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戰爭帶來的疤痕轉變為和平的鐘聲
──在金門的土地上「聽見和平﹕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和平祈福日」
「曾經注滿鮮血與死亡的金門小島,經過五十三年的時間淘洗,如今已經升格為國際矚目的和平島。今年八月二十三日金門砲戰紀念日,即將落成一座莊嚴肅穆的和平鐘。對於台灣歷史而言,這是重大事件,它所釋放出來的和平信息,絕對會受到全世界的尊敬」,八二三紀念日前夕,作家陳芳明發表在《時報周刊》的一篇專欄文章〈金門和平鐘的歷史象徵〉,道出了對金門島、金門人之於戰爭與和平的最高禮讚,「金門人應該為自己所演出的歷史角色感到驕傲,他們的尊嚴必然在地球上留下印記」,「金門不會被歷史忘記,是因為本身具有能力把敵對昇華為和平。台灣全體住民都應向金門致敬」。
陳芳明〈金門和平鐘的歷史象徵〉裡的文字圖像,又化作了和平的聲音。二○一一年「八二三砲戰」五十三周年紀念日,總統馬英九親赴金門和平紀念園區主持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和平祈福日,並偕八二三戰友總會會長呂芳煙、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前南非總統戴克拉克、柬埔寨反雷女孩宋可邵等人,共同敲響用砲彈碎片所製成高兩公尺、重四噸的金門和平鐘,隨後馬總統發表談話時指出,現在的金門已從過去兩軍的「殺戮戰場」,變成兩岸的「和平大道」,平均每天有三千六百人經過金門來往兩岸,每年超過一百三十萬人,金門已成兩岸小三通樞紐,這是過去完全無法想像的事實;馬總統再強調,在建國一百年的今天,政府把當年的砲彈殼鑄造成和平鐘,選在遍地烽火的金門舉行和平祈福敲鐘活動,「期盼把戰爭帶來的疤痕,轉變為和平的鐘聲,讓全世界都聽到」。
今年的八二三砲戰五十三周年紀念日,隨著「聽見和平: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和平祈福日」活動的舖陳,向世人強烈傳達了戰爭之島的和平之聲。金門和平紀念園區內,由建築師姚仁喜創作的「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和平鐘」(金門和平鐘),將戰爭中的砲彈轉化為藝術品,打造了一座與世界共鳴的鐘,藉由鐘聲來讚頌人與人、自然與人應有的謙卑與和平共處的關係,同一時間內,全台灣有兩百所以上的學校及宗教團體,全球有瑞士、韓國、日本、關島、巴西、加拿大等十三個國家十七個鐘,共同齊心敲鐘,與台灣共鳴。
金門和平鐘響起,也敲出人類追求和平的普世價值,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前總統戴克拉克在飽受戰火的金門土地上發表談話,指出戰爭在二十世紀共奪走超過一億六千萬條生命,對人類造成難以言喻的苦難及財產的蹂躪,在接下來的這個世紀,全人類最大的挑戰是繼續為和平而奮鬥,必須致力於合作與和平的競爭,擴展政治及經濟的自由,以及互相包容,親善和睦共生;來自柬埔寨的雷傷女孩、國際反雷組織大使宋可邵(Song Kosal)也在金門敲響和平鐘後樂觀認為「和平是可能的」,她並援引柬埔寨一名高僧的話為和平「開示」:「一個和平的心造就一個和平的人;一個和平的人造就一個和平的家;一個和平的家造就一個和平的社區;一個和平的社區造就一個和平的國家;一個和平的國家造就一個和平的世界」,因此,她呼籲人們必須禁止埋在心中及地下的地雷。
一座歷經古寧頭、大二膽戰役,飽受九三、八二三、六一七、六一九等砲火襲擊的島嶼,是作家陳芳明筆下「曾經注滿鮮血與死亡的小島」,是總統馬英九口中四十四天內落彈四十七萬發砲彈的「殺戮戰場」;曾經,戰爭與冷戰,全世界聚焦,而今,走過戰爭,一座和平鐘的鑄造與敲響,再度凝聚了世人的目光;陳芳明頌讚金門和平鐘「利用島上殘留的砲彈重新鎔鑄,把歷史上遺留的仇恨徹底融化,然後燒鑄成一口寧靜的鐘身」,馬英九期待「把戰爭帶來的疤痕,轉變為和平的鐘聲」。
在金門的土地上「聽見和平: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和平祈福日」,隨著愛與和平鐘聲響起,從敵對到昇華,金門和平的聲音,被世界聽見也看到了,從此,金門的名字叫做「和平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