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第一所金門大學誕生了
──建立一所有教育戰鬥力地方文化力的精緻型大學
〈預祝 金門技術學院改大成功〉,四月十一日的《金門日報,社論》以此為題;三天後,昨日的《聯合報》頭版要聞提要,〈離島第一所 金門大學八月誕生〉,確定了「金門大學」即將誕生的訊息。金門高等教育發展,自此邁入一個新的里程。
二○一○年四月十三日,教育部審議通過,國立金門技術學院改名為金門大學,八月一日正式掛牌。金門技術學院是在二○○八年八月決定改制大學,二○○九年送出計畫書,經教育部所組審議委員通過計畫書審查及實地訪視審查兩關後,再召開複審會議,儘管教育人口數、教學環境資源等條件仍不足,但基於國家「一縣一大學」的教育政策及金門位處兩岸樞紐、閩南與僑鄉文化等獨特因素,教育部終於作出通過「金門技術學院」改制「金門大學」的決議。
根據現在的金門技術學院、未來的金門大學校長李金振對《聯合報》等媒體說法,「金門縣政府挹注新台幣九億元幫助學校改制大學,是教育部補助款及學校對外募款的三倍資金」,「未來將進行師資調整,其中要增聘講座教授三到九名,年薪美金十萬元,這筆錢是僑領捐的。此外還要增加客座及副教授名額,連同講座教授,大約二十五人」,「金門有很多優勢,例如對閩南文化研究非常深入,要和歷史接軌,編製《閩南文化大辭典》,並且建立冷戰博物館及僑鄉博物館」,「改名後仍維持學生二千五百人,『精兵』政策照顧每名學生,縣府補助學生每年就學津貼一萬,目前研議加碼交通津貼四千」。
從李金振的說法中,可以發現,「金門大學」的實現,是教育部的政策支持,更是地方全力投入及資源挹注,而未來「金門大學」的走向,採「精兵」政策,加強講座師資、閩南文化研究等,都很可期待。不只於為了一所大學而大學,而如何從「精兵政策」再到「精緻型態」,建立一所有教育戰鬥力、有地方文化力的金門大學,應是更值深思、推動的發展課題。
如以時間的縱軸線看待古今金門教育史,從南宋的「燕南書院」到「金門大學」,足足歷經了八百五十載,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金門大學」掛牌的同一年,新建中、位於古區村後麓的「燕南書院」也將落成,書院與大學並存、輝映,這是金門千年歷史的盛事。而「金門大學」的推動過程,從概念播撒到行動建功,一如「金門大橋」,都經過了漫長的十幾、二十年時間。回溯金門技術學院未進駐前,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日,金門縣政府即由縣長陳水在領軍,在台北市國軍英雄館舉行「金門大學發展遠景說明會」,當時即將遠景建構在《國統綱領》進入第三進程後,金門將在兩岸擔負著文化與經貿交流中繼站角色,因此必須有一所大學來參與承擔使命。金門大學說明會中,旅外金門教育菁英聚集、共同催生,當時的台大社會系副教授、現今的福建省主席薛承泰,強調「教育是最好的國防」、倡議大學之前先行成立「金門學術研究中心」,把國內外高級研究人才引進金門,有助於建立未來金門大學的人才智庫,此外,薛承泰亦提醒,台灣正面臨教改風潮,金門設大學正逢其時,但設大學的方向、重點何在,一定要很明確;其他學者,哲學系教授李增建議以人文學科為主的大學內涵,軟、硬體投資成本最低,教育系教授陳龍安表示一所大學辦得成功,其效益不亞於一座金門酒廠,而這所大學必須結合在地及海外鄉僑力量。
從十六年前的「金門大學發展遠景說明會」,再到去年的「打造金門大學島」高峰論壇,在海內海外金門鄉親重視教育、凝聚一心的獻策,歷經了漫長的推動過程,今年八月,金門大學就要正式誕生了!期待一步一腳印、辛苦得來的金門大學,從「精兵」到「精緻」,全力營造出別於大陸,也不同於台灣一百六十多所大專院校的深具教育實力、文化特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