林湖村:林世清、林世章、羅建耀。 上岐村:馮永周、林翠雲、洪來守。 上林村:洪水蔥。 西口村:林嘉慧、方素麗。 黃埔村:方清喜。
-
臺灣原住民豐年節 8/2將於莒光共融公園登場
一年一度的金門縣臺灣原住民豐年節慶活動即將於8月2日(星期六)下午2時於金門莒光共融公園熱鬧登場。 本活動由原住民社團金門縣臺灣原住民協進會、金門縣臺灣原住民義工協會、金門縣兩岸民族文化發展交流協會共同協辦,邀請全體鄉親、原住民族人及各界朋友一同參與,感受原住民族文化的魅力與共融精神。 活動內容包括原住民族傳統民俗技藝競賽、原住民美食饗宴、晚會表演及園遊會市集等,歡迎鄉親踴躍到場參與充滿原住民文化的活動。晚會活動則特別邀請來自高雄市馬可啦海同鄉會帶來原住民族融合山海意象的精彩表演,展現原民文化的生命力與藝術之美。 下午2時至3時安排原住民傳統技藝競賽,包括:年滿十八歲以上成人組「撒網競賽」、國中以上「傳統鋸木頭競賽」、國小以下「揹山豬競賽」,有意參加者可至服務台報名,每場競賽前三名頒發獎金,未獲獎者每人可獲得精美小禮物,歡迎大家踴躍報名! 當日還推出原住民美食體驗與園遊會,提供族人手作的特色小米料理與部落風味美食,下午2點於服務台發放美食饗宴券,5時憑券可於服務台兌換原住民美食1份。還有依不同時段發放面額50元園遊券,每人限領1張,數量有限、發完為止,民眾可憑券至攤位購買商品,一起來感受原住民文化的魅力吧! 晚間活動由原住民族與表演團隊帶來傳統舞蹈演出,展現族群多樣風采,最後將以象徵團結與祝福的大會舞,邀請現場所有民眾共舞,為整日活動畫下句點。主辦單位邀請您攜家帶眷,一起來跳舞、吃美食、學技藝、慶豐年!體驗台灣原住民族文化。
-
縣府召開治安會報 5至6月本縣全般刑案破獲率由72.37%提升至80.43%
金門縣政府29日召開114年7月份治安會報,由副縣長李文良主持,縣府相關局處首長與駐軍單位代表出席,共同檢視本縣近兩個月的治安情勢,針對刑案變化趨勢與警政作為進行專業分析與對策研擬。會議強調跨部門合作機制與第三方警政運用成效,展現縣府推動治安工作的決心與效率。 李文良副縣長於會中表示,維護縣民生命財產安全是縣府治安工作的核心目標。隨著社會型態快速變化,詐欺、毒品等犯罪手法層出不窮,必須藉由數據分析、警政策略與民間協力,建立一套反應迅速、橫向整合的治安體系。他也肯定警察局及相關單位在打詐、反毒、竊盜防制等方面的努力成果,並要求持續強化風險預警及社區參與,提升整體安全感。 根據警察局簡報,114年5至6月全般刑案發生數為235件,較去年同期增加7件,但破獲數為189件,較去年同期增加24件,破獲率由72.37%提升至80.43%,顯示整體辦案效率大幅進步。其中,以詐欺案件為最多,占刑案總量的23%,其次為公共危險、毒品與竊盜等類型。 針對詐欺案件部分,雖然今年5至6月案件數較去年同期減少14件,但仍有55件發生,顯示詐騙犯罪依舊猖獗。警察局強調,詐騙手法日趨多元,從投資詐欺、網購詐騙到假冒公務員等層出不窮,故持續推動「識詐2.0」策略行動綱領,分別從識詐、堵詐、阻詐三面向展開作為。包括推廣165防騙LINE官方帳號、辦理入戶宣導、培訓種子教官、製作短影音並透過社群媒體廣泛傳播,亦與本縣金融機構及超商業者密切合作攔阻民眾遭詐,防詐成效漸具規模。 在打擊詐欺實務方面,本縣多次成功阻止民眾遭騙金流,會中並表揚元大銀行及土地銀行金門分行行員與超商店員共6人,肯定他們機警作為,有效攔阻詐騙案發生,展現民間第一線防詐力量與公私協力的成功典範。 就竊盜案件而言,今年5至6月共發生20件,破獲數亦為20件,破獲率達100%,展現警方對此類民生犯罪的高效率偵辦能力。竊盜案件類型多元,包含機車失竊、住居竊盜、店家失竊等,其中以侵入性竊案較受關注。