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的島嶼經濟學
縣長李炷烽、兼任省主席薛承泰近日來不斷透露一項重要訊息,金烈大橋興建有望,使得金門島上似乎漾著一絲喜悅的氛圍。然而,在澎湖「博奕公投」確定當地居民「不同意」之後,連帶引起各離島縣市的「焦慮」,究竟離島發展策略何去何從,成為所有離島居民共同關切議題。
先前本報曾為文談論「平潭經驗」,強調金門與平潭之間的相似性,尤其兩島早期均受戰爭與「國家政策」影響,導致發展嚴重滯後。然而平潭在「政策支持」下,啟動了「平潭大開發」,不但即將建成「平潭海峽大橋」,島上也已設立管理委員會,全面展開各項投資建設,初期將重點開發國際旅遊發展區、兩岸商貿合作區、大型物流港區、城市建設發展區、文化產業區、高新技術合作園區等。
此外,繼小三通及兩岸空中直航之後,新型態的「滾裝客貨運」,亦設定以中國大陸沿海距離台灣最近的平潭為對接點。號稱大陸沿海第五大島,陸域面積約三百七十一平方公里的平潭,為了配合「大開發」,不但喊出「全島封閉式管理的自由港市」,還提出與台灣「共同規劃、共同投資、共同管理」等「特殊待遇」,種種舉措擺明了對著台商而來。
近代史上一個靠走私、偷渡起家的離島小漁村,短期內就將要徹底改頭換面。此一「飛躍式」的發展,看在歷史經驗、地理區位及各項條件均有極高相似性的金門島眼中,平潭經驗怎不令人慨嘆!
回顧金門近年來的發展,小三通是國家對金門釋出最重要且最重大的政策,然而,就當前之政策論述與制度設計,仍以台灣為主體,鮮少思及離島或金門,工商時報日前發表的一篇社論,即點出當前金廈兩門合作的兩大盲點,一是「金廈大橋」如何開建,一是金廈兩門產業如何分工。以目前仍有重重限制的兩岸經貿政策,此刻談兩門產業分工恐怕時程上還早了點。
我們認為,金烈大橋只是個開端,該案從1993年金門臨時縣議會第三次臨時會做成建橋決議迄今,幾經反覆波折,歷經兩次政黨輪替,現在只是換來一個「公道」。要協助金門發展,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政策牛肉。
今年適逢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紀念,過去一甲子,金門站在全球冷戰前沿,歷經無數滄桑,此刻正是還給金門一個公道的最佳時點。我們認為,以全球化、地球村的趨勢,金門的發展亦難自外於世界,當前國內政策對兩岸、兩門經貿與產業合作的種種限制,殊為不智,藍綠間為了ECFA所展開的各種激烈角力與鬥爭,似亦流於意識型態之爭,於事態無所助益。
我們必須強調,以金廈一衣帶水的特殊地理區位,以及區域性整合的發展趨勢,金廈兩門合作勢所難擋。期盼馬總統來金門參與古寧頭戰役紀念活動時,不但要正式宣佈啟動金烈建橋,還應釋出更多能嘉惠金門的兩岸新政策,只要能在政策上賦予金門更多優勢,相信金門必能創造一套屬於自己的「島嶼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