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十二年國教的來臨
經過二十餘年來的醞釀研議及試驗爭論,十二年國教終於確定於民國一○三年上路,並由馬總統宣布啟動,使中華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實施十二年國教的國家。雖然到目前為止仍有許多爭議,但十二年國教已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十二年國教倡導以免試升學為主,但明星高中及主張菁英教育的人士卻抗拒免試升學,其理由是會降低學生學習品質,而在教育部長期規劃研議完成十二年國教之二十九個配套方案中,包括特色招生、會考、比序等,均產生各種不同的聲音,但這終究是民主開放的必然過程,如何突破就要看我們所有國人的智慧了。
十二年國教固然是九年國教之延伸,但其時代背景及所處環境大不相同。早期推動九年國教是在各種條件都不足的情況下倉促上路,如學校不足、教師不夠;現在的高中職學校總數已足夠容納所有國中畢業生,且教師需求也足夠,只是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教育資源,如公立與私立、明星與非明星、都會與鄉鎮學校,都存在顯著的差異,該如何均質平衡?如何讓每個學生享有平等之學習權?這也是政府未來需持續努力的課題。
經過這些時間之爭論,可以歸納出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後,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對教師教學將是一大考驗。會考制度會不會又是聯考的復辟或取代原有之基測,這也是要看全體國民是否建立會考之正確觀念與本意?更要教育主管當局堅持會考只是在於檢測學生學習程度的原則與理念,並用在超額比序之用,且僅佔比序的三分之一。但如果未來又演變為分發學校的關鍵因素,將會造成學生更大的壓力,教育部長也說:會考只是考學生的基本能力,不需要補習,如果補習更多,就要調整。而調整的方式就要落實多元學習,改變高中職的教學方法,並確實把關特色招生之學校或班級特色,同時要盡速達成高中職優質化與均質化的時程,讓學生都能安心免試就讀社區高中職,且均就近入學,如此就不會有升學壓力及把會考當做聯考的升學考試,當然也不會有更多補習的疑慮。
十二年國教的關鍵目標與理念是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多元學習、適性輔導與揚才,且以優質免試為主,讓學生能夠快樂學習與多元學習的機會。但為兼顧未來高中菁英及研究人才之培育,因此才有會考與補救教學的機制。如果國人仍然偏重過去的教育價值觀,凡事怕輸在起跑點上,就失去教育改革與十二年國教的原意了。
國人應以宏觀的理念來看教育,多元智慧與學習是人與生俱來之本性,何況社會發展是多元化,而且發展進路以及人才需求更是多元的,何必為了考試,將菁英集中在少數明星學校廝殺,扼殺原有的學習本能與志趣?其實政府目前所推動的大學多元入學、繁星推薦、申請入學、指考分發等,可以說都是未來十二年國教的延伸,慎重的呼籲,為了子女的未來,為了下一代,為了國家人才之培育,為了民族生命的延續,我們應一起迎接十二年國教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