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需要一座座溝通的橋──從馬總統的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談話講起
適逢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馬英九總統飛抵金門參加紀念活動,並為位於古寧頭的「和平廣場」剪綵揭幕。馬總統強調,「和平廣場」的最大意義,就是從以往的殺戮戰場蛻變成為和平廣場,兩岸用和解取代對立,以和平取代戰爭。他也表達希望金門的建設,能在兩岸和解之後有大幅進步;「金門大橋」中央政府會全力支持,儘快把大、小金門連接起來,讓金門有更好、更大發展的機會。
對於馬總統興建金門大橋的宣示,鄉親們並不陌生,奇怪的是,為什麼每回總要在選舉前夕才定鎚;無怪乎金門大橋總被譏為「選舉浮橋」,但願此回不要又是口惠而實不至,一俟選後,又杳無音訊。
誠如馬總統所言,六十年前的古寧頭戰役,讓台灣爭取到長時間的和平、繁榮、和發展。六十年後,兩岸有機會在隔海分治的情況下,進行政治、經濟制度的交流與實驗,用和解取代對立,不可否認這場戰役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功業。我們常謂,金門替台灣站了半世紀的衛兵,現在該是解開桎梏、大展鴻圖的時候了,然觀諸金門今日的建設及發展,用「匍匐而行」來形容,應不為過。
我們嘗想,什麼是金門未來的定位呢?大學城、免稅島、養生島、觀光島,這是經行政院備查的「金馬中長期經濟發展規劃」釐定的發展願景;但支持這些偉大計畫的基礎建設時程,卻隻字未提。金門的未來不能只是「畫大餅」,執政者應該清楚的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或基於何種時空環境與契機,金門才可能距離這些夢想更近。
金門(金烈)大橋的肇建亦復如是。我們以為,基於區域均衡發展,以及醫療需求等理由,金門大橋乃金門必要的基礎建設,而非「經濟效益」所能左右。於今,改朝換代了,又提出了「景觀橋」的規劃來自圓其說,不顯得我們的中央主管機關太過於見風使舵、迎合上意嗎?當然,對於金門大橋的肇建,我們樂觀其成,但這種決策的品質與施政誠意,卻令人憂心;試想,如若金門真要推動大學城等建設願景,決策可以如此隨風起舞嗎?金門只是金門,金門需要一部量身訂做的「特別法」來規範;用台灣的標準來建設,金門只能是二等公民。因為金門實質上並無法達到諸多「以台灣為主體思維發展」的法令規範,與其讓我們在後苦苦追趕,質疑政府的誠信,不如告訴我們,依照現行的法令規範,「金馬中長期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及的未來願景,僅止於「紙上談兵」。
馬英九總統曾不止一次的宣示,金門將從「殺戮戰場」轉型為「和平廣場」,甚至對於金廈通水與金廈之間建大橋亦抱持著開放的態度。但時至今日,我們可曾見過任何中央部會以「開放的態度」正視金門的發展課題?說到底,都是台灣本位思維在作遂,金門如沒有自己的特別法,就只能在既有的框架裡頭繞,想圖謀躍進式的發展,只能仰賴可遇不可求的「政治正確」。
六十年後,殺戮戰場要成為和平廣場,用和解取代對立;和平取代戰爭,這也是今日為和平廣場揭幕的最大意義。和解、和平需要一座座代表溝通的橋(金烈、金廈大橋,金門特別法等),誰來寫就這歷史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