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地方文化資源創造特色旅遊
日前獅山砲陣地正式啟用了!在褪去半個世紀之久的戰地角色後,金門現在成了兩岸互通的門戶。過去的金門標誌著人類歷經二次大戰後的冷戰時代,許多政治上差異造成的軍事對立,是人類文明的一頁滄桑史。在當代的時空背景下,金門的軍事建設像似為人類歷史立碑,昭告世人戰爭的無情,前些日子的「八二三和平鐘」即是一個深具意義的代表。隨著經濟發展的結果,人們在富裕的生活中已嗅不到過去冷戰時期的緊張氣氛,而軍事的設施亦逐漸以高科技的軍事武器取代之。金門不但保留了歷史,同時也成了世界上少有大規模的軍事據點,這是上天給予金門的美麗錯誤。
獅山砲陣地有別過去開放觀光的軍事據點,更添加了動態的展演,讓觀光客親自體驗戰地的臨場感。讓地方文化資源不再限於靜態參訪,而是真的「活」起來,相信這是活化觀光資源的第一步。未來,除了戰地風光之外,金門地區的閩南文化與建築、僑鄉文化和生態自然,都同樣可以導入更吸引觀光旅遊的動態展演;近期舉辦的「中秋博餅」,也是活化地方文化創造觀光契機的一例。
獅山陣地裡的八吋榴砲,是一具深具歷史背景的軍事設備;而於坑道外的一○五榴砲則是一次大戰時的產物,更經歷了古寧頭及八二三戰役。獅山陣地不僅僅只是一處別具特色的坑道式砲堡,更是具有深厚刻痕的歷史據點。除了近代的戰爭史之外,遠在十七世紀明鄭年間,金門在中國的海防歷史上即佔有重要的一頁。在清代,滿清政府更在金門設立總兵層級的軍事部署,期間亦留下許多重要遺跡,如:總兵署等。像這一類的軍事據點在金門地區各處可見,未來透過資源的整合,金門要成為具有世界規模的「軍事博物館」是可期的。而來金門的訪客,則可以沿著歷史的軌跡,穿梭在不同年代的軍事史蹟中,閱讀及體驗人類的戰爭史。
除了在軍事文化層面的深度植栽,讓觀光客感動之餘外,如何創造趣味性讓體驗是「快樂」參與的,則是現階段需要政府及地方居民共同努力的目標。在島上的居民有經歷過戰爭歲月洗禮的,更多是在戒嚴時代中參與各種軍事訓練過的,將過去的生活轉化成具有趣味的旅遊活動,相信許多公務人員及居民都能提出不少建設思考。過去有金城鎮公所試辦過「漆彈軍事體驗營」為例,未來則仍須群策群力為之。
在軍事資源之外呢?現代人的觀光喜好各不相同,但金門的特色不能因之自亂陣腳。整理歸納目前最常被媒體(包含網路社群)、觀光客所提及的,如:閩南文化、戰地史跡、生態環境,以及僑鄉文化。投入資源淬鍊金門現有的觀光資源,建立幾條特色觀光路線,如此才能有效發揮金門既有的觀光資源。在此所謂的觀光路線是指「內容主軸」,亦即發展主題式的旅遊活動。除了適合旅遊團的遊覽型式,更可讓自由行的旅客,來到金門不會到處撞壁、摸不著去處,最後僅能走馬看花,成了「好山、好水、好無聊」的網路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