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行銷金門的執行力──從石蚵節落幕談起
金寧鄉第八屆石蚵文化節圓滿落幕,鄉長陳成勇強調,活動的落幕,才是行動的開始。鄉公所將積極結合縣政府、金管處等單位共同努力做好行銷的工作,要為蚵民打開更寬廣的市場,吸引更多的遊客領略蚵村風情。
今年的石蚵文化節首日,照例強強滾;民眾們排隊領園遊券、拿宣導品,享受美食,總能獲得不少掌聲與鼓勵。有多年舉辦經驗的鄉公所也發揮了最大的行政效率,現場的布置處處可見用心,只是在熱鬧活動的表象下,能創造多少效益,猶未可知。
誠如陳鄉長所言:「活動的落幕,才是行動的開始。」金門一年中大大小小的活動不少,個個都希望和觀光旅遊、經濟效益掛上邊,但大夥心知肚明,真有成效者,屈指可數。此非源於主辦單位不用心,而是再用心成效也有限,其由安在?值得我們進一步剖析。
一、消費量體的不足。金門的諸多大型活動,最終通常招來「關起門來,自己高興」的評價,此非源於主辦單位不思對外開拓客源,而是少有人會願意為了參加活動,專程而來,這可能要溯及活動最初設定的努力標的。假若我們希望遊客可以隨時到蚵村來趟體驗之旅,能否創造適宜的服務與機制?對此,多數人的第一個念頭都是否定的。有消費才能刺激需求,而缺少需求,連產生消費的動機都談不上。面對消費量體的不足,我們可以訴諸精確的小眾客群,卻要培植一流的消費服務,如若沒有這個決心,「煙花工程」將是所有活動共同的宿命。
二、外在氛圍的缺乏。不管是什麼活動,都需要整體氛圍的烘托與昇華;什麼時候金門可能辦出一起收費的童玩節,抑或渲染如大甲媽繞境的文化魅力?金門並非沒有辦童玩節或大甲媽繞境的實力,但是整體氛圍的烘托,乃至後續效應的昇華卻遠不如人。基此,我們必須明白,一起成功的行銷活動,成敗關鍵決非在活動本身;交通的暢順、食宿的精美、居民的熱情,乃至周邊商品的加持,在在左右著活動的成敗。當我們把所有的目光及努力集中在活動本身時,只要來一場大霧、下一場大雨,就能讓所有的努力歸零。天,自然有不測風雲;人,卻該訴諸實際。我們應該有更大的彈性來處理千絲萬縷的活動細節,甚而應該如同童玩節一般,由政府出資、民間經營的文教基金會來總綰大成,回應消費市場最迫切的期待,根本的提升活動的競爭力。
三、效益積累的迷思。活動的效益是可以積累的;今年辦得不好,代表明年有改進的空間,但如果明年是個全新的開始,一切只能從零開始努力。很多人將金門的問題歸諸於外在環境,卻忽略了利基是自己創造的;天底下少有萬事俱備,只等你來剪綵這等好事,既是如此,不管是拖、是磨,我們都該有今日的努力是為了明日的光榮的決心與信念。
總之,做對的事,遠比把事做對來得更難。成功通常無法複製,失敗的原因卻大同小異。石蚵節也好,即將到來的迎城隍、花蛤季等等,都是金門行之有年的特色活動,如何在既有的基礎上,展現變革、務實的執行力,則有賴執事者多費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