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容金門大橋政治化
討論了10年,連接大、小金門的金門大橋,這座被形容為選舉浮橋終於浮上來了:行政院已於日前拍板定案,預計年底進行招標施工,希望能在民國104年前完工。就目前資料,這座跨海大橋全長5.34公里,是目前中華民國史上最長的大橋,預定斥資57億元。就可見之未來,除縮短大、小金門的交通往返外,所帶來的觀光經濟更值得期待。但就此當兒,卻引來在野黨不少攻伐,或言此橋是接連統一之橋;或言此橋是方便中共用兵之橋,等等政治語言下之意識形態用詞。其心態之不當,當然不值識者駁之,但其中一說詞卻不能不反駁之,即彼等竟言「金門長住人口不滿六萬,建此大橋過於浪費!」若不及時予以指正,豈有寧日可言,對金門而言,又豈有公義可言,是以我們站在媒體立場上,願對此等詖論予以指正,以正視聽!
溯自當年國共交戰,共軍敗於金門古寧頭,中原衣冠得以倖存海角一隅,誠所謂田橫處士得有依身之地。卻也因此,為身處兩岸交戰之地的金門帶來無盡之烽火:九三炮戰、八二三炮戰,尤其是後者,連續四十四天的砲轟金門,發射了將近四十八萬顆砲彈,不但使兩岸更形緊繃,更為金門帶來災害。但也就因金門之存在,才使復興基地得以從容建設發展,不但成為中原文化之保存者,更使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是以即使台獨者流不認同前者之立場,但總不能忽視金門對台灣經濟建設之貢獻?因此,若今日以金門住民少而忽略基本建設,豈是對待同胞之道?又豈是一個以人民福祉為優先考量之現代政府?
況且別忘了,在歷次選舉中,民進黨都支持興建金門大橋。如民國八十九年,當時民進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陳水扁到金門拜票,就公開宣示「金門大橋一定要建,並保證四年內一定動工」。當選後,更誠如陳福海立委所指出的:民進黨政府曾在九十年七月二十七日以院臺交字第○四四○一八號函復,核示同意大橋興建。而今,豈容在野黨因執政與否而改變其立場,我們不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而是在慎重指出:金門大橋本就是朝野多年來之共識,我們不容有其他政治語言來汙衊它,更不容許以政治言行來汙辱金門鄉親,必要時海內外之廣大鄉親豈是鳴鼓而攻之而已!
尤者,在這和平取代戰爭之世代,金門大橋的工程,其和平上之意義,又豈是成本效益所能評估,況且,在此知識之世代,最堅強的國防是人民之知識、經濟之強壯,這早已是識者之共識,且是經驗世界之常識,因此,我們願再次呼籲,金門大橋本應動工;早就應該付之行動。與其以政治語言干擾這項劃時代之工程,倒不如平心靜氣下來,共同思索如在規劃上、遠景上、工程上,使其成為一條具有國際觀光與交通價值之工程,使它成為國際觀光客到台北故宮、101大樓後必到景點,這才是福國利民之道,謹以此與朝野識者及海內外之金門鄉親共勉之,且讓我們共睹金門大橋之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