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心史識俠骨柔情的文物傳承典範
〈王國璠台灣文獻 王水衷捐給國圖:包括霧社事件史料及莫那魯道照片等三千餘件,兩人忘年之交,見證知識共用俠義風範〉、〈王水衷捐贈文物 莫那魯道顯影〉,二○一一年十月二十九日,《金門日報》以二版頭條,《聯合報》以文化要聞,分別聚焦一則捐贈文獻活動;也由於這批文獻、文物的原始持有者王國璠係大陸安徽人,捐贈者王水衷是福建金門人,捐贈的內容牽涉到研究台灣的第一手資料,因此,為這個文物的保存過程、捐贈儀式,寫下「不私不藏」、「知識共用」,乃至「族群融合」的詩心史識、俠骨柔情文物傳承的典範。
就在「二○一一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於國立金門大學召開以及以霧社事件為史實的電影《賽德克‧巴萊》行將登陸金門放映之際,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名譽理事長、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王水衷,十月二十八日上午,將其所藏對台灣文獻發展影響深遠的史學家王國璠生前藏書及資料,包括史學、方志類藏書二千四百餘冊及信札、手稿、照片等上千件史料,無償捐贈給國家圖書館典藏,由館長曾淑賢代表接受,多位同鄉,祖籍金門、推動保存這批文物多年的國家圖書館前館長莊榮亦到場觀禮。豐富的文獻中,包括日治台灣時期的珍貴照片,如近期掀起風潮的電影《賽德克‧巴萊》所依據、印證的史料及莫耶魯道、花岡一郎的照片,致這個捐贈活動再吸引了外界目光投注。
王國璠與王水衷,都屬王氏後裔,但一個生於安徽舒城,一個生於福建金門,在地理空間很難產生交集,他們的交會時空建立在台灣,情感聯繫則來自對文物文獻保存的共同心念。
出身於革命世家的王國璠,其父王仁峰曾從宋教仁、陳少白等投身同盟會。一九四九年兩岸分離,渡海來台的王國璠,專治台灣史,曾任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副主委,服務三十七年之久;直至二○○九年以九十三高齡辭世,有長達六十年時間致力台灣文獻蒐集、研究,諸如編印《台北市志》、《台北文獻》等叢刊,撰述《丘逢甲傳》、《鄭成功傳》、《故鄉耆舊錄》、《中原文化與台灣》,編撰《台北市史畫集》、《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歲時紀》等;早於一九七○年代,王國璠已感於日治時期的「霧社事件」需要更深入的真相調查,因而率領一支田野調查隊伍進行史料採擷、口述訪談,這批史料與圖像,為三十多年後的電影《賽德克‧巴萊》開拍前作了有力的文獻依據、事件現場印證。
受王國璠生前委託、保管其文物的收藏家王水衷,青年時期從金門到台灣發展,白手起家,打下事業基礎後,常年熱心公益,一九九四年曾獲全國好人好事代表,甫於十月在南京發起完成萬人參與的海峽兩岸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超薦水陸大法會。平素亦喜好字畫、文物收藏以自娛的王水衷,為「海華堂」主人、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也曾擔任過「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理事長,為兩岸攜手文化交流、資產維護作出貢獻,並基於文化文物屬全人類共同、共享資產的理念,多次大手筆捐贈藏品予國家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大陸南京博物院及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等單位,是兩岸文化界共同肯定的傳奇人物。
與王國璠建立忘年之交情誼的王水衷,感動於王國璠以「外省人」身分積極投入台灣的文獻研究工作,並以拳拳赤子之心為這塊土地的人文記錄無怨無悔奉獻一生,忠實記載並保存這些先民奮鬥犧牲所留下來的足跡、史料,不必藏為私有,乃慷慨捐贈為世人所用。
王國璠的文物收藏,王水衷的捐贈行動;安徽與金門,兩位忘年之交,在台灣土地打破族群界限,見證文化融合、知識共用的精神,也譜下詩心史識、俠骨柔情的文獻傳承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