警方除持續加強夜間巡邏與熱區監控外,亦強化社區通報機制與案後追緝力度,形成嚇阻與緝捕雙軌併進的策略。 毒品防制亦為本次會報重點關注議題之一。警察局報告指出,114年1至6月本縣共查獲毒品案件44件、逮捕44人,累計查獲毒品總重約117公克。其中以三級毒品K他命及二級毒品安非他命為主。警方分別於4月11日、5月4日、6月24日至26日破獲數起毒品製造、運輸與持有案件,並查扣吸食器、K盤等相關證物,有效遏止毒品流竄。會中強調,將持續強化毒品查緝與斷根工作,配合教育宣導與司法協助,落實毒品防制政策。 在預防面上,警察局亦透過反毒宣導、校園教育、社區講座與媒體廣播等多元方式傳遞毒品危害資訊,使年輕族群與社會大眾建立正確認知,營造無毒環境。此外,對於特定場所涉毒或涉及治安疑慮者,也積極透過第三方警政與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合作,執行裁處或相關行政處分。 會中也報告「第三方警政」執行情形。警方運用法令與行政資源,於上半年累計函送13件至相關主管機關,執行罰鍰7件、斷水斷電1件,顯示警方與各局處聯手針對潛在治安死角與犯罪溫床採取果斷行動,保障縣民居住與營業安全。 此外,財政處也於本次會報中提出114年度5至6月財稅查緝與聯合稽查成果,協助配合警政單位進行高風險商家監控與違規行為處理。對於涉及非法營業、賭博或其他妨害社會秩序之場所,採取跨部門查處機制,並加強財稅查核,以杜絕灰色地帶滋長治安死角。 會議最後由副縣長李文良總結裁示,他強調:「治安是縣政的根本,唯有讓縣民感到安全,才能談發展與幸福。」他肯定警察局積極展現打擊犯罪、查緝毒品與防制詐欺的決心與成果,也期許各局處能延續跨域協作精神,進一步盤整治安熱區與高風險族群,擬定更全面的風險預防與應變計畫,尤其面對即將到來的暑期與觀光旺季,更須嚴守交通、治安與公共安全底線,確保金門整體形象與宜居環境持續精進。他並指示,未來應落實「科技輔政」與「社區參與」雙軌路線,在提升警政科技應用與強化社區警政互動方面雙向佈局,以建構更智慧化、在地化、前瞻性的治安治理體系,回應民眾期待,也實踐安全金門的施政願景。 金門縣政府治安會報為定期召開之高層治安會議,透過橫向整合、資料共享與部門協力,強化整體治安應變能力與犯罪預防部署。本次會議圓滿落幕,標誌著縣府持續朝向「安居樂業、安全金門」目標穩健前行。
-
打造安全尊重的職場 人事處辦講座
為提升同仁對職場霸凌與性騷擾議題的認識,縣府人事處在縣府新聞發佈室舉辦「114年員工協助方案專題講座│打造安全尊重的工作環境」,邀請「一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薛凱仁擔任講座主講人,透過專業心理諮詢視角,帶領參與人員深入探討職場不法侵害的預防與處理機制。 人事處表示,縣府長年致力於落實員工關懷政策,自推動「員工協助方案(EAP)」以來,已建立完整服務流程、設置關懷員制度與推動小組,並提供心理諮商資源與轉介服務。為回應現代職場所面臨的多元挑戰,縣府也持續透過專題講座、教育訓練與電子報推播等方式,強化員工對心理健康與職場議題的敏感度。今年度更配合職場霸凌與性騷擾防治法規修正,規劃系列培訓課程與宣導活動,期能從源頭建立友善、安全與支持的工作環境。 本次講座特別聚焦「職場不法侵害」議題,針對職場霸凌與性騷擾的認定標準、常見態樣及處理程序等進行深入解析。薛凱仁所長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除身兼台灣想飛全人關懷協會理事長,亦曾擔任家事法庭調解委員,目前擔任多個政府部門與企業EAP計畫心理師與講師。