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為核心營造閩南文化圈──「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跨地發聲

發布日期:
點閱率:699
字型大小:

二○○九年十月二十五日,改變兩岸關係、台海命運的金門古寧頭戰役爆發六十周年;十月二十六日,大東亞戰爭下日軍強行登陸、占領金門走過七十二周年紀念日。吊詭、奇絕的歷史氛圍裡,召集兩岸、海外各地學者的「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自台南會場串連接續至金門會場舉行,並安排被遺忘的閩南說唱藝術家、八十歲的「金門國寶」林火才先生在日據金門紀念日的當天會場登台獻唱近乎失傳的〈挑大燈〉、〈原子炸彈歌〉的一九四○年代歌仔戲音,時而雄渾、時而低沉,控訴戰爭的瘖啞之音漸漸響,從「人本是人,人為甚麼要害人?」說唱到「侵略者到這一場空」,全場動容,掌聲不絕。一場閩南文化會議,也意外化作以閩南文化力量重新打通國族血脈、聯擊兩岸土地情感的和平之音;再為「閩南文化圈」的理念建構、行動營造跨出一大步。
由金門縣文化局、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共同主辦,國立金門技術學院閩南文化研究所、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參與合辦的「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首次跨地域、跨會場,十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一連五天,以不中斷方式開議,台南開幕,金門閉幕;來自金門、台灣、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日本、加拿大等地的八十餘位學者專家及一百五十餘名研討學員,接力參與了以金門為核心、以台南為樞紐的二場專題演講,四十四篇論文發表,共同見證了飽受侵略者掠奪、冷戰烽火肆虐的島嶼所深具的生存韌性、文化厚度的島嶼。正逢一九四九兩岸分治走過一甲子,在政治、軍事的論述外,閩南文化研討會的召開,通過金門,看到兩岸的文化情感,也打開一道走向國際的文化之門;金門土地與閩南文化的深層性,再獲詮釋、解構的機會,「閩南文化圈」整體研究的開展,也在這次研討會有了新能量蓄積。
「閩南文化」,一個特殊的文化語彙。各種論述中,有人將之定格為「地方文化」,但它又不完全是停留在單一地域的「地方文化」。「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特別為「閩南文化」作註解,「『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它承續了傳統的中原文化,也吸收多元的海洋文化,並形成特殊的僑鄉文化,深具豐富的內涵與獨特的魅力」;從「地方文化」到超越「地方文化」,研討會另有一番論點,「隨著閩南人的飄洋過海,落地生根,『閩南文化』早已超越省分國界,而在東亞地區形成一個龐大的『閩南文化圈』。換言之,『閩南文化』自有其族群、語言、文學、民俗、宗教、信仰、建築、藝術等多方面的特點,涵蓋的範圍則遍及閩南移民所到之處」,基於這個認知,一個理想的「閩南文化」研究,必須朝跨領域、跨國際的方向前進,才能真正認識,深入閩南文化的本質與價值。
金門做為閩南文化的核心重鎮,也是閩風南渡的中繼窗口;伴隨著解嚴後金門文化局的成立,大量的文史叢書出版外,也以學術會議作理論架構全力打造「閩南新故鄉」文化新境,在《金門學》的研究與學術研討會基礎上,又開展出的「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閩南的歷史、文學、語言、戲曲、信仰、習俗、建築等文化內涵盡在其間;此次在台南、金門兩個重要閩南文化據點,一條線連結,跨地域與跨學科擴大辦理的「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的議題包含閩南的歷史與地理、社會與文化、聚落與建築、文化與資產、信仰與習俗、語言與文學等。不同視角、全方位的研討會,兩岸分治一甲子的氣氛下,我們看到了超越政治、軍事的文化力量,我們也樂見來自兩岸及世界各地的學者、與會者,所營造出的「閩南文化圈」新視界、大格局。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