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人的國際觀金門學的國際化
──「2012年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觀察與期待
「以宏觀的角度擴展金門學研究的國際視野,以微觀的研究再現金門人走向世界的足跡,以客觀的立場具體展現金門人的國際觀並發揚金門學的國際化」,第四度登場的「2012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宏觀」、「微觀」、「客觀」等「三觀」角度切入,試圖開啟「金門人的國際觀與金門學的國際化」。無疑的,這些年來金門的能見度除了「福利縣」、「「免稅島」、「幸福城市」的被聚焦,主政者亦有著「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接軌兩岸,跨足國際」的施政方向,無論舉行世界金門日,推動登錄世界文化遺產,乃至主辦世界島嶼會議、金門學暨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亞洲美展,都可以看到「走向世界」的企圖與用心,其中,我們看到金門文化產生的能量與輸出的力量。
就在金門學研討會訴求之一「以微觀的研究再現金門人走向世界的足跡」舖展之際,十月二日的《中國時報》以社會綜合頭條版位刊登了一篇動人的報導,〈墓碑引路荷蘭華僑金門尋根〉,在荷蘭出生,現旅居北京的三十四歲華僑李偉漢,掃墓時看到曾在印尼經商的高祖父、曾祖父墓碑上刻有「珠山」兩字,牽出了祖籍地線索,觸動了他一心要回到百餘年前先人的故鄉尋根。
從荷蘭、北京,再從廈門循小三通水路回到祖先的來時路金門,李偉漢尋根的故事,他的身世背景,正好印證了「金門人走向世界的足跡」。清道光海禁大開後,金門人移民的腳步已跨向南洋、東亞,建立龐大的會社、商族勢力,並影響了「僑鄉」的教育、經濟及庶民生活空間的營造。可以說,金門先民早已是能走出封閉型島嶼往外發展、拓展國際視野的一群。
以「金門人的國際觀與金門學的國際化」作為研究、議題方向,由金門縣文化局、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共同主辦的「2012年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今起一連三天在國立台灣文學館國際會議廳、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閩南文化研究中心舉行,集合在地及跨國學者,發表跨領域、國際觀的三十三篇論文。二○一二年適逢金馬解嚴二十周年,這場金門學研討會,正好提供了各界檢視金門社會變遷軌跡,金門文化力展現的窗口。
自二○○六年起,已歷四屆的金門學研討會,所發表的百餘篇論文中,涵蓋了金門的人文、歷史、社會、宗教、語言、文學、族群、民俗、學術等領域,都展現出極為豐富的多層文化,正如成大中文系教授、閩南文化研究中心執行長陳益源的觀察,「金門學的研究從一開始便具有濃厚的跨國屬性,金門人也極具立是本土,放眼四海的寰宇胸襟」,「細數歷屆金門學研討會的研究議題,金門不僅受到亞洲各國學者強烈關注,近年來亦是西方學者深耕經營的重點之一」。
從戒嚴軍管到解嚴開放,做為僑鄉,金門人奔向世界,從世界回饋金門;做為戰地,金門隨著兩岸及國際情勢轉變,在潮來潮往中起落浮沈;而今的金門,身為閩南文化基因庫重鎮,積累了豐厚、多元的歷史文化層,足以打開與世界對話之門。殷切盼望在金門學的基礎上,建立金門人的國際觀,推動金門學的國際化。