薛所長長期關注親子教育、心理創傷、失眠壓力、情感關係與自我探索等多面向議題,深具臨床實務與教學經驗。 講座中,薛所長說明職場霸凌的行為可能包括長期排擠、貶抑、精神壓迫或濫權打壓等,並分享幾個真實案例讓與會人員更具體地理解其型態與影響。他指出,除了職場性騷擾可能涉及言語、肢體、視覺或其他形式的性暗示外,部分行為若未妥善處理,甚至可能構成法律責任。 他進一步說明,遭遇職場不法侵害時,受害者可透過內部申訴機制或尋求外部協助資源,並建議各單位應建立明確的處理流程與支持網絡,提供受害者實質協助。 此外,薛所長也提醒,要預防職場不法侵害,溝通技巧與人際互動的敏感度至關重要。他指出,非語言訊息如眼神、肢體動作、語氣與距離等,都可能影響對方的感受與詮釋,甚至構成不當行為的認知基礎。因此,個人應具備自我察覺能力與尊重他人界線的意識,組織亦須透過定期訓練與制度強化建立正向職場文化。安全尊重的工作環境,不僅能增進同仁對職場的歸屬感與幸福感,更是提升整體工作效能與公務品質的基石。 人事處強調,員工是組織最重要的資產,縣府將持續推動關懷政策與心理健康倡議,建立支持系統,並透過制度設計與教育資源,保障每位員工的身心健康與工作尊嚴。未來也將持續擴大辦理各類專題講座與實務課程,廣納員工回饋,持續優化EAP機制,朝向更成熟且具包容力的職場環境邁進。
-
推動建築安全管理制度 縣府委辦講習會
金門縣政府特別委託社團法人金門馬祖地區建築師公會辦理三場「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暨公寓大廈業務講習會」,以促進學術與實務的交流,提升社區整體安全意識,並推動建築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實。 縣府城鄉發展處處長黃儒新指出,金門地區建築型態正逐步從過去以透天厝為主的獨棟住宅,轉向集合住宅發展,建築物的公共安全管理也因此成為未來的重要課題。根據中央政策規定,自114年度起,六層樓以上的集合住宅須納入公共安全申報機制,由建築物所有權人或使用人委託專業機構或人員進行檢查,並由管理委員會或管理負責人代理完成申報作業,落實建築物使用階段的安全管理責任。 黃儒新強調,建築物所有權人應有維護公共安全的自覺,不僅要確保逃生動線暢通,亦應避免在樓梯間、走廊等處堆放雜物,以免影響緊急避難效率。他特別提醒,常閉式防火門應保持正常閉合,切勿敞開或因損壞而失去阻隔火勢的功能,唯有全體住戶與管理單位齊心維護,才能打造更安全的居住環境。 本次講習邀請多位專業講師分享第一線實務經驗,涵蓋中央與地方建築管理的不同面向。講師陣容包括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建管組組長高文婷、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副處長王金棠、主任秘書李松鶴、正工程師楊景程,以及金門縣政府消保官王晶英、金門縣消防局科長林俊,並由建築師公會顧問陳澤修擔任講師。講習會針對建築物公共安全申報流程、消防設施設備維護、公寓大廈管理實務與室內裝修業相關法規進行深入解析與案例討論。 活動現場座無虛席,吸引建築物管理人員、公寓大廈管委會成員、消防與建管相關從業人員踴躍參與。與會學員反應熱烈,表示透過課程不僅強化了對法律規範與申報流程的理解,也更具備判別公共安全風險與危機應變的能力,對未來實務操作大有助益。 金門縣政府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建築安全管理與災害預防宣導,透過政策推動與民間專業力量的結合,提升縣內建築物安全管理水準,並期望藉由持續辦理類似課程,深化社區居民與管理單位對公共安全的重視,共同守護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營造安全、宜居的生活環境。
