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會永續金門
金門縣社區大學於九月初辦理「金門地方治理與公民社會之建構」國際學術研討會,計有台灣、大陸專家學者及金門地方人士參與,透過理論與實務對話,以前瞻性與建設性的觀點,討論金門民主治理的發展及其在兩岸區域合作的策略,讓金門地方治理獲得更為廣闊理性與民主自由的永續經營與發展。
李縣長以「金門地方治理與建設發展及兩岸區域合作之願景」為題,指出金門雖離大陸廈門很近,但因歷經四十餘年軍管戒嚴,造就金門獨特的風貌與角色,隨著戰地政務實驗終止,金門將逐步發展成為兩岸中繼站,且不斷的蛻變與成長。如何掌握歷史契機,化邊陲為中心,使金門成為一顆閃亮的明珠,將是全體金門人努力的目標。李縣長也以「建設金門、福利鄉親」為施政主軸,冀望將金門建設成「收入高所得」、「環境高品質」、與「生命高保障」的幸福島嶼,讓縣民得到優質「就醫、就業、就學、就養」的高品質生活環境,奠定縣政永續發展基石。
副總統蕭萬長賀電勉勵,希望藉由學術研討,分享理論實務經驗,涵濡公民品格素養,深化地方社區特色,拓展國際宏觀視野,勤業惠眾,讓金門真正建構一個理想之公民社會。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胡榮教授也來函表示,金門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對兩岸學術交流可扮演非常重要角色,尤其金門地方治理與公民社會之建構與推動,對兩岸學術交流意義重大,並願將自己的研究心得為兩岸的交流與發展做出貢獻。會中先由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陳金貴主講「公民社會建構與發展」;再由救國團主任張德聰以「金門地方治理和公民參與」主持圓桌論壇,並與在場學者進行討論。最後由考試委員詹中原主講「兩岸交流」,並以「金門在兩岸區域共同發展的角色與實踐行動」為主題,進行圓桌論壇,結果豐碩,值得做為金門未來公民社會永續發展之參考。金門縣社區大學校長李沛慶指出,「金門地方治理與公民社會之建構」國際學術研討會,將為金門建立兩岸區域共同發展的角色,並付諸行動,實踐地方治理與公民社會之永續發展目標。
參與此次研討會之專家學者及地方人士,在學術論文的發表及圓桌論壇中,除對公民社會之參與、建構、展望表示獨特之見解外,還對金門各種社會現況議題、文化史蹟、戰爭遺跡、政治參與、生態環境、區域發展作深入的探討。這些討論結果將可作為今後金門社會永續發展之參考,其中包括金酒文化、政治領導之期許、選舉文化之形成與改革、公民參與之機制、開放後之金門地位與角色、兩岸交流後之發展利機與瓶頸、國際型社會發展之模式與方向、社區發展與專業團隊之建立、華僑文化之發揚與運作、教育文化之提升與規劃、戰地文化之獨特性與和平發展之方向…等,都對金門未來發展目標有明確模式的建構。希望此次研討會之召開,有拋磚引玉之功效,未來各項發展議題均能透過公民參與的機制,建立共識,以達到金門地方永續發展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