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區營造重振新金門
「社區營造」一般是指居住在同一地理範圍內的居民,持續以集體的行動來處理其共同面對社區的生活議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創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漸地,居民彼此之間以及居民與社區環境之間建立起緊密的社會連繫。日本的宮崎清教授認為這些議題可區分為「人」「文」「地」「產」「景」五大類。「人」指的是社區居民的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經營和生活福祉之創造;「文」指的是社區共同歷史文化之延續,藝文活動之經營以及終身學習等;「地」指的是地理環境的保育與特色發揚,在地性的延續;「產」指的是在地產業與經濟活動的集體經營,地產的創發與行銷等;「景」指的是社區公共空間之營造、生活環境的永續經營、獨特景觀的創造、居民自力營造等。因此在此公民意識當家之世代,社區營造成功與否攸關城市營造成敗,易言之,若能有效營造社區,才有新金門的未來。
舉例言之,以金門諸多荒蕪自然村及廢棄營區,不禁令人想起四十年前,座落在大肚山的立全社區:一個原本路燈不亮、雜草有一樓高,近乎廢墟的社區;但多年來,只有二十多戶社區的住民一步一腳印,造景美化,小社區竟變身成模範社區,吸引上百戶遷入,連大陸、日本都派員取經。走訪社區,映入眼簾的是以廢棄油漆彩繪的圍牆,及醒目的「風車之鄉」字樣。而入口小涼亭是居民飯後閒話家常所在,照明電力來自一輛改裝的腳踏車發電機,居民聊天兼運動,涼亭後方風車輕轉,宛如人間仙境。很難想像民國六○年代的立全社區幾近廢墟,在居民全心努力下,大夥定期全員出動大掃除,以鵝卵石、木炭過濾洗澡水,導流成為生態蓮花池;家戶樓下放置「雨撲滿」水桶,收集雨水洗手澆花;公寓牆面拼貼彩色廢磁磚及可樂罐折成的龍蝦,破損的機車安全帽化身成為成排花盆,整個社區門面煥然一新。談起家園,居民臉上寫著驕傲,這就是社區整體營造成功之顯例。就此而言,對金門來講,何止是他山之石而已!
當然,雖說社區營造基本上是社區自發的行動,但多數公共議題的處理,仍必須運用公權力或者需要公部門的補助,因此政府為了支持社區營造往往訂有特定的政策,其執行方式與一般政策不同,曾旭正特別主張以「社區協力政策」來加以區別。自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並推動數項補助計畫以來,台灣的社區協力政策逐步由文建會擴展到其他中央部會,如環保署的「生活環境改造計畫」、經濟部的「創造形象商圈計畫」;2002年甚至整合提昇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的「新故鄉營造計畫」。但我們若熟識世界各先進國家之案例,當知社區營造必須來自二個力量:知識份子的指導、社區居民的熱心參與,就此而言,若能配合金大師生,及各鄉里的分工合作,則金門社區營造指日可成;新金門亦必來日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