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見證中華民國一百年
──全民推動「建國百年﹐金馬獎回歸金門」影展盛會
第八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甫落幕,描寫美軍在伊拉克前線執行拆彈任務的《危機倒數》,掀起3D科技視覺震撼的《阿凡達》,兩部電影,再刺激奧斯卡影展熱潮。從電影夢工場好萊塢回到「國片產地」台灣,繼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後,鈕承澤導演的《艋舺》再為本土國片市場拉出長紅,而城市行銷的溫馨小品《台北一頁》也在柏林影展獲獎。無論在那一個國度、城市,電影,讓我們有了實現各種夢想的可能。金門,是否想過,假如電影金馬獎影展活動回歸金馬舉行,是否可以如同法國的小鎮坎城一般,受到全球矚目,進而帶動金馬的文化能量、觀光產業?
「讓金馬獎回歸金門」,這個從一九九五年起,因董振良導演的第一部金門百姓電影《單打雙不打》受到好評、引起台灣影壇重視,開始引發創意思考、鼓吹推動的影展構想,經過十多年的醞釀,昨天終於取得了大突破!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福建省主席薛承泰、新聞局電影處長陳志寬、導演董振良及金門藝文人士,加上之前金馬獎執委會執行長侯孝賢的認同,已形成「建國百年,推動金馬獎回歸金門」共識,考察團近日就要踏上金門,如果獲得金門縣政府的配合支持,一切推展順利,明年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第四十八屆金馬獎包括頒獎典禮在內的影展活動,就可在金門全面開展。
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後,在兩岸之間的冷戰島嶼金門與馬祖,一夕知名國際,為發揚金馬的戰鬥精神,行政院新聞局取「金馬」之名,一九六二年開辦了第一屆「電影金馬獎」,官方主辦二十多年後,一九九○年起的第二十七屆金馬獎交由民間電影業者組成的金馬獎執行委員會繼續主辦。
取金馬土地之名、戰地精神的電影「金馬獎」,成了一年一度的台灣、亞太電影盛會,也曾在台美斷交後、國際巨星伊莉莎白泰勒的出席,讓金馬影展打開世界能見度。又自金馬獎交付民間執行以來,頒獎地點、星光大道,不再局限以台北為中心的國父紀念館等場地,高雄、台中、桃園、台北縣等縣市政府都曾爭取舉辦過,藉影展活動,也進行城市觀光、外交。
一九九五年,董振良導演、周美玲副導演,刻給兩岸冷戰砲擊的金門紀錄劇情片《單打雙不打》殺青、首映,從金門一路巡映至台灣北、中、南各地,也遠征亞洲、美洲、澳洲等國度的影展;一部金門電影,繞著地球跑,喚起世人重新看待金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也打響了「金門電影元年」,並觸動「金馬獎回歸金馬」的行動思考。
「金馬獎回歸金門」,因交通、軟硬體設施、資金及地方政府的配合意願等因素,喊了十多年,迄未能落實。經由導演董振良鍥而不捨奔走,與金馬獎執行長侯孝賢取得交集後,昨天下午再拜會新聞局電影處長陳志寬及福建省主席薛承泰,各方都表達了高度配合、全力推動金馬獎回到金門開展意願,希望能成為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在金門的重要活動。
中華民國一百年,國、共在兩岸已分治,而台灣曾經日治五十年,惟金門與馬祖,始終存在並守護著「中華民國」正統。建國百年,讓「金馬獎」回歸金馬,具有高度的土地象徵意涵,也能提高金馬在兩岸、世界的能見度,讓世人記得金門、發展金門,值得全民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