-
古崗開辦擼麥蝦網製作研習 重現漁村匠藝與文化記憶
每年的夏日時節,正好是麥蝦的產季,而「擼麥蝦」也是金門地區傳流漁法之一,金城鎮古崗社區發展協會今年承接海洋委員會計劃,以「犛麥耕海」為名開辦手工擼麥蝦網製作研習,希望能將這套傳統的捕撈文化永續的傳承下去。 「擼麥蝦」這類的傳統捕撈方式相當特別,使用的工具也是很特殊,但是隨著高齡匠師逐漸凋零,製作手工麥蝦網的技巧與工法恐將失傳,因此古崗社區發展協會舉辦研習課程,希望能將其保存。課程特別邀請老漁師們傳襲這項獨有的工藝技巧,過去曾協助縫製網具的婆婆媽媽們更是搬出家中古董縫紉機,教授年輕學員們製作網具的心得,暢談早年全家齊心參與擼麥蝦工作的漁村往事,過程饒富趣味、溫馨感人。 古崗社區發展協會表示,今年古崗社區開辦了二場研習活動,場場都吸引了滿額的學員報名參加,參加者除了聚落內的年輕民眾之外,還有來自台灣地區的漁業科系老師,而研習課程則是邀請到村老董群省、前金門農工養殖科主任董倫如擔任講師。董群省以他古崗老漁師的多年經驗,向學員們解說擼麥蝦的時節、氣候、潮汐、漁事技巧和漁村舊況,而董倫如則是用他自身的專業知識,來跟學員們分享麥蝦生長環境、科屬分類、生物特性、食用方法等。 董群省表示,擼麥蝦是金門傳統漁業,在本地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早年盛產時節,古崗地區全村會動員參與,村中的婦女幫忙縫補麥蝦網,或是將麥蝦曬成「蝦皮」,有的鄉民則會把現撈的麥蝦摻著蔬菜、紅蘿蔔作成「麥蝦炸」,享用這季節的美食。然而,隨著時代改變,「擼麥蝦」的現況已大不如前,更遑論網具的製作與傳承,因此董群省希望透過課程的宣傳,讓大家記得這項傳統的漁法技藝。 曾任金門農工養殖科主任的董倫如則指出,金門人稱的「麥蝦」與台灣最知名的「櫻花蝦」同屬櫻花蝦科,但屬毛蝦屬,因步腳退化,所以只能懸浮游泳,具趨光性,當靠岸時,漁民手持麥蝦網具涉入海水之間,約莫在胸口的水深就可以撈取,擼麥蝦可以說是最基本的沿海漁業,更是金門最傳統、最在地漁事文化,有潛力開發成為最具特色的本地美食;而麥蝦因味甘甜,早期漁村皆以麥蝦當天然甘味劑,加入麵線中,料理簡單快速,味美又營養。 日前的這場網具研習當中,社區發展協會還商請到多位曾經協助麥蝦網具縫補的漁民太太示範網袋的製作技巧,以及強固網具的車縫方式,甚至拿出家中珍藏一甲子以上的老縫紉機來支援網具製作,讓許多參與的學員大開眼界。董群省則解釋製作過程中竹竿的取材、曝曬、鎖具、綁定方法、組合步驟,還有在水中操作網具的程序和技巧,學員們無不感受到老漁師堅持的匠人精神,還有早年漁村社會豐收季節全村動員的熱絡氣氛。 古崗社區發展協會也預告,除了擼麥蝦網具製作之外,社區也將於近期辦理數場下海實作的「擼麥蝦」研習,屆時歡迎對於海洋文化有興趣的民眾關注臉書「金門古崗自然村」粉絲專頁,將會有招生及活動日期說明,歡迎大家報名參加,認識金門傳統漁業文化。
-
