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轉診後送落實醫療在地化
──支持「衛生署金門醫院改隸醫學中心金門分院」構想
醫療資源匱乏,幾乎每天都在上演的「轉診」、「後送」情節,成了金門人生活的不安,心中的痛!要解決島地的醫療困境,短期之內是加強與台灣各大醫院的醫療合作,長期的作法恐怕就得落實金門衛生局長陳天順所提出的「醫療在地化:推動衛生署金門醫院改隸成為醫院中心之金門分院」計畫構想。
四月一日,金門縣政府在台北榮民總醫院成立「金門鄉親服務台」,派有專人服務,就旅台或赴台的鄉親提供即時就醫協助與資訊,此一構想與付之行動,來自金門縣長李沃士為民服務的用心,也贏得鄉親的好評;四月六日上午,福建省主席薛承泰、金門縣長李沃士、金門衛生局長陳天順、衛生署金門醫院院長歐天元等一行,前往台北榮民總醫院拜會院長林芳郁,除了感謝榮總長期對金門醫療的支援、協助,雙方亦就「台北榮民總醫院賡續承作第三期IDS計畫」、「行政院衛生署金門醫院改制為榮總分院」、「成立台北榮民總醫院金門鄉親服務處」等議題進行協商,林芳郁看到這麼多金門首長、醫療行政主管齊出動為縣民健康奔走,不禁讚嘆「金門縣民有福了」,又表示榮總對國家醫療、國民健康有一份責任,自當繼續對提昇金門的醫療環境奉獻心力。
醫療服務是國民基本權利,也是憲法上國家對人民應有、應盡的責任,然而,長時間處在戰地狀態的金門,在戰地政務時期仰賴的是軍方的醫療體制,醫師多來自軍方,即連衛生院也多係軍中支援的醫師;一九九二年解嚴,終止戰地政務後,金門衛生院改制為金門縣立醫院,與軍方的花崗石醫院共同為軍民服務,但重大疾病,諸如心臟、神經外科等科目,金門仍無力診治,病患多依賴後送;為改善、提昇醫療服務品質,經各界爭取下,二○○五年十月,金門縣立醫院再改隸中央,成為「行政院衛生署金門醫院」。
從金門縣衛生院、金門縣立醫院再到衛生署金門醫院,此一期間的金門醫療環境雖進步不少,且自二○○二年元月起,金門縣政府與台北榮總簽訂「醫療支援合作計畫」,二○○五年起榮總再承作「金門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且與衛生署金門醫院雙方醫療合作關係緊密,可說大幅提昇了金門地區的醫療服務品質。
儘管金門的醫療環境已逐漸獲得改善、進步,但根據二○一○年元月十九日,監察委員周陽山、余騰芳、李炳南赴金作「金門地區醫療資源匱乏」調查,仍發現金門縣醫師人數嚴重不足,每萬人口僅六位醫師,遠低於全國西醫每萬人口十六位醫師;再因金門醫療市場屬於淺碟型,除了署立醫院、私人診所,未有私人醫院願意投入這個不具規模的市場。
醫師人力不足、醫療市場不大,急重症仰賴台灣醫事支援等因素,造成了「金門地區醫療資源匱乏」,榮總院長林芳郁、金門縣長李沃士都提出了「醫療在地化」主張。
為因應「在地化」的醫療策略,金門衛生局長陳天順,在二○一○年三月出刊的第九十二期《金門衛生報導》發表〈醫療在地化的策略│推動衛生署金門醫院改隸成為醫學中心之金門分院〉專文,他認為金門醫院改隸中央經營管理、積極推動IDS醫師支援計畫、培育更多的地區公費醫事人員、興建綜合醫療大樓等,都是近十年來為了提昇金門醫療品質,落實醫療在地化及減少轉診、後送等境外就醫的策略,除此,陳天順建議推動「衛生署金門醫院改隸為醫學中心之金門分院」,待綜合醫療大樓落成後添購各項新穎醫療設備,再申請評鑑升格為「區域醫院」,「如此一來醫療人力將會穩定而有品質,醫師可執行各項檢查(如心導管、核磁共振)以及神經外科手術,轉診及後送人次會下降一半以上,相信這是推動『醫療在地化』有效策略」。
以「醫療在地化」策略,解決金門地區醫療資源匱乏困境,我們支持金門衛生局長陳天順拋出的「推動衛生署金門醫院改隸成為醫學中心之金門分院」計畫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