《星期三專欄》何厝推動農村綠色照顧計畫 打造高齡友善農村生活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農村社區也面臨人口老化、青壯年外流等挑戰。位於金門金沙鎮的何厝社區,有深厚農村文化基礎,積極響應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農村綠色照顧計畫」,於113年起展開為期三年行動,以「綠場域、綠飲食、綠療育、綠陪伴」四大面向著手,打造符合高齡者需求的照顧模式。今(114)年邁入第二年,成效初顯,堪稱金沙農村高齡照顧的示範據點,也期待有更多社區投入,共同打造高齡友善的農村照顧體系。 何厝社區位於金沙鎮何斗里,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早年即為官道與渡口交會的交通要衝,早期就有街市「瓦厝街」;聚落境內擁有豐沛水資源,其中「七星池」為居民世代共同記憶,且傳統農產豐富,以地瓜最具代表性,早期亦盛產地瓜酒,「瓦厝街」也因此繁華熱鬧。何厝社區發展協會自108年起積極投入社區營造與長照計畫,連續申請多元就業開發、社區營造、小旗艦等計畫,並於113年正式啟動三年期綠色照顧行動,落實社區照顧網絡的深耕發展。 從綠色四面向出發,打造健康農村生活 何厝社區的「農村綠色照顧計畫」以社區長者實際需求為核心,從四大面向展開: 一、綠場域:活化社區活動中心旁閒置空地,打造「不彎腰菜園」,種植當季蔬果並設置簡易棚架,提供長輩親近自然、從事輕鬆農作的友善空間。 二、綠飲食:擴大供餐服務,不僅照顧何厝地區長輩,亦涵蓋鄰近的蘭厝社區,推動共食、送餐雙軌制。菜色多以地瓜、蔬菜為主,由營養師設計菜單,使用當地小農生產食材,融合健康與在地特色。 三、綠療育:結合農村特色與多元學習課程,安排從食農教育、傳統技藝到手作療癒等內容,邀請各領域講師教授如薯榔染布、韭菜盒子、菜粿、蘿蔔糕製作、陶瓷彩繪、苔球製作、花藝、牛糞薰香等,藉以刺激長者學習力,延緩老化。 四、綠陪伴:設置專人定期訪視機制,提供到府關懷、生活協助、資源轉介等服務,並透過每週二、四課程與活動,建立穩定社交互動,降低長者孤立感。 活化地方資源,走出社區產業發展新路 在綠色照顧之餘,何厝社區發展協會亦持續整合地方資源,推動地方創生與文化觀光。社區自109至111年間盤點閒置農地與設施,重啟地瓜酒工坊、建置地瓜故事館,並結合導覽人員培訓,推出「薯與你的何厝小旅行」等遊程,吸引遊客深度走讀七星池、王氏家廟、保安殿、等歷史場域。 活動中亦融入DIY體驗與農村技藝傳承,包括地瓜餅手作、推石輪、搓安簽、拉水井、栽種體驗等,讓參與者從產地走入餐桌、從文化走入生活。同時也推出社區特色番薯風味餐,搭配地瓜主題設計餐點,如地瓜酒香腸、鹹豬肉、菜脯蛋、炒地瓜葉、地瓜稀飯、安簽粥、炒地瓜葉、地瓜圓甜湯,完整呈現地方農產與飲食文化。 提升高齡照護意識,凝聚社區共識 何厝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王绣菊指出,社區發展協會成立之宗旨,除了促進社區發展、增進居民福利,建構安和融洽、團結互助,友善永續之生活環境。何厝的綠色照顧不只是提供服務,而是希望建立一套長者能主動參與、相互陪伴的健康生活模式,因此社區也聘請專案管理人員並完成綠照員訓練,為計畫執行提供專業支持。 透過系列課程與活動,長者們不僅學習新知,更將自身經驗與文化智慧傳承給下一代,在共學中獲得價值感。社區也定期舉辦健康促進與延緩失智宣導、社區清潔日、聚落導覽等,建立跨世代對話與共融平台。 前瞻規劃持續推動,打造永續照顧社區 社區發展在例行性經營運作外,經融入在地特色及資源開發,可為社區發展開創新的篇章。目前何厝社區是金門縣金沙鎮唯一正在推動綠色照顧的社區,據悉鄰近的斗門社區也提出申請,並於114年獲得補助,即將推動。按各村落的發展情況,仍有不少村落仍維持著與何厝類似的生活模式,王绣菊表示,期待有多社區能響應,發展出社區自己的特色,共同打造高齡友善的農村照顧體系,如其他縣市一樣,創造出綠色計畫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